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20世纪90年代有一部电视剧,名为《一代女皇》,其主题曲便化用了《如意娘》的诗句作为歌词。
在那部让很多80后记忆犹新的电视剧里,武媚娘从一个天真无邪、心地善良的小女孩成长为治国平天下、运筹帷幄的一代女皇,其中的悲欢离合、苦涩艰辛,或许只有身处其间的自己才能知晓。
让人惊喜的是,潘迎紫在那部剧中将少女武媚娘的形象演绎得活灵活现,以至于当很多人看到历史书上那幅武则天的画像时,很难与影视剧中妩媚动人的女中豪杰联系在一起。
然而,在历代史书中,或许是出自于红颜祸水的偏见,武则天被描绘成一个工于心计、心狠手辣的女人,为了争夺宠幸,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掐死在襁褓之中,至于她从十四岁便进宫后的种种少女情怀,史书中难觅踪迹。
反倒是这首《如意娘》的诗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少女武媚娘的内心世界。
《如意娘》写于武媚娘在感业寺出家期间。武媚娘十四岁入宫,因长相秀美、心思灵巧而深得唐太宗的喜爱,故而赐名为“媚娘”。然而,当时的唐太宗李世民已入人生的暮年,三征高丽的失败又为他的生命增添了种种的不快与灰暗。身处其间的武媚娘,或许也能感受到李世民心情的黯淡与颓废,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九皇子李治相遇了。
爱情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尽管冒着乱伦的罪名,尽管他早已另娶王妃,尽管她从名分上还是他的庶母,但这些都束缚不了两颗向往自由、纯真爱情的心。他们在大明宫的深处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那种一见倾心的美好,那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思念,或许是武媚娘第一次尝到的爱情的滋味。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李世民的去世,武媚娘作为未亡人被毫不留情地赶出大明宫,等待她的是“孤卧青灯古佛旁”的命运,在感业寺,她一待就是四年。
这四年是武媚娘一生中最漫长、最痛苦的日子,同时也是最刻骨铭心的日子。貌美如花的“武才人”被削去了头发,袭一身缁衣,双手合十立在佛前。她曾经长时间地凝视感业寺中的佛像,那目光中有自怜,有不甘,有思恋,也有等待。然而,她等待的那个人,却迟迟没有到来。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寺中的岁月枯燥而乏味,心高气傲的媚娘无论如何也参不透那佛经中的深意,她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难道此生真的要付与这青灯古佛、断井颓垣,任凭大千世界无比美好,也无法涉足了吗?
就是在这样的心境里,武媚娘提笔写下了那两句诗:“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一句“看朱成碧”,其中却含有层层深意,或许只有皇宫里那个刚刚登基的年轻君主,才能参透其中的重重深意:在这深山古寺之中,还有一个痴情的女子,因为思念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了绿色,此其一;山中岁月蹉跎,春光容易流逝,转眼间便是花红褪尽,枝头只剩下绿叶,可是寺中女子等待的情郎,却远在他乡,不能相见,此其二;回想昔日皇宫中欢聚之时,有多少欢喜悲辛,如今只剩我一人独处,只怕那曾经美好的容颜,也如这山间的浪漫春花一样,转瞬之间便会凋零吧,此其三。
担心李治无法体会自己的相思之苦,武媚娘又加上了两句:“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而流泪,那么就请打开箱子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这两句更是将全诗的相思之苦推向了一个高潮。读诗之人会立刻在眼前浮现出一个容貌俊俏的小尼姑,泪眼蒙眬,长夜独泣,连庭院中的鸟儿,都不忍听到她悲哀的声音。
这首诗是否寄到了李治手中已经无处可考究了,让人欣慰的是,李治却在一个寻常的日子光顾了感业寺,并邂逅了日日期盼君恩的武媚娘。这一次的相见终于使李治回想起当年的款款深情,并于不久后将武媚娘迎回了宫中。
正是这一举措,为中国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增添了唯一的一位妩媚多姿、才华横溢的女皇。
而正是这位女皇,开创了政通人和、国力强盛的武周时代,也正是这位女皇,她有勇气在自己的墓地前竖上一块无字碑,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武则天在称帝后还有一首《腊日宣诏幸上苑》的诗词:“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这种命令式的口吻,出自一代女皇之口,此时此刻,她已经成为那个万人之上的武曌,再也不是当年感业寺中苦等心爱之人的少女武媚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