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三明风光览胜
13358600000002

第2章 自然景观(2)

循涧而入,两崖仅裂一罅,竹影逼溪内。得桥渡涧再上,有门曰“长春圃”。亟趋之,则溪南之峰,前所仰眺者,已在其北。乃北上,路旁一石,方平如砥。时暮色满山,路纵横不可辨,乃入大士殿,得道人为导。随之北,即循崖经文昌阁,转越两亭,俱悬崖缀壁。从此折入峭夹间,其隙仅分一线,上劈山巅,远透山北,中不能容肩,凿之乃受,累级斜上,直贯其中。余所见“一线天”数处,武彝、黄山、浮盖,曾未见若此之大而逼、远而整者。既而得天一方、四峰攒列。

透隙而上,一石方整,曰棋坪。中复得一台,一树当空,根盘于上。有飞桥架两崖间,上下壁削,悬空而度,峰攒石裂,岈然成洞,曰环玉。出洞,复由棋坪侧历西坞而上,得一井,水甚甘冽。跻峰北隅,有亭甚豁,第北溪下绕,反以逼仄不能俯瞰。由此左下,又有泉一泓汇为池,以暮不及往。乃南上绝顶,一八角亭冠其上。复从西路下山,出倚云关,则石磴垂绝,罅间一下百丈。

盖是山四面斗削,惟一线为暗磴,百丈为明梯,游者以梯下而一线上,始尽奇概,舍此别无可阶也。

还至大士殿,昏黑不可出。道人命徒碎木燃火,送之溪旁,孤灯穿绿坞,几若阴房磷火。道人云:“由长春圃二里,有不尘馆,旁又有一百丈岩,皆有胜可游。”余颔之即点头接受建议。返舟,促舟子夜行,不可,乃与奴辈并力刺舟撑船。幸滩无石,月渐朗,二鼓,泊废石梁下。行二十里,去永安止二里。

编者注:明崇祯三年(1630),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应漳州司理所邀入闽。八月十二日到达“城南临大溪,雉堞及肩,即溪崖也。溪中多置大舟,两旁为轮,关水以舂”的沙县。十四日抵达永安,写下了这篇有关“桃源洞”的游记。

泰宁金湖

金湖是金溪新湖的简称,位于武夷山脉南端泰宁县境内。金溪是闽江上游富屯溪的一大支流,因河床沙里含金沙而得名。1980年,国家在金溪上游的芦庵滩修建装机容量为10万千瓦的池潭水电站,由于电站大坝的建设,在泰宁县境内形成一个全长60余公里、湖面五万多亩、库容8.7亿立方米的人工湖,是目前福建最大的人工湖。大金湖以浩瀚的湖水与千姿百态的丹霞地貌完美结合而闻名中外,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峰怪“五绝”而享誉天下。景区面积136平方公里,有72峰、36岩、18洞、5泉、2瀑等200余处景观。丹山碧水,斐绿叠丹,倒影生辉,气势恢弘,泰宁金湖是全国绝无仅有的水上丹霞景观,特别是白练悬空的水漈瀑布、如城垒突兀的赤壁丹崖、岩危壁峭的水上一线天、水天一色的十里平湖、孤峰突起的猫儿山以及甘露寺、幽谷迷津、天工佛像、天然摩崖石刻等绝世奇观,令人叹为观止,中国当代学者蔡尚思称之为“天下第一湖山”。景区生态良好,次生林覆盖率达95%以上,水质优良,丹崖翠峰碧水相映成趣;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动植物繁多;气候宜人,冬暖夏凉,春暖秋爽,四季适游,是度假避暑、休养旅游、科考科普、水上运动的理想胜地。1987年,金湖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1月升格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1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和国家地质公园。

将乐玉华洞

玉华洞位于将乐县城南7公里的天阶山下。玉华洞形成于二亿七千万年前,由海底沉积的石灰岩经过三次地壳运动的抬升和亿万年流水的冲刷、溶蚀、切割而成,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全洞总长10公里,主洞长5里,是福建省最长最大的石灰岩溶洞,被誉为“闽山第一洞”,列“中国四大名洞之一”。玉华洞内有两条通道,分藏禾、雷公、果子、黄泥、溪源、白云6个支洞,洞内有石泉、井泉、灵泉三股泉水,清澈甘冽,潺潺有声,有达摩面壁、仙人田、地下龙宫、瑶池玉女、硕果累累、五更天等160多景,前后洞口及洞内的岩壁上,保存着许多宋代以来的摩崖石刻。玉华洞之所以被称为玉华洞,是因为洞中的石钟乳莹白如玉,华彩四射。玉华洞每一处景观形象逼真。“鸡冠石”是玉华洞的洞标,形如鸡冠呈倒三角形,底部还有石基,俨然一块呈列展台上的宝石,天工造物,红色灯光打在上面,充满青春活力;“瓜果满天”是由纠结饱满的钟乳石布满整个洞厅的顶部,斜挂而下,如荔枝,如菠萝,如葡萄,五颜六色的灯光打在上面,美不胜收;“峨眉泻雪”四周黑漆漆的洞壁乍然洁白一片,却又沟壑分明,如同雪满山崖,令人流连忘返。走入洞口,天光如纱如雾的灌下来,仿佛沐浴在这神圣的光芒之中……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赞说:“此洞炫巧争奇,遍布幽奥”、“透露处层层有削玉裁云态”。2002年5月,玉华洞景区被国务院审定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徐霞客记将乐玉华洞

