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清代战争史
13351400000052

第52章 康雍乾三朝英明决策 青藏川边陲叛乱平息(11)

7月,富德军终于在阿尔楚山追上回兵。富德见山下尽是老弱残兵,料叛军有埋伏,果然霍集占于两山之间设下了伏兵,又在山谷路口列阵以待,用老弱残兵引诱清军进入山口。富德没有中计,即刻分兵三路,令巴图济尔、鄂齐尔率左翼攻左边山头;由屯、伊柱率右翼攻夺右边山头;富德亲率中军以火炮猛轰谷口敌阵。战斗开始,富德率中路军进入山口,果然伏兵四起,然而清军早有防备,三路同时进攻,从左右两翼,从下向上发动了猛烈的进攻,设伏的叛军抵挡不住纷纷败退,清军则随后紧迫20多里,又与叛军战成一团,清军杀死回兵无数。清军猛追猛打,一战便歼敌千余名,俘虏50余名,霍集占的心腹战将阿布都克勒木也被清军击毙。清军以日行百里的速度猛追穷寇,大小和卓木狼狈逃至巴达克山,负隅顽抗,并抢占了山势险峻的有利地形。当清军抵达巴达克山脚下时,叛军正用武力掩护家眷和辎重由河边翻山越岭。清军立即展开强攻,逼近敌阵,用大神炮、威远炮轰击,敌军则从山口用枪炮还击,一时间炮声轰轰,飞沙走石遮天蔽日。在强攻的同时,富德又展开了宣传攻势,令随征的回部首领霍集斯、鄂对等在阵前高竖回部旗帜,用回语呼喊,劝回族百姓投降,以保证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山上回族群众原先一直受大小和卓木的欺骗和蒙蔽,听了清军的宣传政策,开始有些回心转意,回民中产生了骚动。富德跟着又采取了第三个步骤,派前锋参领喀木齐布、侍卫齐里克齐率40余名精选出来的鸟枪手,从山的北面迂迴上去,再令侍卫额尔登额、老格率兵随后策应。富德的这套攻坚和攻心相结合的战术果然有效,只见山上数千回民扶老携幼不顾霍集占等叛乱头目的威胁阻拦,相互护卫着,蔽山而下,声如奔雷,接受清的招抚,先后有数万名回民纷纷下山。北面的2000余回兵被清军堵截,不战而降。大小和卓木见大势已去,众叛亲离,只得放弃抵抗,率领三四百人夹着尾巴逃跑,投奔巴达克山部首领。

富德早已派侍卫向巴达克山汗素尔坦沙说明了清军的立场和政策,劝导素尔坦沙汗不要与叛军勾结。但素尔坦沙起初还犹豫不决,仍将大小和卓木迎入城内。富德只得发出最后通谋,限其在25天内交出大小和卓木,否则清军将踏平巴达克山,格杀勿论。素尔坦沙思前想后,既担心受大小和卓木叛乱的牵连而使自己遭清军进攻,又担心日后大小和卓木会忘恩负义,篡夺自己的国家,因为他素知大小和卓木的野心。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把只有几百人的大小和卓木兄弟团团围住,大小和卓木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有束手就擒,被素尔坦沙汗一齐枭首。素尔坦沙汗还想将这些叛军的家属全被处死,正巧清军檄文传到,于是把大小和卓木的头颅、尸体,以及他们的妻孥旧仆等,尽行缴出。清军带着叛军头目大小和卓木的首级凯旋而归。至此,大小和卓木发动的叛乱被清朝政府平定下去了。

乾隆帝命陕甘总督杨应琚,筹办回疆善后事宜,兆惠等有功之臣被召往京师,乾隆嘉封兆惠为一等功,加赏宗室公品级鞍辔;富德封为一等侯,并赏戴双眼花翎;参赞大臣阿里衮、明瑞等,俱赏戴双眼花翎。其余将官则一一论功行赏。

乾隆对于“堂堂大清,兵力全盛之时,不得已用兵西域”,不越五年,而西陲万余里城无不下,众无不降,感到十分得意。他说,对于准噶尔、回部上层贵族发动的叛乱,“不得不明正其罪,以彰挞伐”,是顺乎人情、合乎天理的事,决不是大清帝国“穷兵黩武”和皇帝“好大喜功”。乾隆帝同时承认,他坚持用兵还有两个军事目的:一是时值康乾盛世,安享太平,八旗子弟也多耽溺于安逸之中,缺少了传统的淳朴勇猛之气概,而现在蒙师远征平叛,正可以“借以练我杀敌致果之将材”。

二是以往远征西域边陲,军需供应全由内地承担、征集、调运、押送……劳民伤财。而且战争失利往往与粮饷供应不足有关。现在“西陲大功告成,一应事宜必期熟筹可久……今准噶尔回部荡平,屯田驻兵,自伊犁以达叶尔羌,向日之边陲又成内地”。这样一来,“回部之赋税,屯田之收获,以及沿途贸易、城仓积贮,储胥充裕”,便可就近解决大部军需供应。不仅现在,尤其是将来,一旦西域发生战争,则“不独内地毫无飞鞔馈运之劳,而陕甘两省蠲账之恩有加无已”。

