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必须学会借人之力,图己之事。一方面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与人形成一股合力。我自比乐毅,一是因为乐毅之志与我相似;二是因为乐毅善于借人之力,图己之事,他联合秦楚之晋为燕昭王攻下七十余城,如此战绩,问当今天下又有何人?
博望坡一役,火烧曹军,大败夏侯,使其退回许昌,我终于借这个机会上演了一场完美的处女秀。经此一役,关羽、张飞二人对我刮目相看,言语之间尽显钦佩。刘备对我更是赞不绝口。一班人马回到新野,狂欢庆祝。与众人的欣喜相比,我则是忧心忡忡。想那汉贼曹操此次损兵折将,岂能善罢甘休,必自引大军来犯,到时凭新野这个弹丸之地,怎么能与之相抗?为此,我向刘备谏言:趁刘表病危,借此机会占取荆州,然刘备愤而拒绝。我见他意已决,只得另做打算。
果然,曹操自夏侯博望坡兵败之后不久,兵分五路率五十万大军攻打刘表、刘备和孙权。此时,刘表又不幸病逝,其子刘琮在蔡夫人的摆布下献荆襄以降曹操,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真是可悲,让人恼火的是刘备再一次抛弃了我的建议,不去襄阳,执意前往樊城。最后一路损兵折将,辗转至江夏。
经过这一次的变故,刘备元气大伤,除了几员虎将之外,就剩些残兵败卒,好在江夏刘琦处还有些兵力,刘琦自上次我授计救他之后,一直视我为再生父母,也愿意听我差遣,惟此让我略感欣慰。
刘备自此次兵败后,整天长吁短叹,愁眉不展,食欲不振,为扭转他的颓废情绪,我决定授他一计,己宽其心。
我修书一封,着家丁送于刘备。书中内容如下:
今天下局势您当一目了然,谁强谁弱,泾渭分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近些年来发展颇为迅速。吕布、刘表、袁绍、袁术数雄已灭,天下英雄只剩您与孙权,然您又新败,与曹操抗衡者只剩孙权。
然这是表象也,仔细斟酌,便能察出个所以然,曹挟天子虽能号令群雄,然毕竟民心所失,此次出兵,更是不义之师,相比之下,您以仁义号称于天下,人心所向;不义之师,讨伐仁义之人,岂有不败之理?!关键是您是否有取胜的决心?!
我料刘备定不甘屈服,故意吊他胃口。
然空有决心还远远不够,面对当前局势,败曹军的惟一办法是联合孙权共同拒之。
我向刘备提出了自己的锦囊妙计:借人之力,图己之事。
借人之力,图己之事
在我看来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必须学会借人之力,图己之事。我自比乐毅,一是因为乐毅之志与我相似;二是因为乐毅善于借人之力,图己之事,他联合秦楚之晋为燕昭王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如此战绩,问当今天下又有何人?