二十日渡山涧,溯大溪南行。两山成门曰莒峡。溪崖不受趾,循山腰行。十里,出莒峡铺,山始开。又十里,入将乐。出南关,渡溪而南,东折入山,登滕岭。南三里,为玉华洞道。先是过滕岭即望东南两峰耸立,翠壁嶙峋,迥与诸峰分形异色。抵其麓,一尾横曳,回护洞门。门在山坳间,不甚轩豁,而森碧上交,清流出其下,不觉神骨俱冷。山半有明台庵,洞后门所经。余时未饭,复出道左登岭。石磴萦松,透石三里,青芙蓉顿开,庵当其中。饭于庵,仍下至洞前门,觅善导者。乃碎斫松节置竹篓中,导者肩负之,手提铁络,置松燃火,烬辄益之。初入,历级而下者数尺,即流所从出也。溯流屈曲,度木板者数四,倏隘倏穹,倏上倏下,石色或白或黄,石骨或悬或竖,惟“荔枝柱”、“风泪烛”、“幔天帐”、“达摩渡江”、“仙人田”、“葡萄伞”、“仙钟”、“仙鼓”最肖。沿流既穷,悬级而上,是称“九重楼”。遥望空濛,忽曙色欲来,所谓“五更天”也。至此最奇,恰与张公洞由暗而明者一致。盖洞门斜启,玄朗映彻,犹未睹天碧也。从侧岭仰瞩,得洞门一隙,直受圆明。其洞口由高而坠,弘含奇瑰,亦与张公同。

第张公森悬诡丽者,俱罗于受明之处;此洞眩巧争奇,遍布幽奥,而辟户更拓。两洞同异,正在伯仲间也。

拾级上达洞顶,则穹崖削天,左右若青玉赪红色肤,实出张公所未备。下山即为田塍。四山环锁,水出无路,汩然中坠,盖即洞间之流、此所从入也。复登山半,过明台庵。

庵僧曰:“是山石骨棱厉,透露处层层有削玉裁云态,苦为草树所翳,故游者知洞而不知峰。”遂导余上拾鸟道,下披蒙茸,得星窟焉。三面削壁丛悬,下坠数丈。窟旁有野橘三株,垂实累累。从山腰右转一二里,忽两山交脊处,棘翳四塞,中有石磴齿齿,萦回于悬崖夹石间。仰望峰顶,一笋森森独秀。

遂由洞后穹崖之上,再历石门,下浴庵中,宿焉。

二十一日仍至将乐南门,取永安道。

编者注:明崇祯元年(1628)三月,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入闽游历,于二十日抵达将乐县。他游览了有“闽山第一洞”之称的玉华洞,写下了这篇游记。他对玉华洞的描绘,极尽曲折手法,对洞外洞内之景皆观察细致,对洞内钟乳形态、颜色的描绘也尽其手段,显示出他对自然的高妙体悟。

三元森林公园

三元森林公园位于三明市西南30公里的莘口楼源小湖村,总面积1125.6公顷,有格氏栲森林1万亩,储材量20余万立方米。这样集中成片的格氏栲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格氏栲天然林区之一。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个姓格的林业专家在三明发现这片栲树林,回国后专门撰文介绍,人们因此命名格氏栲。格氏栲以“珍贵稀少、材质良好、全身是宝”享誉八闽内外。在保护区内已调查到的维管束植物102科228属425种,经济菌类40多种,公园内伴生有樟、楠、檫、建柏、黄杞、黄楮、山肉桂等多种树木,还有水鹿、飞鼠、黑熊、穿山甲、白鹇、足鸡等动物,还有麦冬、砂仁、金线莲、七叶一枝花等中草药上百种,不仅是一座天然风景区,还是科学研究基地。1980年2月,三明格氏栲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三元森林公园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国家森林公园,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AAAA级旅游区,被列入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被评为省级文明森林公园。

