书城亲子南怀瑾谈优秀孩子的经典教育
13436700000015

第15章 孝是爱的回报:父慈才能子孝

做父亲的是一个父亲,如果父亲作得不合一个父亲的标准,但是却要儿女孝顺,尽儿女的本分,怎么可能呢?所以父母是父母,子女就是子女,这才是所谓的父慈子孝。

——南怀瑾《论语别裁·相对的人为政治》

【精彩导读】

人们常说“父母德高,子女良教”,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对孩子的一生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南怀瑾看来,对子女的教育,父母要先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耳濡目染,并会极力仿效。所以,要求孩子做到,自己必须首先做到,父母教育孩子,对于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听父母讲了多少道理,而是要看父母怎样做,如果父母自身的所作所为都不符合一个合格的父母,那么要求孩子成为孝子也勉为其难。

要想让孩子孝顺,光教给他孝顺的道理是没用的,前面说过孝是爱的回报,父母必须给予孩子足够的爱,才能赢得他的尊重和信赖,然而现在的许多父母都常常因为忙工作而忽视了孩子,使得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孩子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这样与父母缺乏情感交流的孩子,很难预料他长大会孝顺父母,即便是孝顺,可能也会像父母对他那样,只提供物质而不顾及父母的情感需求。

可见,想让孩子孝顺,父母就要从自身出发,关心和爱护孩子,做他们最好的榜样。

【亲子阅读】

《孝经·圣治章第九》节选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解析:

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恪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什么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为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对父母尊严的爱敬。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乃是出于人类天生的本性,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于子女又犹如尊严的君王,其施恩于子女,没有比这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作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作违背礼法。”

【故事链接】

窦燕山教子

《三字经》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晋人,是蓟州渔阳有名的富户。窦燕山因为自己有钱,经常以势压榨贫苦人民。年景不好的时候,有贫苦人家从他那里借粮食,他用小斗借出,人家还的时候却用大斗去量,瞒混骗诈,做事总是昧着良心。由于他常做缺德之事,所以到了30岁,还没有一儿半女。有一次,他死去的父母托梦给他说:“你心术不好,心德不端,恶名彰著天曹,如不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仅一辈子没有儿子,也会短命。你要赶快改过从善,大积阴德,只有这样,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窦燕山从此痛改前非,再也不做缺德之事了,还经常救济穷人。窦燕山发现很多穷人家没有钱送孩子去读书,便在家里办起了私塾,请了很多有名的老师教课,并且不收任何孩子学费。

也许是他的所作所为感动了上天,后来他的妻子为他连续生下了5个儿子。有了儿子后,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养和教育儿子身上,不仅时刻注意他们的身体,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更注重他们的教育和品德修养,同时自己也极力做一个好父亲。在他的培养教育和言传身教下,5个儿子不仅谦恭有礼、遵从孝道,并且都成为有用之才,先后登科及第。

当时有一位叫冯道的侍郎为其赋诗说:“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窦燕山教子的故事就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