欲成大事者也应学会借力,一方面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与人形成一股合力。
团结才有力量,只有与人合作,才能众志成城,战胜一切困难,产生巨大的前进的动力,说合作是生存的保障实不为过。所以,是否养成良好的合作的习惯,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前途大业。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效地与人合作,善于团结人的人,天生就是一个领袖人物。他能引导其他人进行合作,或者引导他们团结在自己周围,完成一项共同的事业,他善于鼓舞他人,使他们变得活跃。通过他的协作,他完成了单靠自己无法完成的事业。
可成大事的人有极强的号召力,能鼓舞并指挥属下所有的人员获得比在没有这种指挥影响力之下更大的成就。成大事者最赞赏的一种人际关系是和谐发展,为什么?人和,事业兴。人与人相处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人本来就是群居动物;人与人相处能够美好而又和谐,却又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三教九流,人也各异。惟有和谐相处,生活才会美好,因为和谐是美的最高境界。
那又该如何在合作中营造这种和谐的境界呢?我认为至少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求同存异
与人相处,如果总是在强调差异,你们就不会相处融洽。强调差异会使人与人之间距离越来越远,甚至最终走向冲突。
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别人和自己的共同点上,与人相处就会容易一些。
要减少差异就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以达成共识。为别人着想,就会产生同化,彼此间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把自己融进对方,让两人变为一人。这个时候,无需恳求、命令,两人自然就会合作愉快。
惟有先站在同一立场上,两人才有合作的可能。就算是对手,只要你与他有共同的利益关系,你们也可以走到一起。
二、坦诚相见
与人合作要坦诚相见。你拿一分真心待人,别人也会拿一分真心待你,你所“取”如何,就看所“与”如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不爱你、敬你,就显得你自己欠缺,你不必责人,先须返求诸己。因此我们应牢记在心“责己宜严,责人宜宽”。
三、做一个倾听者
能够聆听他人是一种美德。
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倾诉对象,也希望别人了解自己。但是如果两个人都希望倾诉和被了解,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听对方的话,那么两人就要么争吵,要么互相不愿碰面。因此,如果你想被别人了解,你先得学会听别人倾诉。只有愿意了解别人的人,别人才愿意了解你。
倾听是一种艺术,只有懂得这门艺术,掌握这门艺术,才易于沟通、交流与合作。
让别人为你“添砖加瓦”
借人之力,图己之事是成大事者常有的一种习惯,这样可以利用对方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利用”一词似乎带有贬义,但与朋友合作,互相帮助的确是成就事业的一种方式。如果能养成“他山之石亦可攻玉”的合作习惯,那么这样的人定将会大有作为。
襄阳有个很成功的商人,朋友无数,三教九流都有,他也曾逢人就夸,说他朋友之多,天下第一。后来有人问他:“朋友这么多,你都同等对待吗?”
他沉思了一下说:“当然不可以同等对待,要分等级的!”
他说虽然自己交朋友都是诚心的,但别人来和他做朋友却不一定都是诚心的。在他的朋友中,人格清高的朋友固然很多,但想从他身上获取一点利益,心存二意的朋友也不少。
“对方有坏意,不够诚恳的朋友,我总不能也对他推心置腹吧?”这位商人说,“那只会害了我自己。”
所以,在不得罪“朋友”的情况下,你也可以把朋友分成“等级”,计有“刎颈之交级”、“推心置腹级”、“可商大事级”、“酒肉朋友级”、“嘻嘻哈哈级”、“保持距离级”等等。与对方交往的密度和自己打开心扉的程度往往由这些等级来决定,因为不同的朋友有不同的作用。
举一个例子,利用“朋友”除掉隐患。
赤壁之战时,不习水战的曹操大军,由于重用了熟悉水战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使曹军的水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当周瑜乘船察看时,发现曹军设置水寨,竟然“深得水军之妙”。周瑜知道扬长避短可以以劣胜优,而防敌变短为长可以帮助自己扬长避短,于是,周瑜暗下决心,“吾必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
真是巧,正在周瑜绞尽脑汁谋定策略之时,曹操手下的谋士、周瑜的故友蒋干来访,周瑜一眼就看出蒋干的来意,一是劝降,二是刺探军情。于是,就想出了一条利用“朋友”的妙计。
周瑜当晚大摆筵席,盛情款待蒋干。席间,周瑜开怀畅饮。夜间,周瑜佯作大醉之状,挽住蒋干的手说:“久不与子翼同榻,今宵抵足而眠。”当军中打过二更,蒋干起身,见残灯尚明,周瑜却鼻鼾如雷。在桌上堆着的一叠来往书信的公文中,蒋干发现了“蔡瑁,张允谨封”之信,蒋干大吃一惊,急忙取出偷看。其中写道:“某等降曹,非图仕禄,只因迫于形势。今已赚北军困于寨中,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早晚人到,便有关报。”蒋干寻思,原来蔡瑁、张允竟然暗结东吴,于是将书信藏在衣内,到床上假装睡觉。
大约在四更时分,有人入帐低声呼唤周瑜,周瑜故做“忽觉之状。”那人说:“江北有人到此。”周瑜喝道:“低声!”又转过头来冲着蒋干喊了两声,蒋干佯装熟睡没有作声。于是,周瑜偷偷走出营帐,蒋干赶紧爬起来偷听,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张、蔡二都督道:急切间不得下手……”后面的声音更低,什么也听不清楚。不一会,周瑜回到帐内又睡了起来。
蒋干在五更时分,趁着周瑜熟睡未醒,悄悄离去,溜回江北,他向曹操报告了所见所闻,并交上那封伪造的书信,曹操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斩了蔡瑁和张允,当两颗血淋淋的人头献上之时,曹操方才恍然大悟说:“吾中计矣!”
