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全鉴
13421800000042

第42章 齐家教子:人能诚心和气,胜于调息观心(2)

王获一看父亲真的动怒了,这才害怕起来,求情道:“父亲,你就饶了孩儿这一回吧,以后我一定好好听你的话,不干这种蠢事。”

王莽道:“哼,下次?以后?已经晚了,你自杀吧,这样可以落得一个好一点的名声。”

王获浑身发抖,众仆人都呼啦一声跪倒了一大片,纷纷说:“大人,你念公子年幼,又是初犯,姑且饶过他这一次吧。”

王莽道:“王子犯法,也要与庶民同罪,岂可视之如戏言,我一生的英名,怎能因为这件事和这个不争气的儿子而毁了。尤其是王获现在视杀人如儿戏,以后还得了。王获,刀在这儿,你自己了断吧。”

王获还是在那儿跪着叩头,众仆人也在求情,王莽道:“好,好,你杀了人,是因为我这个做父亲的教子无方,你不偿命,就由我来偿命吧。”说完就要往墙上撞。王获无奈,只好当着那孤儿寡母的面自杀身亡。

王莽对那妇人道:“大嫂,凶手已偿命了,你也不要太伤心,你以后的生活问题由我解决,我一直供养你们母子直到老,怎么样?”

那妇人:“王大人可真是大义灭亲,你是天下最最公正无私的人。”

这件事一时间在京城传为佳话,街头巷尾,都能听到人们对王莽的赞美,同时,贤良周护、宋崇等又上书说王莽如何如何贤明,哀帝于是又将王莽召进宫中,服侍太后。

【原典】

问祖宗之德泽,吾身所享者是,当念其积累之难;问子孙之福祉,吾身所贻者是,要思其倾覆之易。

【译释】

如果要问祖先是否给我们留有恩德,那就要看我们现在生活享受的程度,同时要怀念祖先累积恩德的不易。如果要问子孙将来是否能够生活幸福,那就要看我们给子孙留下多少德泽,并要想到子孙可能无法守成而使家业衰败。

祖宗德泽,子孙福祉

勤则兴,懒则败

一份家业的积累相当不易,它是由先辈多年的苦心磨砺辛勤努力而来。想想他们当初创造一份家业的时候,少不了要顶风冒雨,克勤克俭,血汗拼打,对此,我们怎能不感念他们的恩德,而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更加重大呢?创业难,守业更难。如果精神懈怠、不勤不俭,再大的家业也易遭倾覆。所以,重视德操,勤俭持家,并将可贵的持家理念灌输给子孙,是自己的责任,也是为子孙后代谋取幸福的重要所在。句子中“祖宗”,指一个家族的上辈,有时也泛指民族的祖先。“德泽”,指恩德、恩惠。“福祉”,幸福之意。“贻”,即遗留。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里,大多有一个祀奉祖宗的神龛,设于堂屋的正中。神龛的两侧往往有副对联:

祀祖宗一烛清香,必诚必敬;

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读宜耕。

中国传统社会的治家经验:耕读之家,最能长久兴旺,什么达官显贵,都极易成为过眼烟云。这里,“耕”代表生产基业;“读”代表基本教育。这就是说,一个家庭要长久兴旺,必须要勤劳作业,不然,再大的家业,也会坐吃山空。同时,要保持这个家庭的兴旺,还必须不断读书学习,用知识来充实自己,发展家业。

综观人类家业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家业兴衰的根本法则就是:勤则兴,懒则败。齐家大师曾国藩经常在家书中告诫子弟:“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至。”又说:“即今世运艰屯,而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败。一定之理。”

富兰克林也说过:“懒惰是一剂毒药,它既毒害人们的肉体,也毒害人们的心灵。”

客观地说,每个人都有懒惰的天性,而善于进行时间管理的人能够克服这种天性,使自己勤奋起来。或许单靠勤奋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勤奋肯定不会成功。懒惰的人在浪费时间的同时,也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须知,幸福的人生不是安逸中的空想,而是踉跄中的执著,重压下的勇敢,逆境中的自信。艰苦中的勤勉和奋发,是在任何环境下都应具备的自我适应、自我调解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家业何愁不兴?再崎岖之路也会变成坦途,再不毛之地也会翠盖亭亭。

除了“勤”之外,“俭”也是良好持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对此,曾国藩则经常教育子弟说:“家败,离不得个‘奢’字。”并不断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后辈,他曾说:“观《汉书·霍光传》,而知大家所以速败之故;观金日磾、张安世二转,解示后辈可也。”

霍光为西汉大将军,总揽朝政二十年,炙手可热。他的儿孙及长婿无不高官厚禄,起阴宅,缮阳宅,晏游无度,骄横无礼,最后被诛灭,连坐诛灭者数千家。当初霍家奢侈之时,茂陵有个姓徐的书生预言道:“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失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父,割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

徐生的话,不幸而言中了。而与霍光同时代的金日磾则相反。他看见长子与宫人淫乱,便亲手杀了他;皇帝赐给他宫女,他一点也不敢接近,其笃慎如此!班固称赞他说:金日磾“以笃敬寤主,忠隹自著,勒功上将,传国后嗣,世名忠孝,七世内侍,何其盛也!”

