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历史战争大事详解:近代战争史(下)
13340800000028

第28章 辛亥革命战争(1911年10月~1912年4月)(4)

(二)革命军反攻汉口失利

黄兴到达汉阳后,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以及湖南援军的到来,汉阳防务的逐步就绪,产生了急于收复汉口的思想。对此,军政府内部很多人表示反对,认为目前新兵太多,又缺乏训练,不宜马上反攻。黄兴不采纳这些正确意见,反而轻信他的军事顾问、日本人大元大佐关于汉口清军“不难击灭”的意见,并受王隆中声官如不反攻即率部返湘的要挟,决定反攻汉口,先发制人,以求打乱敌人的进攻计划。其部署是:以湖南援军第一,二协及武汉革命军第五协(欠第十标)为主攻部队,从琴断口渡河,分左,中,右三队占领博学书院一带堤防,然后向玉带门方向前进,攻击清军右翼。步兵第四协,第六协为助攻部队,俟主攻部队渡河并发起攻击后,即由汉阳东北端渡河,在龙王庙登岸,向中国街前进,攻击清军左翼。炮兵第一标(欠一营)渡河后在博学书院西南占领发射阵地,支援步兵作战。步兵第五协第十标和其余部队为预备队,渡河后,在博学书院西端待命。

11月16日下午5时,工程营在琴断口架桥完毕。当晚10时,主攻部队陆续渡河,抵达预定地点,即向玉带门方向攻击前进,很快推进至玉带门附近。后由于清军猛烈射击,部队伤亡较大,遂停止前进。17日晨,革命军再次发起冲击。清军不支,逐步后撤。上午9时许,湖南援军第一、二两协进至居仁门一线,武汉革命军第五协进至王家墩。黄兴即令步兵第四协和第六协奋勇渡河,攻击清军左翼,以收夹击之效。但该两协在渡河时,遭到清军机关枪猛烈扫射,抢渡未成,使主攻部队失去了有力支援。不久,清援军到达,在炮火及机枪火力掩护下,向革命军反击。革命军第二协及第五协在清军压力下,首先退却,牵动全线。黄兴下令停止退却,部队皆不听命,不得不率军返回汉阳。这次作战,革命军伤亡较重,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使士气受到很大的挫伤。

(三)革命军退出汉阳

革命军退回汉阳后,一面从武昌调步兵第七协一个标增援汉阳,一面部分地调整了部署,命第二协第四标专任兵工厂防御,黑山至割丝口一段,令步兵第六协接替。同时,购买麻袋,于各要隘盛土为堡,并在汉江沿岸增架铁丝网、鹿砦,于三眼桥隘道处埋设地雷,以加强防御。但是,黄兴对清军的进攻部署,却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他认为清军主力在汉口龙王庙至玉带门一线,汉阳正面是敌人的主要进攻方向,对于从孝感、新沟南下,迂回侧击汉阳的大批清军,认为是敌人的牵制部队,未予足够重视,仅派少数步、骑兵前往蔡甸设防。这一错误判断,对汉阳的防御作战影响很大。

清军在革命军反攻汉口受挫后,便于11月20日按既定部署向汉阳发起进攻。其右翼甲支队约二千人从新沟渡过汉水,未遭多大抵抗,即将汉阳的门户蔡甸占领,并迅速推进至汉阳以西的三眼桥附近。乙支队电在舵落口架好浮桥,准备渡河。21日,甲支队以骑兵营为先导,向三眼桥发起冲击,遭革命军阻击,不得前进。这时,在汉水正面的清军,先以炮火向据守琴断口、美娘山的革命军阵地猛烈轰击,继以步兵抢渡舵落口,进攻琴断口。经近一小时激战,清军乙支队占领了琴断口。22日,清军甲支队因正面进攻三眼桥失利,于桥南蒋家渡架桥,企图强渡,被驻守汤家山的革命军炮兵击退。乙支队从琴断口向革命军右翼阵地美娘山进攻,亦未得逞。清军在进攻三眼桥接连受挫后,遂集中兵力于琴断口方向,向美娘山发动猛攻,于23日下午1时攻占该山。革命军趁其立足未稳,实施反击,使美娘山失而复得。这时,汉口口一带清军,使用民船十余只强行渡河,企图从正面进攻,结果被革命军炮火击退。为了减轻汉阳的压力,革命军步兵第三协派兵一部,在海军支援下,从武昌青山渡江,占领谌家矶,向刘家庙进攻,袭击清军后方。清军猝不及防,退至二道桥附近。次日,清援军乘车赶到,以机关枪猛烈扫射,革命军遭受重大伤亡,被迫退回青山。

24日,清军陆续增兵于美娘山方向。凌晨,在炮兵支援下,很快攻占了美娘山、仙女山。黄兴鉴于仙女山之敌可以瞰制汉阳,侧击大别山,对汉阳威胁甚大,遂令预备队陆续投入战斗,进行反击。因有的部队不听指挥,以致未能奏效。清军甲支队乘势进攻三眼桥革命军阵地。革命军被迫退守锅底山、扁担山。经反复争夺,终因力量悬殊,锅底山、扁担山及磨子山相继失守。25日,革命军从各部队挑选敢死队百余人,乘夜进行反击,夺回了磨子山。由刘玉堂率领的湖南援军一标,刚抵汉阳,亦立即投入战斗,夺回了扁担山。清军集中炮火向革命军射击,刘玉堂不幸中弹牺牲,部队相继溃散,磨子、扁担两山复被清军夺占。至此,汉阳周围的制高点已大部为清军控制。革命军在争夺上述各山过程中,伤亡较大,已无力进行反攻。26日,革命军在黑山、十里铺一线组织防御。在各路清军进逼下,革命军的防线很快被突破。这时,驻汉口的清军从硚口渡过汉水,侧击黑山。革命军腹背受敌,遂不听黄兴指挥,纷纷撤退。湖南援军第一协退往武昌,第二协从鹦鹉洲返回湖南。黄兴见败局已定,遂下令将兵工厂的武器弹药运往武昌。27日,清军占领大别山,进据汉阳城。

