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其并发症防治
13413400000056

第56章 术后血液、循环系统并发症防治

LC手术的全麻、CO气腹和手术体位都对血液、循环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心脏功能正常的患者在术后处于反应性调节,表现为心脏活动的增强,但是,对于有心血管和内分泌疾病的患者,这些反应性调节可导致LC术后的血液、循环系统并发症。

一、非出血性低血压

LC术后少见的并发症,但容易诱发猝死。非出血性低血压多见于老年、体质差、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患者。患者卧床时血压略低,心率不快,一旦下床活动容易导致低血压的晕厥。对于老年和体质差的患者,应积极加强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术前或术后给予白蛋白或血浆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内分泌障碍的患者应及时补充激素,同时也应积极输入水和电解质扩充血循环。

二、高血压

LC术后高血压是中老年、肥胖患者的血液循环系统的调节反应,术后持续时间为4-6小时,收缩压随年龄变化较大,舒张压一般不超过100mmHg,当患者出现疼痛、尿潴留、恶心呕吐、心情烦躁和焦虑等,血压增高的幅度明显增大和持续的时间明显延长。合并高压病的患者术后血压增高比较大,严重者可以诱发心脑血管意外。防治措施主要是病因治疗,原因消除后血压多自行下降。①患者术后出现高血压,应注意心绞痛、心衰和脑血管意外前驱症状的鉴别,对于无不良反应的患者,收缩压<160mmHg且舒张压<100mmHg,可以观察,暂不应用降压药处理;②高血压患者,术前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和认真术前准备,血压应平稳地控制在21/13kPa(160/95mmHg)以下,降压药物常规使用至手术当日,以便术后容易降压;③术前要保持良好的休息,必要时适量使用镇静剂;④老年和高血压患者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防止过多和过快诱发医源性高血压;⑤有尿潴留者要及时协助排尿或导尿;⑥对于疼痛敏感、心情烦躁和焦虑等患者,适当给以止痛镇静剂;⑦术后当日出现较高的高血压患者,不宜口服者,可用心痛定或消心痛舌下含服;⑧如血压过高或持续时间较长可选用氯丙嗪、硝普钠等药物治疗。

三、心律失常

LC术后心律失常比较少见。但是,术后出现心律失常多与术前心脏情况有关,术前有心脏病变,如冠心病、心肌炎、心律失常,以及使用洋地黄的患者,其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一般患者高。心律失常常见类型为窦性心动过速、过缓、室上性心律如房性或交界性心律。防治的关键是去除诱因,充分给氧,保持血流动力方面稳定,给予心肌营养的能量合剂和扩张冠脉的药物。严密心电监测,对严重心律失常如频发性多源性室性早搏,及早使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警惕心源性猝死。窦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应注意鉴别出血、血容量不足和感染。

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不正常的凝结,普通外科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术后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静脉淤滞、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LC手术特有的气腹和体位要求更容易诱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①LC的气腹使股静脉血流减少42%,头高足低手术位使血流速度减慢更加明显,导致下肢静脉扩张;②静脉淤滞、静脉内压力增高,使血管内皮损伤,诱发凝血过程;③血流缓慢,血液粘度增高,凝固性增加;④有时采用下肢静脉输液给药,加重血管损伤。但是,LC手术时间短(高凝状态时间短)、创伤小和下床活动时间早等,可明显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尤其是LC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明显阻挠了血栓的蔓延和发展。小腿肌肉静脉丛和瓣膜袋血流最容易滞留,左侧髂股静脉受右髂总动脉的跨越而容易受压,这两处静脉血管是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血栓始发于小腿肌内静脉丛者称为周围性,发生于髂股静脉的血栓称中央型,周围型的血栓向近侧顺行扩展或中央型的血栓向远侧繁衍称混合型。

