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其并发症防治
13413400000012

第12章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一般术前准备

手术对于病人来说,既是接受治疗的过程,又是遭受创伤的过程。患者能否获得成功的手术治疗,必须满足两个必要的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胆囊的病变是否需要手术切除胆囊,也就是说必须掌握好胆囊局部病变的手术适应证。第二个条件是患者能否耐受手术创伤,怎样才能有效降低手术创伤所带来的风险,首先要充分认识创伤性特点,腹腔镜手术以创伤小著称,这是针对整个腹腔镜手术治疗过程而言,实际上腹腔镜手术和麻醉对患者的创伤比开腹手术还要大,特别是CO2气腹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比较大。因而,术前准备应该予以足够重视。手术前必须明确诊断,科学掌握手术适应证;对病情和手术难度作出充分估计;积极改善病人的全身和局部情况,最大限度提高机体对手术的耐受力。在完成上述医疗准备的同时,医务人员还必须针对病人对手术存在的种种顾虑,做好心理准备工作,使病人很好地配合手术,顺利地接受治疗。

一、明确术前诊断

疾病的治疗效果,首先取决于疾病诊断的正确与否。只有诊断正确,才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治疗。有诊断价值的信息70%来自病史、20%来自体检,其余10%来自实验室和辅助检查。应重视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不要以为胆囊手术小而忽略临床检查。只有充分的术前检查,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诊断及病情估计,使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中转开腹率和手术并发症降至最低限度,提高手术成功率。

(一)病史、体检

详细了解本次胆囊疾病的发作情况,如腹部疼痛的诱发因素、显著部位、疼痛性质、发作频度、伴随症状以及缓解方式等,尤其注意是否伴有发热、黄疸及胆源性胰腺炎。既往有无糖尿病、消化系溃疡等慢性疾病及心、脑、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合并症,有无肝炎等感染性疾病,有无腹部手术、炎症及肠梗阻表现,有无大量烟酒及特殊用药史,体内有无钢板、血管支架及起搏器等异物。体检中注意有无皮肤、巩膜黄染,心、肺、腹部情况,脐部有无外疝、炎症及门静脉高压症的表现,有无腹水及胃肠胀气等体征。

(二)化验检查及其他常规检查

1.血、尿、便常规,包括尿酮及大便潜血等。

2.血型、凝血检测及乙、丙型肝炎等感染性疾病检测。

3.血生化检查,包括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检查及血淀粉酶,血尿淀粉酶作为胰腺炎的简易筛查,以免影响术后出现胰腺炎的诊断。

4.心电图及胸部透视检查。老年病人(60岁以上)或合并心肺疾病或罹患肿瘤要常规拍胸片;如需进一步评估病人对手术的耐受能力,还应行心功能检查及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等。

5.具有特殊病史的病人可予以相关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测定、肿瘤标志物测定等放射免疫检查。

(三)影像学检查

1.腹部立卧位X线平片:了解有无膈下游离气体或胃肠胀气,有无膈疝存在,有无空腔脏器的破裂以及肠梗阻的定位、定性等,主要用于胆囊疾病与其他急腹症的鉴别诊断。

2.腹部B超:重点了解胆囊的大小、张力,胆囊壁的厚度、光滑程度,胆囊充盈情况及结石的大小,与周围脏器组织的关系,肝内外胆管有无结石,是否扩张。特别是通过胆囊大小、壁厚测量和充盈情况,可以初步判断胆囊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粗略预计手术难度。此外,还必须通过B超了解肝、胰、脾等有无并存疾病。

一般情况下的LC,详尽而准确的B超检查即可完全满足手术要求。但是若病情复杂或怀疑仍有其他病变存在而B超结果对此又不能作出明确判断时,不妨补充选择相关的其他影像学检查,以利佐证。

3.胆囊、胆道造影检查:包括口服胆囊造影、静脉胆囊胆道造影、核磁共振胆道成像及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上述几种检查方法前文已予以详细介绍,它们的重要意义在于:检查胆囊的浓缩及收缩功能,间接了解胆囊管的通畅性、胆囊被动扩张及回缩能力,评价手术难易和预后;检查胆道的解剖、通畅情况及胆道是否存在需要手术处理的梗阻,如缩窄性乳头炎、胆总管结石等。

4.胃肠道影像学检查:包括胃肠道造影及胃肠道内镜检查,作为消化系统疾病的鉴别手段,可以了解胃肠道病变的解剖位置、范围,还可以直接进行活体组织检查,彻底明确病变的性质。

5.CT或MRI检查:主要了解胆囊疾病有无胆管石性并发症和占位性病变。

二、术前医疗准备

(一)常规药物准备

在了解病人药物过敏史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和麻醉药物进行皮试;已有感染存在者可早期应用抗生素;对于精神紧张或焦虑的病人可适当给予镇定、催眠类药物。