此次战斗,革命军伤亡三千三百余人,清军亦死伤惨重。清军面对长江天险,又无海军支援,同时为了给“和谈”留下余地,没有马上进攻武昌。武汉战场再次呈现隔江对峙的局面。

汉口、汉阳保卫战,革命军在作战指挥上有不少失误,诸如偏重于从正面与兵力火力均占优势的清军争夺阵地和街道,未能充分利用道路纷歧、街道纵横的特点,迂回侧击敌人,让内奸张景良充当前线指挥,并在已经发现其有渎职行为后仍不作断然处置,不顾主客观条件,贸然反攻汉口,将汉阳设防重点放在汉水岸边,未能以更多兵力控制翼侧和制高点,也未掌握足够的预备队,等等。这些,都是导致汉口,汉阳失守的重要原因。尽管如此,革命军为保卫汉口、汉阳,与敌人进行了四十多天的浴血奋战,充分表现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它打破了清政府妄想以北洋精锐之师,一举将革命起义扼杀在摇篮中的企图。经过革命军的顽强抗击,给维护清王朝的反动支柱——北洋军以重大杀伤,使全国各地革命党人受到巨大鼓舞,为各省组织起义赢得了时间,对全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苏浙联军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临时政府(1911年11月~1912年4月)

当汉阳激战之际,苏浙联军正会攻南京。11月初,上海、浙江,江苏先后宣布独立,但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的东南重镇南京,尚为清廷所控制,并驻有重兵。这对临近各省是个很人的威胁。革命党人几次策动守军起义均未成功。苏浙沪革命党人为了减轻武汉的压力,发展东南地区的革命力量,决定联合攻取南京。

一、驻宁新军与旧军的斗争

南京城内,原驻有以徐绍桢为统制的新军第九镇步兵第十七协,第十八协三十六标一个营,及炮标,骑标、工程、辎重等营,总人数约七千人。另有江防会办,江南提督张勋统率的江防军二十营,赵会鹏统率的江宁巡防军五营,王有宏统率的新防军(又称缉私队)十营,由未裁绿营及饥民新编成的巡防军十营,江宁将军铁良新练的步兵一标,炮兵一营及督署卫队等,分驻城内外。旧军总兵力约二万人。

著名的革命党人赵声等曾在第九镇进行兵运工作,因而该镇官兵具有一定的民主革命思想。武昌起义后,该镇官兵进一步向革命方面转化。两江总督张人骏和江宁将军铁良认为新军不可恃,不予补充弹药,并派江防营进行监视。10月31日,张人骏又命第九镇限期从市内移防至距城六十五里的秣陵关,由江防营及巡防营负责城内守卫,每人补充子弹五百发。第九镇官兵对此愤愤不平,纷纷要求起事,但苦无弹药,不敢轻动。第九镇移驻秣陵关后,张勋等派人监视,观察动静,并企图谋刺徐绍桢。徐绍桢本无意革命,但被张人骏、铁良所逼,且各标营的革命呼声甚高,遂下决心联络革命党人,举行起义。他一面派人去上海领取弹药,一面入城联络巡防军,督署卫队为为应,相约于11月8日以演习为名,同时行动,袭取南京城。不料城内一些同情革命的人自行于7日仓促发动,被张勋调兵镇压,很多革命党人牺牲。清军紧闭城门,严密戒备,并增派步兵三个营、骑兵一个营防守雨花台,在通济门,汉西门增设了山炮和机关枪。

第九镇闻城内起事,遂于11月8日誓师,兵分三路,进攻南京城。其部署是:右路以步兵第三十六标第三营(缺一队)、骑兵第九标第一营(缺一队),经曹家桥向通济门进攻,进城后,占领督署。左路以步兵第三十三标第三营、骑兵第九标第三营,经铁心桥,安德门向汉西门进攻;进城后,消灭清凉山守军,占领饷械局。中路以步兵第三十四标、骑兵第九标第二营,经姑娘桥,花神庙向雨花台进攻,进城后,分军渡江,占领浦口。同时,约镇江步兵第十八协第三十五标进攻朝阳门,进城后,占领将军署。当时,第九镇官兵每人只有子弹三五发,重武器则有炮无弹。上午11时,各路部队在无名纬河南岸高地集结待命,准备夜间行动。中路的骑兵因求战心切,竟不顾统一号令,单独北进,在逼近雨花台时,遭清军炮击,退至花神庙。这时,步兵三十三、三十四两标,也先后发起进攻,因无统一指挥,形成各自为战。黄昏,中路部队向雨花台发起冲击,遭敌火力压制,伤亡较大。当晚,革命军连续三次冲锋,终因弹药不足,守军工事坚固,未能奏效。待至9日拂晓,革命军弹药用尽,被迫退往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