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年表
1877年7月2日诞生于德国南部符腾堡的小城卡尔夫。
其父约翰尼斯为传教士,曾在印度工作过,后返回卡尔夫从事宗教出版工作。
母亲玛丽是个传教士和印度学者的女儿,在前夫死后与约翰尼斯结婚,黑塞是约翰尼斯与玛丽的第二个孩子,上边有个姐姐阿黛勒。
1881年(4岁)随父母迁至瑞士的巴塞尔。
父亲在此教书并于1883年入瑞士国籍。
母亲为家庭妇女。
1882年(5岁)弟弟汉斯出生。
1884年(7岁)入巴塞尔的密逊小学上学。
1886—1889年(9—12岁)
6月随家人返回卡尔夫,黑塞在此一个中学就读。
1890年(13岁)进格平根拉丁语学校学习,为来年参加邦试做准备,通过这个考试可享受奖学金接受神学教育。为上学而放弃瑞士国籍,入德国国籍。
1891年(14岁)通过了邦试,9月入毛尔布隆神学校,开始寄宿生活。
1892年(15岁)3月从学校逃跑,辍学。
被父亲送到其好友、神学家布卢姆哈特家暂居。精神状况不佳,企图自杀。进精神疗养院。
11月进了巴德·坎施塔特高级中学。
1893年(16岁)夏季通过了一年制志愿兵的考试(相当于中学七年级毕业)。
10月进埃斯林根的迈耶书店学徒,3天后弃约逃之夭夭。
1894年(17岁)6月到家乡的佩罗特塔钟工厂实习。
1895—1898年(18—21岁)告别家乡走向社会,在社会这所大学里学习安身立命的本领。来到小城图宾根,在黑肯豪尔书店找到了位置。开始大量阅读书籍。
1899年(22岁)自费出版了处女作——诗集《浪漫主义之歌》,由德累斯顿皮尔松出版社出版。
将9篇散文习作结集出版,书名为《午夜后一小时》,由莱比锡迪德里希出版社出版。
秋天到巴塞尔R·莱希书店,后到冯·瓦滕维勒旧书店做助手。
开始为报纸撰稿。
1901年(24岁)意大利(米兰,佛罗伦萨,威尼斯)之行。
发表自传体小说《赫尔曼·劳歇尔》。
1902年(25岁)母亲病逝。《诗集》出版,献给母亲。
1903年(26岁)辞职后做第二次意大利之行。
1904年(27岁)应柏林菲舍尔出版社之邀把自己的新作——小说《彼得·卡门青》寄往柏林。新作出版,黑塞以此奠定了在文坛上的地位。
与长他9岁的钢琴家玛丽亚·贝尔奴依喜结良缘。
7月携妻迁至博登湖畔的盖恩霍芬村居住。
为众多报纸撰稿。
1905年(28岁)长子布鲁诺出生,后成为画家。
1906年(29岁)小说《轮下》出版。
创办半月刊《三月》,由朗恩社出版,黑塞在这份杂志社一直工作到1912年。
1907年(30岁)《今生今世》由菲舍尔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中篇《童年轶事》、《大旋风》、《大理石的传说》、《七月》、《拉丁语学校的学生》和《秋的徒步旅行》等篇什。
1908年(31岁)短篇小说集《邻居》由菲舍尔社出版,收录了《婚约》、《拉迪德尔》和《瓦尔特·科普夫》等篇什。
1909年(32岁)二儿子海纳出生,长大后从事室内装潢。
1910年(33岁)出版反映音乐家生活的小说《格特露德》。
1911年(34岁)三儿子马丁来到人世间。
诗集《在路上》出版。
第三次意大利之行,年底回国。
1912年(35岁)迁居至伯尔尼郊外,在瑞士定居。
《世界改良者》、《埃米尔·科尔布》等篇结集为《弯路》出版,出版社仍是柏林的菲舍尔。
1913年(36岁)《印度纪行》发表,收有21篇游记,小说《罗巴特·阿几翁》和11篇诗作。
1914年(37岁)另一部艺术家小说《骏马山庄》刊行。
战争爆发,报名要当志愿者,庆幸的是体检不合格,于是被分配到德国设在伯尔尼的德国战俘慰问机构工作,主要任务是为德国战俘编辑和出版杂志及书籍。后来又参与了“德国战俘图书中心”的领导工作,为战俘建立图书馆。
9月在《新苏黎世报》上发表了《朋友们,别唱这个调子!》的反战文章,反对极端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受德国媒体围攻。
1915年(38岁)罗曼·罗兰来访,两人结成牢固的友谊。
《克诺尔普》、短篇集《在路旁》和诗集《孤独的音乐》出版。
1916年(39岁)出版单行本《青春是美丽的》。
父亲去世。
幺子马丁病重。
妻子因精神病入院。
中断了伯尔尼的工作,到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弟子朗格处进行心理医疗,住进卢塞恩郊外的宗马特疗养所。
1917—1918年(40—41岁)
发表反战政论及随笔多篇。
1919年(42岁)政论《查拉图斯特拉的归来》发表。
以笔名辛克莱发表《德米安》,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和反响。
