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全鉴
13421800000023

第23章 言辞有度:话要恰到好处,把握分寸尺度(1)

任何一个人都想能说会道,把事情做得漂亮,赢得别人的欣赏,游刃有余地展现自己的能力。然而,有没有社交能力、办事水平,主要表现在能否把握说话的尺度和办事的分寸上。恰当的说话尺度和适度的办事分寸是人获得社会认同、上司赏识、下属拥戴、同事喜欢、朋友帮助的最有效的手段。

【原典】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毋巧。

【译释】

十句话中有九句都说得很正确,人们未必会称赞你,但是如果有一句话说得不正确,就会受到很多人的指责;十个谋略有九次成功,人们不一定会赞扬你的成功,但是如果有一次失败了,埋怨和责难的话就会纷至沓来,这就是君子宁可保持沉默也不浮躁多言,宁可显得笨拙也不自作聪明的缘故。

宁可默然,不出躁语

说话之前要三思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种种关系扑朔迷离,种种现象错综多变。尤其在人际交往中,嫉贤妒能的情形并不在少数。当你所说的话中,十句对了九句,未必有人对你赞誉称奇,可是你说错了一句,往往会受到种种指责。

这就是告诫人们,在某些特殊的场合或特殊的情形之下,说话一定要深思熟虑,要像收紧的小口袋那样,将想表达的意思好好地组合成合适的语言,且用合适的语气表达出来,如果考虑不成熟,宁可沉默,也切不可随意而发。句子中的“愆尤”,指过失责备之意。“骈集”,意为并列,合到一处。“訾议”,訾,诋毁、指责也,比喻非议、责难的意思。

明朝吕坤的《呻吟语》中写道:“世间事各有恰好处,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便道出了人生立足于世,其慎言慎行是多么的宝贵。倘若不分场合,信口开河,出言无度,不仅会得罪别人,也会给自己增添麻烦,从而陷入难堪的地步。

小朱正在主持婚礼。按照风俗,新婚那天,新郎、新娘要入席吃菜用饭,然后分桌敬酒。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入席,各位来宾也分别入席,第一盘盛满喜糖和糕点的金色塑料盘,由一个帮忙的伙计端了上来。可是就在伙计把盘子放在喜桌上的时候,只听“咔嚓”一声脆响,盘子破裂了。宾客们听到刺耳的声音,目光全扫了过来。不料端盘子的伙计不假思索地脱口说出:“怎么是个破货?”这句话就像一声惊雷,被在场的人真真切切地听到耳朵里去了,气氛一下子紧张了。主持人小朱见此情景灵机一动,高声说:“大喜、大喜,这叫做破旧立新,岁岁平安。”一句话使得十分紧张的空气顿时又欢腾起来。

众所周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人生最得意的事,是喜庆吉祥的日子,然而由于伙计躁言而出,致使欢乐高兴的气氛一下子被弄得紧张沉闷,后来要不是主持人及时圆场,给伙计找了个台阶,可以想象,场景会多么尴尬。

《呻吟语》中曰:“到当说处,一句便有千钧之力,却又不激不疏,此是言之上乘。除外,虽十缄也不妨。”其意就是教人要宁可默然,不出躁语,切不可逞一时口舌之能。这对人生有利而无害。

为此,在一定的场合中,说话必须三思。须知,多一分思考,少一分粗莽;多一分慎重,少一分是非。这既是一个人的涵养,也对人生有很大益处。可以说,“宁默毋躁,宁拙毋巧”,永远是为人立身处世的明训。

【原典】

言语减,便寡愆尤;思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沌可完。

【译释】

少说一些闲话,能避免很多口误;少去考虑一些不必要的问题,能避免精神的损耗;少卖弄一些小聪明,能保持纯真的本性。

言简意赅,注重场合

切忌拖泥带水

俗话说,言多必失。闲话多,废话多,难免胡言乱语,必招人厌。一个人的良好心境在于不要去胡思乱想,不要为俗事的欲念丧失纯真的本性。聪明固然是造物者的一大恩赐,但是假如聪明过度,反而会危害自身,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便是这个意思。句子中的“愆尤”,愆,指错误,过失。尤,怨恨之意。“耗”,意为消耗,损失。“混沌”,指天地未开辟以前的原始状态,此处喻指人的本性自然纯朴。