临床表现:根据超声、电子抗体积描记法、放射性纤维蛋白元试验和静脉造影的研究结果,LC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比较高,LC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8%-23%,但是,大多数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有症状的髂股静脉血栓非常少见,我院发生有症状的髂股静脉血栓为0.02%,多发生在术后4-7天。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取决形成血栓的部位,约30%的周围型血栓形成,在72小时内能自动溶解,45%血栓机化,25%向近侧扩展,因腹腔手术而形成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其预后比血管疾病引起的血栓要好得多,周围型血栓的范围较小,变化轻微,不易引起病人注意。如果病人能够觉察小腿的轻微变化,就可发现Homans征呈阳性,即将足向背屈使腓肠肌紧张时,可激发疼痛。放射性钎维蛋白原试验能早期检出周围型血栓。髂股静脉的血栓形成可表现出局部炎症反应所引起的疼痛和压痛,患肢胀痛、肿胀和浅静脉曲张,常伴有低热的全身反应,多普勒超声波无创检查可明确诊断。

防治措施:腹腔镜手术有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北美国家的人种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因而,大多数北美国家的医生采用预防性措施,根据罹患深静脉血栓的风险种类有区别的采用穿长筒弹力袜、下肢间歇性气动装置或低剂量肝素,国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研究比较少,主张对高危病人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张血浆容量,降低血粘稠度,加快局部血流,预防血栓形成;LC术中多次重复充气与放气,改善术中下肢静脉的回流。如已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者,除采用溶栓、抗凝、祛聚等非手术疗法外,必要时要及时手术治疗。

五、急性心肌梗塞

麻醉期间和围手术期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多与术前潜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有关。特别是新近六个月以内发生过心肌梗塞的病人,更易于出现复发性心肌梗塞。

1.病因。诱发心肌梗塞的危险因素:①冠心病病人;②高龄;③有动脉硬化病人;④高血压(收缩压≥21.3kPa(160mmHg),舒张压≥12.4kPa(95mmHg))病人,其心肌梗塞发病率为正常人两倍;⑤手术期间有较长的低血压时间;⑥长时间手术,据文献报告,一小时手术的发生率为1.6%,六小时以上手术者则可达16.7%;⑦手术后贫血。

2.麻醉期间引起心肌氧耗量增加或缺氧的因素是造成围手术期心肌梗塞的主要原因。①病人精神、恐惧和疼痛,引起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和血内水平增高,周围血管阻力增加,从而提高心脏后负荷、心率增加和心肌氧耗量增加;②血压过低或过高均可影响到对心肌的供血、供氧。若在麻醉过程中发生低血压,较基础血压降低30%,且持续10分钟以上者,其心肌梗塞发生率增加。另一方面,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病人,多伴有心肌肥厚,其发生心内膜下梗塞的机会增加,即使未出现过低血压,也可发生心肌损伤;③麻醉药物对心肌收缩力的抑制,如氟烷、安氟醚和异氟醚,其抑制程度是随着剂量而递增。全身麻醉药对心肌本身的作用并非重要,重要因素是药物对整个心血管和机体代偿机制、中枢神经或植物神经系统作用的影响;④麻醉期间供氧不足或缺氧,势必使原冠状动脉狭窄病人的心肌供氧进一步恶化;⑤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心率增快或心律失常。

3.预防。高血压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高危患者,手术中保护心肌氧供求的平衡,在降低氧耗的同时,还要提高供氧,如减轻心脏作功,如降压治疗,改善不良的血液动力学效应,如麻醉方法选择,提高供氧量,如纠正贫血以提高携氧量,改善血氧饱和量,保持适当的冠状动脉灌注压。对原心肌梗塞病人的择期手术,尽量延迟至4-6个月以后施行,如此可把心肌梗塞复发率降至15%,两者相距的时间越短,则复发率越高。复发心肌梗塞病人的死亡率可高达50%-70%。

4.处理。LC毕竟是一种手术:①围手术期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很不典型,主要依据心电图的提示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宜及时请心血管医生会诊和协同处理;②必要的血流动力学监测;③充分供氧,必要时应用机械呼吸;④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以保持冠状动脉的灌注;⑤其他对症治疗。

(周群 冯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