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全鉴
13421800000029

第29章 功业成败:勉励现前之业,图谋未来之功(3)

此次赴任正好赶上岁末,有位督邮前来视察,旁人提醒他应该穿戴好官服毕恭毕敬,陶渊明一听就心里不满,督邮算什么东西?我怎么能为五斗米折腰呢?恰在这时,他妹妹病故了,借此机会,他就奔丧去了,彭泽县便成了他仕途中的最后一站。他从二十九岁起出仕,到四十一岁归隐田间,前后共十三年。在这十三年中,仕与隐的矛盾始终交织并贯穿始终,而且越往后斗争越激烈,东篱采菊,种豆南山,一个“猛志逸四海”的有理想、有抱负、慷慨激昂的青年,最后还是痛苦地“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虽然向往林泉之趣的淡泊生活,但他要考虑到生计温饱问题,“吾尝醉于酒足矣”,艺术同生活的矛盾确实需要调和。

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适度。“富贵于我如浮云”,心境也就自然平静清凉,如此无忧无虑该是何等飘逸潇洒。但什么事都不要走极端,假如以淡泊为名而忘记对社会的责任,忘记人间冷暖以致自我封闭就不对了。至于演变为不管他人瓦上霜而自私自利,就会被人视为没有公德没有责任感,这样就会被社会所唾弃。

勤于事业,忙于职业是美德,是一种敬业精神,但如果陷于事务圈而不能自拔,或因无谓的忙碌而心力交瘁、失去自我是不足取的。

【原典】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译释】

污物的地方往往滋生众多生物,而极为清澈的水中反而没有鱼儿生长。所以真正有修养的君子有容忍庸俗的气度和宽宏他人的雅量,绝对不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跟任何人来往,而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

地秽生物,水清无鱼

包容为真,清高无益

天下奇才,偏于一面者,十有八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人不必求全责备,也不必均是贤才。很多人只能看到别人的缺点而不能赏识别人的长处,这就很难成就什么大事业了。

古人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是一种可贵的容量,是一种王者气象,也是古代贤人传给我们的穿越千年沧桑时空的宝贵智慧。

现实生活也是如此。在为人处世中,做人固然不可以玩世不恭或者游戏人生,但也无须事事太较真,认死理。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这样就会把自己同社会隔绝。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到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拿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喘气都会紧张。

所以,在处理与周围的人的关系的时候,要互相谅解,求大同,存小异,有肚量,能容人,如此,你就会拥有一个和谐的网络平台,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明察秋毫”,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过分挑剔,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得理不饶人,无理搅三分,人家肯定会躲你躲得远远的,最后,你只能成为孤立的异己,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之徒。

曹操用人的一大特点是大度用人,容人之错。他冲破了固有的迂腐标准的禁锢,具有创新的见地,他认为“人无完人,慎无苛求,才重一技,用其所长”。

东汉建安四年,曹操与实力最为强大的北方军阀袁绍相持于官渡。袁绍拥兵十万,兵精粮足;而曹操兵力只及袁绍的十分之一,又缺粮,明显处于劣势。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曹操这一次是必败无疑了。曹操的部将以及留守在后方根据地许都的好多大臣,都纷纷暗中给袁绍写信,准备一旦曹操失败后便归顺袁绍。

官渡之战曹操采用了许攸的奇计,袭击袁绍的粮仓,一举扭转了战局,打败了袁绍。曹操打扫战场时,从袁绍的书文案卷中拣出一束书信,都是曹营里的人暗中写给袁绍的投降书信。当时有人向曹操建议,要严肃追查这件事,对凡是写了投降信的人,统统抓起来治罪。然而曹操的看法与众不同,他说:“当时袁绍强盛,我都担心能不能自保,何况别人呢?”于是,他连看也不看,下令把这些密信全都付之一炬,一概不予追查。这么一来,那些怀有过二心的人便全都放心了,并对曹操心存感激,军心、臣心稳定,使处于弱势的曹操集团迅速巩固了胜利的战局。