虽然说话是人与人之间构建感情的纽带,架接事务的桥梁,但绝不能忘却“适度”二字。适度就是要求一个人说话要简洁,要中听,要顾及场合。简洁的语言,通俗明快,它能产生“片言以居要,一目能传神”的效果。正如语言大师们所说:言不在多,达意则灵。中听,就是说话要契合人的心意,倘若不是针锋相对的辩论,那些有损于对方自尊的话最好不说。顾及场合,就是有些话在彼处能说,在此处则不能说。违反这一原则,必然会在尊重上失之偏颇,让人产生不悦或恼怒,也会显出自身的低俗。古人说“买货看颜色,说话分场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关于个人之间的一些私事就不宜在公众场合提及。

不管对方是你的新朋友还是老朋友,都应注意这一点,因为人多嘴杂,你提出私事可能不方便,也有可能不适时宜,也可能上不了台面,只有在私下说才合适。要知道,你在公众场合所提私事,别人也不好直接答复你,由此,也就成了闲话和废话了。

有些人在公众场合,不理解别人所处的境地,而只顾提自己的私事,有时不慎还会说出不应该说的话。这不仅不利于交友办事,还有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丢掉性命。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做了皇帝以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哥们儿到京城找他。

有位朱元璋儿时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才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穷哥们儿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声嚷起来:“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啊!还认得我吗?当年我们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都是让我替你挨打。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罐里煮。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打破了,撒了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上抓起豆子吃,却不小心把红草叶子也送进嘴里。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吞下青菜叶,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子里去……”

这位穷哥们儿还在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下令把这个穷哥们儿杀了。

什么场合说什么样的话是非常重要的,所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同样,另一个和朱元璋在小时候玩耍,一起偷豆子煮着吃的人,不是在公众场合,而是私下拜见朱元璋,见面的时候,他说:

“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为荡庐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

朱元璋听他说得中听,心里很高兴。细想起来,隐约记得他的话里包含从前的事情,所以就封了个御林军总管。这位嘴乖心巧的昔日朋友用几句简明的话语就做起大官来。

可见,言简意赅,注重场合是多么的重要。

文学大师高尔基曾说,“简约的语言中有着伟大的哲理”。闲话、废话多了,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没什么好处。

小张无论什么话只要一开了头,他便会给你来一番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别人根本插不上嘴。于是朋友们一听到小张的声音便条件反射般地皱起眉头,最后给他送了个“大师”的绰号。

在所有朋友们中间,小李算是比较有耐心的一个。有一次“大师”的一个电话却让小李的耐心全失。其实所要说的事只要一两句话便可说明:他写了一篇稿子,小李看完后说不行,建议他再修改一下,可他没听,很自信地送到了杂志社,最后果然没发表。于是他骗小李,向他解释稿子没发表的原因:

“我的这篇稿子本来是要发表的,已经讲好了,可是情况突然有了改变,上午还说发的,到下午变了。主要是因为……”接着便是近十分钟的解释。小李开始还耐着性子听他的解释,虽然明知他的稿子之所以没发的真正原因,但是为了照顾朋友的面子,没有反驳他。但是眼看着时间在一分分地过,小李的一个约会时间已到,于是小李再也忍耐不了了,只好打断他的话,急忙挂断了电话。

其实这件事根本不需要解释,即使解释也只不过是两句话的事:“因为情况有了变化,稿子没有发。”如此而已,一分钟内便可解决。可是小张竟用了十几分钟,最终仍没有将问题真正说清。就算是比小李更有耐心的人,也不会忍受得了的。

所以在应酬中,交谈的话宁简勿繁、宁精勿滥,特别是在电话应酬中,更应该注意掌握时间。掌握好交谈的时间,给对方留有余地,同时给对方以发言的机会,你便会在应酬中赢得主动。

时间对于现代人来说,真可谓是千金一刻。“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也早已为人们所接受。所以现代人对时间的重视,与对金钱的重视几乎可以画上等号。在现代应酬中,几乎没有人愿意听某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论东论西,口若悬河。但是交谈又是应酬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没有了交谈,也就不存在应酬了。人们正是通过交谈,才达到互相了解,互相亲近的。不过问题是,你将如何去把握交谈。

所谓把握交谈,一是指把握交谈的方式,二是把握交谈的时间。

把握交谈的方式,往往是应酬成功与否的关键。选择一个好的交谈方式,往往会让交谈双方都感到轻松愉快,于心情舒畅之中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把握好方式的同时,对交谈的时间的把握则尤为重要。每一次应酬之前,都必须对本次交谈做到心中有数,该谈哪些话,不该谈哪些话,心里要有一本账。不要坐下之后,一谈起来便滔滔不绝,没完没了,这样会使人对你生厌。柏拉图曾经告诫他的弟子说:“拖泥带水的谈论,会让人对你产生厌倦。”这说明在应酬时,谈话应当以得体而简洁为好。如果一旦让人产生厌倦感,不仅最终不能达到应酬的目的,还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原典】

