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寻访莆仙红砖厝文字
13350500000011

第11章 涵江民居:炫富坦荡荡

清末民初,涵江已成为莆仙及周边地区最重要的商贸集散地。随着商业的繁荣,西洋物品的引进,带来多元文化的共融,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开放的涵江不仅涌现了一批地方富豪,也出现了一批有西学背景的绅士,商业的需要与炫富的心态刺激他们大兴土木。这时建房的样式和用材有了很大变化,传统的木架结构逐渐被土木结构取代,建筑楼层普遍提高为两至三层,其外观造型也逐渐趋向自由开放,不再固守传统规制,房子的建筑样式出现了古典式和西洋式两大类。古典式就是把宫殿建筑的外观样式引进到民宅建筑,主要是把两旁护厝的最前一间或最后一间抬高,屋盖改为飞檐翘角的四坡歇山顶,俗称龙虎楼。其主人多为本地发迹的商人,他们为了彰显自己的成功,在装饰上除了传统的木雕、石雕工艺外,开始贴金描银,尽量把大厝装修得像宫殿一样富丽堂皇。西洋式的主要特征是把屋顶改为四斜脊、四面坡,正立面用红砖砌成连续拱门孔,最常见的是在传统的五间厢或四目厅廊道前加筑一行连续拱门孔,没有木架结构的细节,洁白明亮的墙壁衬托红砖门使整座大厝更富有韵律感,其主人多为有西学背景的知识分子。这两种风格虽然各朝着不同方向发展,但都没有改变以厅堂为主体的旧格局,在厅堂的中央部位依旧供奉祖先的灵位。不管他们有多大的财富与成就,传统的家族传承与光宗耀祖的心结在他们的内心依旧根深蒂固。

涵江地处木兰溪下游,北洋水系贯穿全镇。民国以前,大量的货物主要是靠船运,河道开到哪里,哪里就繁荣,四通八达的河流穿梭在古街民舍中,形成水乡古镇特色。尽管现在它已面目全非,但漫步其间,触景生情往事仍历历在目。昔日的支流、池塘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楼房和马路。不过,在后波、楼下一带,仍能感受古镇昔日的辉煌。便利的水上交通可以直接到达后波、楼下,这里靠近徒门、新桥头两个海上码头,海船直通兴化湾驶向福州、上海等地。这里既便于货物的集散,也是居家过日子的好地方,自然吸引了许多商人来此安家立业,不少大富人家选择水岸边盖起了大厝。从现存的几座大厝仍能感受到这里曾经的繁荣与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