曾国藩曾一再要求弟弟澄侯把霍光、金日磾的这些正反事例“解示后辈”,就是为了要后辈戒奢戒骄,这样才可以“庶几长保盛美”,使家族长期保持繁荣兴旺。

家业如此,而国家更是如此。由古至今,多少家国兴盛于一时,又旋即衰败,都是由于不能勤俭守恒的原因。因此,把人生重要的道理传授给后辈,就是为他们谋求长远的幸福,让他们谨记“恒念物力维艰”,保持克勤克俭之风,就是让他们掌握成就人生的重要之本。

唯此才能积极进取,业兴不衰。

【原典】

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

【译释】

仁慈善良的心地是培养后代优秀品德的根本,这就如同栽花、植树一样,没有不把根深植在土里而能使花木树叶繁茂的。

以贤教育,影响后代

身教重如言教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身心有着重大的影响。高尔基曾说过,爱自己的孩子,这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但如何教育好他们,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意思就是要求长辈应注重自身的言行,要以良好的内心和得体的举止影响孩子。倘若自身不正,心地卑劣,要想教育出讲人品,守道德,有气节的孩子是不可能的。这也便是“身教重如言教”的重要所在。

古代有一个“上行下效”的故事,便有一定的反思意义。

从前,有一对不孝敬父母的夫妇,他们对老人毫不关心,又嫌老人不能干活,打算把老人赶走。他们的孩子看在眼里,心里非常着急。

这一天,夫妻二人让老人坐在筐里,抬着他向深山里走去。他们的孩子也远远地跟随在后面。到了山里,丈夫说:“就扔在这里吧,离家这么远了,他肯定回不去了。”

说完,夫妻二人丢下老人和筐子,扭身就走。

老人看到儿子和儿媳这样对待他,伤心得流下了眼泪。

这时,孩子冲父母喊道:“爸爸妈妈,怎么把筐放在这呀?应该把筐子也抬回去。”

爸爸不解地问:“要这筐子干什么?”

孩子回答:“等你和妈妈老了,不能动弹了,我也好用它把你们抬到这里来呀。”

孩子的话深深地触动了夫妻俩。他们彼此相视,顿时悟出了一个道理,心里惭愧起来,立即把老人抬了回去,并精心照料。

可以说,日常生活中长辈的一言一行,都是下一代学习效法的对象,对于子孙人格的形成影响甚大。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其日常言行都是以善为出发点,儿女子孙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学得了以善良处世。而以善良传家者,待人诚恳、做事踏实,自然是“积善之家庆有余”。

东汉时期的杨震,孤寒贫穷,酷爱读书,饱经博览,读书破千卷,当时有“关西孔子”的雅称。大将军邓骘举荐了他,后迁任刺史。他的门生郡守王密,有一天夜里带着金子来馈赠他。杨震婉言拒绝,王密说:“晚上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王密惭愧而去。杨震的子孙,饮食粗糙,出门步行。有人劝杨震置些产业留给子孙,他说:“要想让后代人称为清白,就以这个遗留给子孙,不更实惠吗?”

由此可知,留给后代子孙最珍贵的宝藏并不是财富名位,而是心存善念的价值观,这样才能为儿孙种下幸福的种子。

【原典】

处父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游之失,宜剀切不宜优游。

【译释】

不幸遇到父母兄弟骨肉至亲发生纠纷或人伦剧变,应持沉着态度,不可感情用事,采取激烈言行而把事情弄得更糟。跟知心好友交往而朋友犯了过失,应诚恳规劝,不可因怕得罪于他而让他继续错下去。

从容处变,剀切之失

心平气和地去解决问题

有道是“家是能圆我们梦想最多的地方”。家里人的情感最厚重,最实在。父子之情,兄弟之谊,非他人可比。然而,再好的美玉也有瑕疵,再好的情感也会渗有裂痕。由于每个人的阅历、文化、修养、性格等有所不同,因而,其人生观、价值观也会有所差异,纵然是父子兄弟,亲生骨肉,遇有矛盾,多有分歧,也是不足为怪的。从哲学的方面来说,整个世界都是充满于矛盾的统一体中,所以,矛盾并不可怕。关键是遇到矛盾如何对待和解决。句子中的“从容”,意为悠闲舒缓,不慌不忙。“剀切”,指直截了当。“优游”,比喻模棱两可,犹豫不决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