清朝政府统一天山南北后,建立了军府制,设伊犁将军”总统新疆南北两路事务”,派参赞大臣驻喀什噶节制南路各城,天山南北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清政府则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与边防,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第七节 藏民土司叛乱清军荡平大小金川

大小金川土司在清朝乾隆年间发生叛乱,清军两次派重兵镇压,维护了西南边疆的和平。

四川藏民反清打箭炉之战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四川藏民反清,占领打箭炉(四川康定)。清王朝派侍郎满丕提督唐希顺率兵进攻,收复打箭炉,于是雅陇江地区、喇滚、革布什咱等诸地首领各率所属共约1.2万余户归顺大清。

清军攻打四川藏族如郎之战1745年(乾隆十年),清廷川、陕总督庆复派兵进剿上、下瞻对(四川新龙)地方的藏族首领,因为他们违抗朝廷。庆复将大军分为四路,各路之间相互联系:夔州副将马良柱出呈塘,从南路进攻;松藩总兵宋宗漳出甘孜,由北路攻击;建旨总兵袁士弼出沙晋隆(四川乾宁境内),从东路进军;提督李质粹领兵屯驻东俄洛(四川雅江东)作为预备队。北路清军进展顺利,沿途藏民纷纷归顺,上瞻对藏族首领被迫放弃抵抗,投降清军。南路清军在击败下瞻对的藏族头目班滚的拦截力量之后,也赶到下瞻对附近,三路清军胜利会师。

乾隆十一年,庆复再一次组织清军围剿藏民叛乱,清军由茹色渡过雅龙江包围了藏民居住的尼日寨,攻克了如朗一地,附近各寨迫于清军的声威而相继归顺。只有狡猾的班滚率领残兵败将逃到了金川,继续与清军作对。

初平大小金川大小金川,是大渡河上游的两个支流,地处四川北部,是藏民的土司区域,因沿河诸山和谷地有金矿而得名。这里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通成都,南接云贵,西连康藏,北界青海,“万山丛矗,中绕詾溪,皮船笮桥,曲折一线”。这里的藏民又称作番民,因气候严寒多雪,物产不多,以青稞,荞麦等杂粮为主食,以石碉为屋。

我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历来是少数民族集居或与汉族杂居的地区,社会关系错综复杂。自元明以来,我国中央王朝的统治阶级,就采取土司制度统治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土司制度是兼指土司与土官两种统治制度而言。前者包括有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等,这些官爵职称受封于中央但实际上是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后者包括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是按汉族地区的行政区划设立的而由少数民族头人所担任的官职。这种土司制度,是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交通梗阻的条件下,中央政府在军事征服或政治招抚之后实行的“羁縻”政策和特殊的统治制度。

清朝初年,由于中央政府忙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和抗击沙俄入侵,一时无力来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西南地区仍沿用土司制度,造成了社会的动荡。有些大土司,辖地数百里,拥兵数千累万,骄怒暴戾,横行不法,拒不听从清朝的管束,不仅不利于清朝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也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产的发展。

金川地区,隋属金川县,唐属维州,明属杂谷安抚司,明代所封金川土司实指小金川土司而言。清袭明制,在1650年(顺治七年)清廷授小金川的头人卜尔吉细为“四川直隶杂谷理番府金川演化土司”,即为小金川土司。康熙六十年(1721年),土司嘉勒巴的庶孙莎曼奔,因率兵500随清军征剿西藏羊峒(今南坪)有功,被四川巡抚色尔图和提督岳钟琪命为副长官司,专管大金川驻牧事务。雍正元年(1723年),川陕总督年羹尧认为小金川土司人众势强,为防患于未然,请求清廷委任大金川土司之孙莎罗奔为安抚司,以分其势,清臣同意,遂授莎罗奔以“大金川安抚司印”,即为大金川土司。这样,清朝统治者对大小金川土司实行了以番治番、分而治之的政策。

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借用朝廷的支持和纵容,势力日益强盛,逐渐养成尾大不掉之势,经常出兵侵扰同边其它土司的领地,并谋图吞并小金川土司泽旺的领地。莎罗奔先以女儿阿扣嫁给泽旺为妻,泽旺性懦弱,受制于其妻,这样莎罗奔就肆无忌惮地插手小金川的事务。1746年(乾隆十一年),莎罗奔劫持泽旺及其印信,四川总督下令申斥,莎罗奔因羽毛未丰,“始还泽旺于故地”。随后莎罗奔积蓄力量,气焰日益嚣张,不服四川地方官的劝阻和调解。乾隆十二年,莎罗奔又发兵攻掠杂布什咱和旺正两土司的辖区,并击溃了前往镇压的清军,四川巡抚纪山的军队反为莎罗奔所败,此事惊动了朝廷。乾隆令“征苗有功”的云贵总督张广泗为川陕总督,统兵进剿,平定大金川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