古今中外,大凡善用人者必有宽容之心,容人之度,容人之错,可以宽其心,去其疑,进而使其尽心竭力。

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情况变化日新月异,人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是有限度的,容人之错对今天的领导者来说是必备的素质。大连有一个女企业家,专门聘用刑满释放人员,她的四十多名员工,无一例外都有过前科。她是怎样对待这些特殊员工的呢?她自有准则:“忘其前愆,取其后效。”“即其新,不究其旧。”她用信任帮助这些人找回失去的尊严,还这些人以自尊,她甚至将保管仓库的重任交给曾经偷摸盗窃的人。面对如此信任,稍有良心的人都会感动,都会尽心尽力回报,十几年来,这个仓库连一个螺丝钉也没丢过。来到这里的浪子们找到了心灵的回头之岸,开始了新的人生。

在用人的问题上,除了要有气量,还应用人之所长,不求全责备。只要有一方面专长的人才,都要用其所长。因势而用人,为制势而择人,这是统御者御将用人的基本出发点。不从个人印象的好恶出发,能御用自己不得意的人,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不讲资历,不论出身,只要有功绩、有本事就会给予提拔。

生活中污洁并存,良莠混杂,善恶交错,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清浊并容的雅量,宽恕为怀,善于与不同的人与不同的环境打交道,这是我们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也是一个人事业成功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

【原典】

淡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饬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此,固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太露其锋芒。

【译释】

志向淡泊的人,必定会受到那些热衷于名利的人的怀疑;生活俭朴谨慎的人,大多会被行为放荡的人所妒忌。一个坚守正道的君子,固然不应该因此而稍稍改变自己的节操,但是也不能够过于锋芒毕露。

持其操履,敛其锋芒

能隐忍者才能崛起

古人常崇拜“不风流处”的风流,称颂“怜儿忘丑”的高贵的愚者精神。彻底的愚是常人能及的;足够的聪明,常人都能获得。真正的人却是愚者,禅的最高阶段就是守愚禅。而守愚是世间最大的美德,即不为名利,自发性地。

俗话说:“做人难,难做人。”所发出的也就是一个人进也不好,退也不好,左也不好,右也不好的慨叹。但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不可逃避地要充当一定的角色。如何充当好这个社会角色,就是人生处世的一个大的学问。句子中“淡泊”,指恬静无为,不重名利的意思。“浓艳者”,指身处富贵荣华,具有权势名利中的人。“检饬”,自我约束,谨言慎行之意。“操履”,比喻追求自己的理想。“锋芒”,意指才华和锐气。上述这段话着重是说,“枪打出头鸟”,有才能的人往往会受到无能之辈的排挤,有德行的人常常会受到无德之人的诽谤。所以,一个修养高深的人,处于这种环境时,最好的办法是不要过于显露自己的锋芒,在坚守自己志向的同时,要善于隐忍,要多注意待人处世的方法和态度。

荀攸是曹操的一个谋士,他自谦避祸,很注意掩蔽锋芒。

荀攸自从受命军师之职以来,跟随曹操征战疆场,筹划军机,克敌制胜,立下了汗马功劳。

平定河北后,曹操即进表汉献帝,对他的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公元207年,曹操下了一个《封功臣令》,对于有贡献之臣论功行赏,其中说道:“忠止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可见,在曹营众多的谋臣之中,他的地位仅次于曹操,足见曹操对他的器重了。后来,曹操做魏公后,任命他为尚书令。

荀攸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谋略,不仅表现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也表现在安身立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他在朝二十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旋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

三国时代,群雄并起,军阀割据,以臣谋主,盗用旗号的事情时有发生。更有一些奸佞小人,专靠搬弄是非而取宠于人。在这样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曹操固然以爱才著称,但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铁腕人物,铲除功高盖主和略有离心倾向的人,却从不犹豫和手软。荀攸则很注意将超人的智谋应用到防身固宠、确保个人安危的方面,正如文书所载“他深密有智防”。

那么,荀攸是如何处世安身的呢?曹操有一段话很形象也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这一特别的谋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荀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判若两人。参与谋划军机,他智慧过人,迭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

但他对曹操、对同僚,却注意不露锋芒、不争高下,把才能、智慧、功劳尽量掩藏起来,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怯懦。作为曹操的重要谋士,为曹操“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史家称赞他是“张良、陈平第二”。但他本人对自己的卓著功勋却是守口如瓶、讳莫如深,从不对他人说起。