(二)皮肤准备

按开腹手术常规要求进行术野皮肤清洁,为满足脐孔的穿刺需要,应特别注意清洗该处;即使因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规范,中转开腹的几率逐年降低,亦应常规刮除腹部及阴部的体毛,减少感染机会。

(三)肠道准备

为了避免肠腔胀气影响视野并预防穿刺过程中损伤肠管,术前两日起应予以低脂流质饮食,禁食豆类、牛奶等易产气食物,必要时术前服用缓泻剂或进行清洁灌肠。

一般不需要留置胃管与尿管,严格执行术前禁饮食并排空膀胱即可。但对于急诊手术病人,往往不能达到禁食要求,这时给予胃肠减压,既可以排空胃腔内的食糜,减少呕吐、反流和误吸的危险,增加上腹部术野的显露。

(四)血液准备

一般不需要输血,但应同开腹手术一样常规检测血型,危重、老年或中转开腹可能性大的患者应备血,以防不测。

三、术前心理准备

手术既能解除病人的病痛,同时也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躯体痛苦和心理刺激,对心理的不良刺激反过来又可以影响手术的效果。几乎所有的病人和家属在手术前都会出现明显的心理变化,全面了解、正确引导和及时纠正这些异常的心理变化,有助于缓解患者及其家属的焦虑不安和担心恐惧,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更好地配合治疗,也有助于减少各种术后心理并发症以及由于术前心理准备不足或不当而引起的医疗纠纷。因此,术前心理准备和心理治疗已经成为外科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特征。

(一)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准备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缓解和消除病人及其家属不良情绪的最好办法。通过亲切的态度、礼貌的言行以及适度的情感表达,使病人充分体会到尊重、理解、关心和同情,而且意识到医护人员有能力、有信心治好自己的疾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镇静坦然地接受手术。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医护人员必须主动将与病人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严格控制在一定程度内,以免影响医疗工作的客观性。

术前谈话与签字是术前准备工作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谈话宜采用开放、平等、适度的方法,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及特殊病史),结合影像、图片和文字资料,有的放矢的进行解释和开导。术前谈话的内容通常包括:腹腔镜手术较于传统开腹手术的微创优势和快速过程,全身麻醉的必要和特点;此外更值得详细说明和解释的是:腹腔镜手术的局限性,术中中转开腹或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可能,并发症的处理和预后以及手术对器官功能的影响,术后功能恢复等种种注意事项。应鼓励病人提出问题并予以针对性地答复,既要尽量打消病人对手术的顾虑和焦虑,又要使其充分认识到术中、术后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病人及其家属必须自愿同意手术,不可勉强。

(二)医护人员的心理准备

医护人员在做好医疗准备和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准备的同时,还必须做好自身的心理准备,进入恰当的角色。医护人员的角色意识是使命感、责任感、医德观和自信力的总和。不论病人背景如何、病情是否复杂,术前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回顾、分析病人的各项检查资料,对手术可能遇到的所有技术细节予以科学地预判和估计,以饱满的热情、必胜的信心以及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完成自己肩负的治疗工作。

四、术前LC手术难易的判断

LC已经成为比较普及的手术方法,一般情况下,根据病史、体格检查、B超的结果进行LC难度的评估,根据解放军451医院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不复杂胆囊情况:①胆绞痛发作持续时间短,每次发作可自行缓解或经口服药物对症处理症状容易控制,B超检查胆囊横径<2.8mm,胆囊壁厚<5mm,胆总管内径<7mm。②B超诊断胆囊息肉,右上腹隐痛或无症状。③B超检查诊断胆固醇沉着性胆囊炎,高脂餐后易出现右上腹隐痛或胀痛。④首次急性胆绞痛72小时内,B超检查胆囊颈部结石>10mm。⑤慢性无结石胆囊炎,患者有症状,可排除相近疾病如溃疡、肝炎等,B超示胆囊大小正常,肥囊壁厚且毛糙,无结石图像,胆道造影和B超显示胆囊管阻塞、胆囊的收缩和排空功能较差(胆囊体积缩小不足1/3)。⑥近3月无胆绞痛或胰腺炎,B超检查胆囊横径<2.8mm,胆囊壁厚<5mm,胆总管内径<7mm。

复杂胆囊情况:①肥胖和病态肥胖患者,Calot三角区脂肪堆积。②上腹部手术史3年以上(3年以内不适合LC),右上腹粘连严重者。③反复发作的慢性胆囊炎,胆绞痛病程长,发作频繁,且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长,有低热而无黄疸,多经静脉输抗生素治疗才能控制症状,B超检查示胆囊壁厚>5mm,近3月仍有胆绞痛发作。④慢性萎缩性胆囊炎。⑤急性胆囊炎严重胆绞痛后72小时—2月内。⑥EST后1月内,胆绞痛未能彻底消失,B超提示胆管壁增厚。⑦胸、腹明显畸形。⑧胆囊细小结石,转氨酶或胆红素异常。⑨B超提示胆总管内径变化,且最大径>8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