周瑜利用蒋干这个老朋友,巧妙地假曹操之手,一举除掉了两个最大的隐患。如此,才为后来火烧赤壁的壮举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舌战群儒:雄辩决定一切
舌战群儒,我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辩论才华,面对投降派,我在以理服人的前提下,根据其人其论,分别进行反驳,对嘲笑的,反唇相讥;对为敌张目的,严词斥责;对胡说八道的,冷嘲热讽;对无知的,启发引导……
曹操南下,来势凶猛,自刘备同意我联合孙权抗曹之后,次日,我便奉命出使东吴。
一切如我所料,东吴的主降派们并不愿意和刘备联合抗曹,张昭首先对我发难,讥笑我自比管仲、乐毅是不知天高地厚。
对于他的自以为是,我用事实进行反驳。
我以少数兵力,成功地进行了博望烧屯,白沙用水,使夏侯、曹仁等辈心惊胆战。管仲、乐毅用兵,也不过如此。何谈不知天高地厚?
为挫东吴群儒的锐气,我不仅反驳了张昭的讥笑,更是以庸医杀人为喻,隐笑张昭之流是庸臣误国。最后加大打击力度,反唇相讥,讥讽张昭之流是“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只急得张昭眼红脖子粗。
虞翻见张昭无话可说,遂大夸曹军声势,想以此来劝阻孙权出兵。
这是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回答如何,直接关系到东吴之行的成败,所以,我详细地分析了曹操的军队:
“曹操兵虽多,但不足以惧。”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曹操本身所带之兵,皆为北方之人,北方人不习水战,且他们又连日恶战,长途跋涉,已是强弩之末,无半点威胁;其二,袁绍的手下是蚁聚之兵;其三,刘表的余部是乌合之众。因此,虽兵有百万也形同虚设,并没有多大威胁。”
我话还没说完,又引来虞翻的嘲笑。他笑我“军败当阳,计穷夏口”,还敢在此谈不“惧”。
对虞翻的不知进退,我同样以讥讽的口吻回敬:
“刘备以数千仁义之师,又怎能敌百万残暴之众?今日退守夏口,是在等待时机。相反,今江东兵精粮足,又有长江之险易守难攻,尔等却欲使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这样看来,刘备才是真正不惧操贼的人啊!”
虞翻被我驳得哑口无言。
还没等我端起茶杯,步骘又发话了,这呆子说我“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
对于他的责问,我并不讳言,而是理直气壮地说:
“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他们皆有济事救国之大才,此非畏强凌弱、慎刀避剑之人也。而你们听到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谈降,怎么敢笑苏秦、张仪呢?我替你们的胆小如鼠聒耻,替你们的主公孙权悲哀。”
步骘默然无语。
然而薛综又说曹操已得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惟刘备不识天时,以卵击石,岂有不败之理?
对于他我是愤怒谴责,为汉贼张目者“不足与言!”