不平静的森林

张传海

久居城里,浮躁的心迹渐渐地爬满眼角上。忽一日抬抬头,觉得天不再那么高了,也不再那样的蓝了。想去山林走走,享有一份宁静。

一天,与众人走进了莘口格氏栲原始森林,迎面而来的是苍茫翠绿的林海。那世界上保存最大面积的格氏栲森林和格氏栲树王,就在于此,据说让外国的专家们惊叹不已。此时,也让我们一行人感慨万千。

顺着山麓拾阶而上。那涓涓细流而下的山泉,在山角下已被人用钢筋水泥拦截成碧波荡漾的人工湖,湖面游船,人语、桨声、鸟鸣……呈现在深林中,而面前的景色似乎已透露出山林别样的宁静。

沿湖而行,那错落不齐的树木花草,释放着奇异的芬香,几许深深的林道,道出禅房的幽深。流连不前的我,独步在苍茫的石径上,凝听山鸟的啼鸣,静坐泉石上,贪婪地呼吸着深林中的空气。我独自在神思在遐想,这种境界或许是多年欲寻的世界吧!我想这绝不是梦幻,这里除了我自己,仿佛没有其他生命的存在,这种与大自然共同融入在宁静之中的我,仿佛感到一种沉寂的原始力量在对我诱惑,在对我招唤,在悄悄地向我走近,我感到一种纯粹的美在引醉着我。此时,把尘世那烦恼的一切都扔进山谷,让心灵的世界轻松地放牧在这自然的风中。

此时,远处传来悠悠的声乐,“你从那里来,我的朋友”这歌声好像似在对我招唤,“我从城市来,我的山林”我想说。不,不,不,这不是招唤,这分明是一种歌声,细细听时是一阵阵狂躁的声音,是城里处处可见的可闻的卡拉OK声。

走近,原是林中乐园经营的卡拉OK声,那一声比一声来得更加猛烈,一个接一个的歌手在此狂热地劲唱。此时,宁静的山林和我全身的血液都在沸腾,那“鸟鸣山更幽”,“泉水冷青松”的林子和鸟儿已是逃之夭夭,眼前顿觉得是一片灯红酒绿,歌潮花海的世界。我宛若置身于一个陌生而又尴尬世界。

扶栏而上,想继续寻找与众不同的去处,山坡半道中那扇陈旧的山门,人们在此鱼贯似的涌进涌出,很少在此停留片刻,也许也没人会注意它的存在。那石柱上的门联和横批已模糊难辨,许是多年的风雨在此打磨的结果!石柱的留存,在验证着这里昔日的风华,在默默地诉说这寂静山林。

沉默不语的我,如同这扇伫立久远的石门,在远眺着前方。在深山浩如烟海的林中,突兀撞进眼帘的是矗立高耸的钢筋混凝土的楼塔、亭台和随处可见的人工痕迹。此时,顿觉那远古的宁静离我是那么的遥远,此时,面前这一时的宁静又是什么?

幽深的山道,蜿蜒地向前,好像在诉说那久远的宁静。那来时欲寻的一切,好似已逝的山风,面对眼前的深林我又能说些什么?

(作者系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

永安天宝岩自然保护区

天宝岩自然保护区位于永安市西洋、上坪、青水3个乡(镇)交界处的石罗山,总面积1975公顷。保护区内,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4座,主峰天宝岩1604.8米。区内有高等植物184科669属1448种,列入国家保护的有南方红豆杉、香果树、钟萼木等14种,并已发现豹、黑熊、猕猴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其中,最具特色的属大面积天然分布的长苞铁杉林、猴头杜鹃树和我国东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泥炭藓沼泽。这些原始森林的地貌特征、植被特征国内罕见,对研究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的变化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早在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和清嘉庆十一年(1806),在天宝岩区内的本畲、沟墩坪、香木林和林后四处就立有四块禁伐碑,以保护当地的森林资源,这在中国自然保护史上极为少见。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6.8%,为闽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林区。闽江干流——沙溪的支流苏坑溪、桂溪、薯沙溪的源头均在保护区内,水系呈树枝状。1988年,天宝岩被福建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明仙人谷森林公园

仙人谷森林公园距三明市中心仅1公里,是一座国家森林公园。园内植物为次生林,森林覆盖率95%。仙谷潺岩景区、萍溪飞瀑景区、观光果园区、民俗休闲区四大景区,遍布奇峰、异岩、幽谷,触目皆景。十二级瀑布飞挂于危崖夹峙间,大如练,细如丝,空谷回响。园内维管束植物130科522种,其中不乏国家Ⅰ级、Ⅱ级保护珍贵植物,还有白鹇、猕猴、穿山甲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山之形态,得树而妍;山之骨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仙人谷全而有之。走进公园,犹如阅览一部包含植物、地文、水体、生物、天象、人文知识的百科书,不啻是人们健身休闲、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的好去处。始建于2001年,2002年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2003年12月23日,经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审委员会审议和国家林业局审核批准,仙人谷森林公园列为国家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