荀攸大智若愚、随机应变的处世方略,虽有故意装“愚”卖“傻”之嫌,但效果却极佳。他与曹操相处二十年,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他,也没有一处得罪过曹操,或使曹操不悦。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在从征孙权的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对他的品行,推崇备至,被曹操赞誉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都是荀攸以智谋而明哲保身的结果。

嫉贤妒才,几乎是人的本性,愿意别人比自己强的人并不多。所以有才能的人会遭受更多的不幸和磨难。很多位居高官的人或者尸位素餐,或者“告老还乡”,主要就是收敛锋芒,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锋芒不露讲的就是一个“藏”字,仅这一个“藏”字,包含着无穷意味。“藏”的目的,是不让别人发现自己所有的长处,不引起别人的妒忌,更好地保护自身。

要知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际关系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知显露,不知敛藏,很容易得罪人,而一旦遭到小人的忌恨,暗地里下你一着“黑手”,极有可能使你稀里糊涂地落个惨局。所以“花宜半开,酒宜微醉”,低调做人,收敛起一些锋芒才好。

【原典】

功过不容少混,混则人怀惰隳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则人起携贰之志。

【译释】

对于功绩和过失,不可有一点模糊不清,混淆了人们就会变得懈怠而没有上进之心;恩惠和仇恨却不能表现得太明显,太明显了,人们就容易产生怀疑背叛之心。

功过不混,恩仇勿显

一手赏一手罚,切实做到执法严明

一个人,尤其是领导别人的人,在方法上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即对人要功过清楚,赏罚分明。赏罚是使人努力的诱因,一个丧失工作诱因的人,他的工作情绪必然不会高昂。假如是一两个人这样还不要紧,万一群体也如此,这个集体乃至社会必然要陷于不进步的停顿状态,所以赏罚又是促进整个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

皇太极是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他从小就嗜好读书,尤其是熟读历代典籍,并善于借鉴,运用于领兵治军。他身材高大,体魄健壮,武功很好,尤擅步射、骑射;对勇士也特别喜欢;继承父位之后,他十分重视擢拔勇士。

公元1628年,皇太极率十万大军包围了明朝的遵化城。天刚放亮,皇太极就下令攻城。这是一场异常惨烈的攻坚战。明军壁垒森严,箭矢、滚石如雨,八旗兵士冒着炮火,迎着箭矢、滚石,奋勇攻城。很多战士抬着云梯冲到城下,攀梯而上。其中有个士兵,名叫萨木哈图,他不顾乱石飞矢,第一个奋勇登上城头,挥舞着明光闪亮的大刀,一连砍倒许多守城的明军,使后援的清军乘机一拥而上,攻破了明军的防御,并迅速地扩大战果,占领了全城。

萨木哈图勇猛奋战、第一个登城而入的事很快就被皇太极知道了,皇太极十分高兴,立即召见了萨木哈图,并与之畅谈了许久。

过了几天,皇太极在遵化城举行庆功大会。会上,凡立功的都被叫到他面前,由他亲自授奖。当萨木哈图走到皇太极跟前时,皇太极端着最名贵的金卮,亲手斟满美酒,赐予萨木哈图,并看着他把酒喝下去,然后当众宣布封他为“备御”,授予“巴图鲁”的荣誉称号。顿时,整个会场欢声雷动,全都沸腾起来了,因为萨木哈图只是一个普通士兵、无名小卒。

接着,皇太极又赐给萨木哈图一批贵重物品予以嘉奖:一峰骆驼、一匹蟒缎、二百匹布、十匹马、十头牛,还规定萨木哈图的子孙世代承袭备御爵位,他本人今后如有过失可以一律赦免。

在以后的战斗中,皇太极对萨木哈图一直予以爱护,不再让他冒险冲杀。

自萨木哈图一战获殊荣后,立功受奖,量功拔将就成为一种定制。由此,每逢攻坚,将士们都冲锋陷阵,争当勇士,清军的战斗力也就大大提高了。

历朝皇帝打天下,哪一个不是以论功行赏作为调动文臣武将积极性的手段呢?就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讲,不论是做官还是一般的领导,都需要讲究方式方法,以便使大家能为一种共同的事业团结一致。

【原典】

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己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