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决意要向东扩张。然而,在他决定入侵波兰时,双认为德军在波兰的军事行动将有可能迫使英国和法国介入,与英法难免一战。为解除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他确定了“首先对付西方,尔后才转向东方”的战略打击顺序,同最大的宿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边界和平友好条约》。当然,这不过是希特勒所谓“以魔驱鬼”的权宜之计,他的目的是以击西为侵苏创造条件。
1939年8月15日晚上8点,刚刚上任不久的前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突然接到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舒伦堡要求进见的请求。舒伦堡根据希特勒的旨意,向前苏联方面宣读了德国外交部表示准备到莫斯科谈判的急电,以解决苏德关系紧张的局势。
上任不久的莫洛托夫正在苦恼之中。此时的前苏联已经注意到德国在欧洲的侵略意图,并十分着急地想和其他几个欧洲大国,像英国、法国等建立同盟,以阻止德国继续扩张,确保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但是英法两国并没有把前苏联放在眼里,或许是他们的内心深处对红色苏联本能地存在一种排斥的心理,因此,前苏联几次提出的建立同盟的建议,都碰了“软钉子”。莫洛托夫的前任李维诺夫始终都在尽力拉拢、联合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争取签订一个通过集体协议来达到反侵略目的的和平计划。然而,他失败了。于是斯大林用换掉李维诺夫的方式向全世界示意,与西方国家联合御敌的想法已经不能实现了。
虽然不能以建立联盟的方式来实现本国的安全,但是通过与潜在的敌人达成某种协定同样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此时,莫洛托夫很高兴德国有改善同前苏联关系的想法和意愿。在会见德国代表舒伦堡时,他向舒伦堡提出在两国之间签订一项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并希望德国能利用其对日本的影响力从中斡旋来改善苏日关系,消除两国边境上的冲突,并谈到波罗的海国家的安全是不是能由苏德联合担保等问题。
前苏联提出的这些建议,正是希特勒所希望的。他知道,只有使前苏联置身于事外,才能放心大胆地进攻波兰,而无须害怕前苏联的干涉。那样的话,英国和法国就会不寒而栗,纳粹德国的地域又将扩大。
舒伦堡再次进见莫洛托夫,转达了德国无条件接受前苏联方面建议的指示。他告诉莫洛托夫:“德国准备同苏联缔结一项互不侵犯条约,而且,如果苏联政府也有同样愿望的话,这项条约的期限可以定为25年,期满以前不得废除。德国还准备同苏联共同担负起对波罗的海各国的安全担保。德国也愿意发挥自身的影响来改进并巩固苏日两国的关系。”
希特勒在向前苏联提出如上交易后,十分想听到斯大林的回信。但是在表面上却装出不急于求成的样子。
前苏联方面,苏共中央和斯大林却十分明白德国此时不但着急,而且也知道希特勒为什么着急。
其实,与德国一样,前苏联方面也十分着急地想把德苏条约尽快签署。但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双方都表现出了沉稳的架势。
纳粹德国大使读了李宾特洛甫的电报以后,莫洛托夫拿出前苏联政府对纳粹德国外交部长来信的回复。这份答复一开始就尖刻地追溯了纳粹政府以前对前苏联的敌视行为,并且说:“直到最近以前,苏联政府一直都认为德国政府是在找机会同苏联发生冲突……更不用提德国政府利用所谓反共公约努力建立而且已经建立了包括一些国家在内的反苏联统一战线这件事了。”前苏联方面解释说:“正是由于这个理由,苏联才参与组织一个反对德国侵略的联合防御阵线。”
同时照会提道:“虽然如此,如果德国政府现在要对过去的政策进行改变,准备认真改善同苏联的政治关系的话,苏联政府表示欢迎,并且准备在自己这方面修改政策,以便认真改善对德关系。”前苏联在照会中提出,这样一个愿望要通过“认真而实际的步骤”来做到,而不能像李宾特洛甫建议的那样步子跨得太大。
希特勒接到这个报告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8月18日,他指示给舒伦堡大使发去了由外长李宾特洛甫署名的“特急”电报。要求他“立即安排再次进见莫洛托夫,告诉他,德国外长立即动身前往莫斯科。并将带着元首的授权,最后全面地解决问题”。
此时的希特勒如坐针毡,因为德国进攻波兰已经是箭在弦上,他需要莫斯科的态度,因为莫斯科的态度决定着德国能否顺利占领波兰的前提,也是在此之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希特勒和李宾特洛甫焦急地等待着莫斯科的决定。但是,莫斯科方面却始终没有给予正面的答复,希特勒真是望眼欲穿。
8月19日晚上,舒伦堡的电报终于来了。舒伦堡汇报说,在有关两国全面贸易谈判协议上,前苏联方面有意拖延,不肯在协议上签字,原因大概是政治上的因素。当天前苏联外长接见了德国大使,并将前苏联方面起草的苏德两国互不侵犯条约草案交给德国方面,并说只有在两国签署了贸易协定的一周后,德国外长才能到莫斯科访问。
为了能使德国外交部长早日访问前苏联,希特勒决定放下架子,直接与斯大林打交道。8月20日,他给斯大林发去一封电报,由德国驻莫斯科大使立刻转交给前苏联外长莫洛托夫。