一直没有开口的陆绩则鄙视我主刘备是“织席贩履之夫”。对于这种揭人短处的行为,我轻蔑地反问:“您不就是袁术座间杯桔的陆郎吗?当年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履,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
陆绩哑然。
在这场辩论中,我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辩论才华,想我之对手,皆东吴久负盛名的才智之士,如果辩不胜他们,就无法说服孙权与我主刘备联合抗曹。面对投降派,我在以理服人的前提下,根据其人其论,分别进行反驳,对嘲笑的,反唇相讥;对为敌张目的,严词斥责;对胡说八道的,冷嘲热讽;对无知的,启发引导。由于我的理足词严,口若悬河,使得群儒尽皆失色。正是由于那次舌战,我给了投降派狠狠地当头一棒,才使得之后的工作得以顺利的展开。
回去后,我把舌战群儒的经过详细地说与刘备,刘备对我大加赞赏,并问我如何具备此雄辩之才,我告知其实并无多少技巧,只须做到以下便可:
勇气和信心的准备
雄辩之才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慢慢地培养。要具备良好的舌战能力,首要的是进行勇气和信心的准备。
说话需要自信,自信好比底气,只有底气足了,说话才能泰然自若、滔滔不绝。
有些人在家里说话口若悬河,可一到众人面前就期期艾艾,惶惶恐恐,好像连嘴巴也不听使唤,手也不知如何放,其实,只不过是换了个环境而已。
陌生的环境与人说话,总不免会有一个由恐惧到镇定的过程。
那跟众人说话与跟家人说话有什么不同呢?
无非是跟众人说话,场面大一些,陌生人多一些。面对这种场面,说话人内心往往会产生胆怯的心理,怕讲不好被人耻笑,怕讲错了要负责任……诸如此类的压力,都会造成说话者的恐惧心理。
战国时期的苏秦,其辩才威震天下,所谓“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如此辩才,然而在他成功的背后却也有一段如何克服恐惧的经历。
那是苏秦在学堂读书之时,先生规定每隔数日,每个学生均要到台前致词讲述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心得,苏秦认为那是恐怖的事情,用他的话说:“随着那致命的日子来临,我几乎吓病了。每想到这恐怖的事,我就头晕目眩,两颊发热,必须到学堂后面把脸贴在冰冷的墙壁上。”时间慢慢地过去,苏秦的恐惧一直没有改变,有一次,他做了仔细的准备,欲以孔子为榜样努力学习。可到上台之时却开口说了一句:“孔子欲向我学习。”之后便说不下去,鞠了一躬,在哄堂大笑中回到了自己的座位。苏秦回忆那时的经历说:“那时如果地上有个洞,我就会钻进去,一辈子再也不出来。”不过苏秦还真得感谢那次经历,他说错了话却使他找回了勇气,“反正脸都丢尽了,我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苏秦从此像变了一个人,上台讲话泰然自若,口若悬河,让同窗与先生惊叹不已。
苏秦这样的雄辩高手尚且如此,普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希望自己一鸣惊人,从娘胎里出来就是辩论高手。“不论怎样的天才,生下来第一声仍然是哭,而不是一首诗。”想想这一些,也就不觉得奇怪了。相反,那种从未对公众讲过话的人,一上场便镇定知若,谈吐自如,倒是令人奇怪,难以置信。
既然紧张、恐惧人人会有,那么又该如何克服呢?其实很简单,只要像苏秦一样把面子抛在一边,试问:还有什么可怕的呢?最大限度地拿出了勇气,树立了信心,你就是一个辩论高手。
语言是这样“炼”出来的
话已至此,我见刘备对我所言很感兴趣,遂索性将我所识尽数托出,谁让他是我的领导呢?
一个人超人的口才并不是先天具备的,它是靠后天修炼得来的,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心什么事都可以做到。
修炼口才,首先要克服胆怯的心理,不要总以为自己说不好,说的别人不爱听,这样只会导致恶性循环,越不敢说就越不会说,越不会说就越不敢说。应放下一切包袱,大胆地“秀”一回,哪怕讲得不好,磕磕巴巴,对自己也是一次锻炼的机会。
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