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让你目瞪口呆的怪诞心理学
13357700000044

第44章 孩子的心思你不懂:让大人瞠目结舌的熊孩子们(2)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尤其是第二性征性别特征的出现,以及社会活动的增多和知识面的扩大,孩子的心理活动也逐渐复杂,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能正确理解自尊,只是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做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孩子来看待,他们就觉得家长不尊重他们,就会产生厌烦和反抗心理,做出对立行为。虽然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有所发展,但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因此常会无意识地犯错误。他们喜欢怀疑别人,其实没有依据;喜欢批评别人,但很容易走极端;喜欢发表见解,却又条理不清;喜欢与人争论,却又论据不足。

“心理断乳”的真正意义是摆脱对父母的孩子式依恋,走上精神的成熟与独立,也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因此,父母在这一时期应该把爱孩子的重点放在帮助他们完成从孩子到成人的转变上。只满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够的,家长必须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心理断乳期”的实质,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心理断乳期”。

1.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从行为和心理上进行引导

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让他把心里话说出来,然后家长把自己的观点、经历讲给他听,让孩子自己进行比较。

2.理解信任孩子

家长要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充分利用孩子的“小大人”想法,针对家里的一些事情征求、听取孩子的意见;要尽可能支持他们,尤其在他们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帮助他们分析事物、明辨是非,然后鼓励他们自己去正确处理。

3.要做出表率

在孩子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应多给予鼓励和安慰;孩子有了成绩,要及时给予表扬;家长自己有缺点和错误,应勇于承认,立刻改正,为孩子做出表率,使孩子从中得到启迪。

4.家长应尽量避免与孩子正面冲突

在孩子发火时,家长应保持冷静。争论激烈时,家长应转移话题或采取冷处理方式,以免孩子萌发对立情绪,使逆反心理更强烈。但家长不能过于迁就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和不良的行为,以防孩子以后总是用反抗的方式来要挟父母,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平静下来之后,在适当的时候,家长应心平气和地指出孩子的错误和不当之处,使孩子积极克服爱冲动的毛病。对于比较严重的反抗行为,家长可以采取奖赏训练的方法,强化孩子的顺从行为。

5.鼓励孩子多参加有益于身心的集体活动

通过集体活动,孩子可以广交朋友,丰富、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发展“自我”意识,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有利于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真诚待人的品德,利于顺利度过心理断乳期。

奇怪的青春期

中学生正经历身心巨变,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曾几何时,家庭是自己温馨的乐园和安全的城堡,可是现在却成了家长的唠叨、管教、干预、限制等等构成的“监牢”。中学生们于是不停地抗争,总是想逃出“监牢”,拥有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为了达此目的甚至离家出走。究其原因,青少年逆反心理严重,于是儿童时期教育不当产生的问题在青少年时期就爆发式地表现出来。另外,青少年过渡到成年期,在追求独立与建立自我的过程中,常会发生各种特殊的适应困难。

中学阶段是人身心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也是人一生最关键、最富有特色的时期。如何度过人生路途的“黄金时期”,是摆在每个家庭、每位中学生面前的重要课题。

那么,中学阶段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根据一项针对高中生的调查,学生们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较大的前三位因素是:父母的影响;社会现实的影响;学校和老师的影响。可见,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十分关键的。

1.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调查研究证实,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素质、生活习惯、学习行为、各项能力等的发展有直接影响,是影响其心理健康和人生成就的重要因素。

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理解民主型。对孩子从小到大没有打骂,能理性地指导孩子成长,在做人上要求孩子做一个正直有用的人。学习上,对孩子要求不怎么多,只需尽力,不施压力,不要求孩子必须考多少分。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有的家长自己不看电视、少说话。

(2)过分保护型。什么事情都由父母代劳,帮助孩子解决一切问题,即溺爱型。家庭溺爱会熄灭孩子的创造欲望,处处需要别人指点与帮助,智力发展受限,这会使孩子的心理得不到正常、积极、自由的发展,从而懦弱、依赖与无能。

(3)严厉惩罚型。教育孩子态度生硬、言语粗鲁、方法简单,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常挖苦责备,甚至打骂孩子,损伤孩子的自尊心。此种教育方式较以前有所减少,但仍然存在,会使孩子的心理自卑、性格压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同时可能使孩子像父母一样粗鲁、冷酷,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4)过分干涉型。过分限制孩子的言行,逼迫孩子按父母的想法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从而使孩子缺乏独立思维,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

2.家庭价值观念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人的行为受其价值观念的影响。重视教育的父母不仅会身体力行做对孩子有益的事,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也会灌输教育重要的价值观念。孩子的学业进步受到父母的重视,孩子学习的兴趣自然会增加。他们喜欢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攻克难题的喜悦、获得知识的满足,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也都能积极主动、兴致勃勃,感到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因此,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学生通常学习成绩优良,心理素质也比较好。

然而,一部分家长对孩子读书缺乏家教,只忙于自己赚钱,对教育价值的判断采取了功利主义的态度。另外,还有一些家长对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缺乏全面认识,牢骚不满,影响了孩子对学校生活的兴趣,使孩子产生了厌学、彷徨、无奈、痛苦等心理问题。

3.父母的期望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研究发现,孩子能力的发展、学业成就高低与父母的期望值成正比。父母对子女要求或期望越高,同时在子女成功时给予鼓励、失败时给予惩罚,则子女的进步动机就越强烈,成就越高,反之则较低。

根据上面提及的调查,中学生学习动力有这样的分布:社会竞争激烈,个人要争取一个理想的工作占55.48%;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占15.24%;同学间的升学竞争很激烈占12.8%;为了祖国的富强与社会的发展占10.36%;改善家庭生活的现状,报答含辛茹苦的父母占6%。

可见,学生的学习动力及对自己的期望值与社会和家庭对他的期望值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