这封由希特勒亲自写给斯大林的电报说:“我衷心地欢迎新的德苏商贸协定的签字,认为它是改变德苏关系的第一步……同苏联签定互不侵犯条约,对我来说意味着确立德国长期政策。德国从此将恢复过去若干世纪中对我们两国都属于有益的政治方针……我接受你的外交部长交来的互不侵犯条约草案,但是认为迫切需要尽快地澄清与之有关的问题。关于苏联方面所希望的补充议定书的内容,我想如果能有一位负责的德国政治家到莫斯科去谈判的话,我深信在最短的时间里就得到澄清。如若不然,德国政府就无法明白,这项议定怎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澄清内容并得到解决。”
希特勒的电报中还将德国对波兰的态度清晰地向斯大林表白,并希望斯大林能在两天内接见德国外交部长,签署两国间的互不侵犯条约。
给斯大林的电报发出后,希特勒始终出处于紧张的状态中,有时几乎接近精神崩溃。半夜里,他给戈林打电话,说他心里总是想着斯大林对他的电报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并对莫斯科迟迟没有答复而感到不安。
8月21日晚上9点多钟,莫斯科同意李宾特洛甫访问前苏联的电报递到了希特勒手中,他心中的那块石头这才总算落了地。
1939年8月23日夜里,斯大林在冷淡的气氛中接见了德国外长李宾特洛甫,他们共同商定了协议的文本。
为了向前苏联方面表示友好,李宾特洛甫在文本的前言中特意加上了有关德苏两国形成友好关系的重要文字。而斯大林却表示了反对。他说前苏联政府在被纳粹劈头盖脸地倾倒6年大粪之后,不能突然之间把一项德苏友好宣言拿到群众面前来。
斯大林和希特勒的心里都十分清楚,两国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们是敌人。目前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只不过是两国为自身利益而不得不为之的权宜之计。
条约中规定:双方保证绝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进行任何侵略行为或者任何攻击;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将不给予该第三国任何支持,缔约任何一方将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
这个条约给德国出兵波兰以及攻打法国起到了支持作用。苏德双方代表还在划分东欧的势力范围问题达成了《秘密附属协定书》:
在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波罗的海国家所属地区发生领土上或政治上的变动时,立陶宛的北边疆应成为德国和前苏联两国势力范围的边界。双方承认立陶宛在维尔那地区的利益。
在波兰所属的地区发生领土或政治上的变动时,德国和前苏联的势力范围将大体上以那累罗夫河、维斯瓦河和散河一线为界。
关于东南欧,前苏联提请注意它在此处的利益,德国方面宣布,它对此地区在政治上没有任何兴趣。
德苏条约的签署和发表,虽然满足了德苏两国自身利益,却使德国的盟友大发雷霆,墨索里尼和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当时就公开表示不同意。日本政府更是大加反对,因为日本已经在中蒙边境同前苏联作战,他们正准备大规模推进。
英国保守党对德苏条约的签署也大动肝火,他们第一次叫嚷要杀死希特勒。张伯伦对此则怕得要死,他认为,大英帝国“犹如住在火山脚下”,处于“雪崩前夜”。但是,以绥靖思想为政策的他除了继续妥协外,还能有什么办法呢?而他的妥协在没有取得效果后,竟然突然宣布承担波兰的安全保障,结果更加促使希特勒对波兰进攻。
德苏两国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使本来惟一能给波兰以援助的前苏联在德国进攻波兰时袖手旁观,并从中得到了好处,他们赢得了波兰的一块土地,作为他们的疆界以便在遭到麻烦时起缓冲作用。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并没有给前苏联带来任何作用和好处。
前苏联在条约签署后,赢得了短暂的和平,并成功地阻止了西方国家想利用德国占领波兰的同时“把战争转向苏联”。
有一位前苏联外交家当年曾经向美国作家斯特朗说过:“要是没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我们现在就会受到德、意、日同盟国从欧洲和亚洲的两面夹击。英法两国会据守马奇诺防线并且资助希特勒。美国会成为“日本的兵工厂”来反对我们。签订了这个条约,我们就在纳粹德国、日本和英国等国之间引起了矛盾。我们分裂了法西斯世界的阵营,我们将不用对整个世界作战了。”
斯大林也曾经对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他在1939年的夏天就已经深信,希特勒就要打仗了。他决不会让前苏联被别人骗到单独对德作战的倒霉局面中去。如果同西方国家结成同盟的希望不能实现的话,那为什么不转而联合希特勒呢?他不是已经突然来敲门求助了吗?
丘吉尔后来说:“斯大林同希特勒做交易一举,固然足以令人齿冷,然而在当时是最高现实主义的。斯大林的首要考虑,就同任何国家政府首脑考虑的一样,是他自己国家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