士君子处权门要路,操履要严明,心气要和易,毋少随而近腥膻之党,亦毋过激而犯蜂虿之毒。

【译释】

有学识的人处于有权势的重要地位时,节操品德要刚正清明,心地气度要平易随和,不要放松自己的原则,与结党营私的奸邪之人接近,也不要过于激烈地触犯那些阴险之人而遭其谋害。

操履严明,不犯蜂虿

不要轻易得罪小人

汉元帝懦弱无能,宠信宦官石显,一切唯石显是听。朝中有个郎官,名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人。他精通易学,擅长以自然灾变附会人事兴衰。鉴于石显专权,吏治腐败,京房制定了一套考课吏法,以约束各级官吏。元帝对这套方法很欣赏,下令群臣与京房讨论实施办法。但朝廷内外多是石显羽翼下的贪官污吏,考核吏法,就是要惩治和约束这些人,他们怎能同意推行呢?京房心里明白,不除掉石显,腐败的吏治不能改变。于是他借一次元帝宴见的机会,向元帝一连提出七个问题,列举史实,提醒元帝认清石显的面目,除掉身边的奸贼。

可事与愿违,语重心长地劝谏并没有使元帝醒悟,丝毫没有动摇元帝对石显的信任。

既然考核吏法不能普遍推行,元帝就令京房推荐熟知此法的弟子作试点。京房推荐了中郎任良、姚平二人去任刺史,自己要求留在朝中坐镇,代为奏事,以防石显从中作梗。石显早就把京房视为眼中钉,正寻找机会将他赶出朝廷。于是,趁机提出让京房做郡守,以便推行考核吏法。元帝不知石显用心,任京房为魏郡太守,在那里试行考核吏法。郡守的官阶虽然高于刺史,但没有回朝奏事的权利,还要接受刺史监察。京房请魏郡太守不隶属刺史监察之下和回京奏事的特权,元帝应允。京房还是不放心,在赴任途中三上密章,提醒元帝辨明忠奸,揭露石显等人的阴谋诡计,又一再请求回朝奏事。元帝听不进京房的苦心忠谏。一个多月后,石显诬告京房与其岳父张博通谋,诽谤朝政,归恶天子,并牵连诸侯王,京房无罪而被下狱处死。

京房死后,朝中能与石显抗衡的唯有前御史大夫陈万年之子陈咸。此时陈咸为御史中丞,总领州郡奏事,负责考核诸州官吏。他既是监察官,又是执法官,可谓大权在握。况且陈咸正年轻气盛,无所畏惧,才能超群,刚正不阿,曾多次上书揭露石显奸恶行为,石显及其党羽皆对他恨之入骨。在石显指使下,群奸到处寻找陈咸过失,要乘机除掉他。

陈咸有一好友朱云,是当世经学名流。有一次,石显同党少府五鹿设坛讲《易》,仗着元帝的宠幸和尊显的地位,没有人敢与他抗衡。有人推荐朱云。朱云因此出名,被元帝召见,拜为博士,不久出任杜陵令,后又调任槐里令。他看到朝中石显专权,陈咸势孤,丞相韦玄成阿谀逢迎,但求自保,朱云便上书弹劾韦玄成懦怯无能,不胜任丞相之职。石显将此事告知韦玄成,从此韦玄成与朱云结下仇恨。后来官吏考察朱云时,有人告发他讥讽官吏,妄杀无辜。元帝询问丞相,韦玄成当即说朱云为政暴虐,毫无治绩。此时陈咸恰好在旁,便密告朱云,并代替他写好奏章,让朱云上书申诉,请求呈交御史中丞查办。

然而,石显及其党羽早已控制中书机构,朱云奏章被仇家看见并将其交给石显。石显批交丞相查办。丞相管辖的官吏定朱云杀人罪,并派官缉捕。陈咸闻知,又密告朱云。朱云逃到京师陈咸家中,与之商议脱险之计。石显密探查知,马上报告丞相。韦玄成便以执法犯法等罪名上奏元帝,终将陈、朱二人拘捕下狱,判处服苦役修城墙的刑罚,除掉了两个心腹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