迁至蒙太格诺拉(堤契诺),过起了遁世隐居的生活,一隐就是12载,直至1931年才离开。
开始画家生涯。
与妻子正式分居。
创办了月刊《Vivos voco》杂志。
1920年(43岁)《画家的诗》,包括10首诗和绘画。散文、诗歌和水彩画的合集《流浪》出版。
《克林格索尔最后的夏天》出版。
1921年(44岁)《诗选集》出版。
《堤契诺11张水彩画》出版。
1922年(45岁)印度小说《席特哈尔塔》出版。
1923年(46岁)和妻子正式离婚。
入瑞士国籍。
去苏黎世附近的巴登温泉疗养。
《辛克莱笔记》出版,收录了《欧洲人》等篇和一些评论。
1924年1月(47岁)与路特·文格尔结婚。
1925年(48岁)《疗养客》发表。
1926年(49岁)《画卷》出版。
被选进普鲁士艺术院。1931年因不满艺术院与国家合作而退出。
1927年(50岁)《纽伦堡旅行》由柏林菲舍尔社出版。
小说《荒原狼》由柏林菲舍尔社出版。
好友巴尔的《黑塞传》出版以纪念黑塞50寿辰。巴尔当年逝世,黑塞撰文《悼胡果·巴尔》。
与第二任妻子离婚。
1928年(51岁)杂文集《观察》与《点滴日记》出版。
1929年(52岁)诗集《夜的安慰》由柏林菲舍尔社出版,收录了1915年以后的诗品。世界文学导读的小册子《世界文学文库》由莱比锡雷克拉姆社刊行。德国作家与政论家库尔特·图霍尔斯基在图书的广告文中写道:“花几分钱买黑塞这本小册子吧,你们会受益的。谁真正读了他在书里要求读的,那么他是有所作为的。”
1930年(53岁)《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由柏林菲舍尔社出版。
1931年(54岁)退出普鲁士艺术院。
与奥地利艺术史学家妮侬·多尔宾结婚,婚后双双迁入蒙太格诺拉的新居。
《通向内心之路》作品集出版,收录了《席特哈尔塔》、《童心》、《克莱因与瓦格纳》和《克林格索尔最后的夏天》,由柏林菲舍尔社出版。
与姐姐合作出版了《纪念我们的父亲》。
1932年(55岁)《东方之行》由柏林菲舍尔社出版。
1933年(56岁)小说集《小世界》由柏林菲舍尔社出版,收有《邻居》、《弯路》和《来自印度》中的作品。
希特勒上台后尽力帮助流亡者,筹措救济金。
1934年(57岁)诗集《生命之树》出版。
1931年开始创作的《玻璃球游戏》中的章节《呼风唤雨大师》发表于《新展望》上。
1935年(58岁)《寓言集》由柏林菲舍尔社出版。
弟弟自杀。
获凯勒文学奖。
1936年(59岁)牧歌《庭院中的时光》作为给姐姐60岁生日的礼物,由维也纳的戈特弗里德·贝尔曼·菲舍尔社出版。
追忆弟弟的文章《追忆汉斯》发表。
获瑞士最高文学奖戈特弗里德·凯勒奖。
1937年(60岁)《纪念活页》作为献给兄弟姐妹的礼物出版。
《新诗集》收有1929年以后的诗歌。
自费在苏黎世出版《瘫痪男孩》,作为自己60岁生日纪念。
1938年(61岁)只发表了《回忆克林索格尔最后的夏天》的短文。
1939年(62岁)希特勒发动战争。
被列入德国不受欢迎作家的黑名单,其作品在德国出版困难。《轮下》、《荒原狼》、《观察》、《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和《世界文学文库》不得重印。从1933至1945年德国只卖20种黑塞的作品,发行量48万册。取得德国原出版社菲舍尔社同意后由瑞士苏黎世弗雷茨和瓦斯姆斯出版社继续出版。
1942年(65岁)《诗集》由苏黎世弗雷茨和瓦斯姆斯出版社出版,是黑塞第一部全诗集。
德国人民教育与宣传部下令禁止印刷《玻璃球游戏》。
1943年(66岁)1931年动笔的《玻璃球游戏》由苏黎世弗雷茨和瓦斯姆斯社出版。
1945年(68岁)诗集《花枝》出版,献给姐姐阿黛勒。
小说片断《贝尔托尔特》,新短篇小说和童话集《梦之旅》由苏黎世弗雷茨和瓦斯姆斯社出版。
1946年(69岁)评论集《战争与和平》献给好友罗曼·罗兰,由苏黎世弗雷茨和瓦斯姆斯社出版。
从此作品继续在德国由苏尔卡普(菲舍尔社的后身)社出版。
获法兰克福歌德奖。
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7年(70岁)与安德鲁·纪德会面。
接受伯尔尼大学名誉博士称号。
发表了《致一位日本青年同业》。
1948年(71岁)《早期散文》出版,收有《午夜后一小时》、《诺瓦利思》、《赫尔曼·劳歇尔》等篇。
1949年(72岁)姐姐阿黛勒去世。
1950年(73岁)获德国布伦瑞克威廉·拉贝奖。
1951年(74岁)《晚期散文》(收录了《被偷的皮箱》、《乞丐》、《论幸福》等篇)和《通信集》由苏尔卡普社出版。
1952年(75岁)苏尔卡普出版社为庆祝黑塞75寿辰出版了六卷《黑塞选集》。
在德国与瑞士各地举行了盛大生日庆典。在施图加特庆典上的演讲整理成《感谢黑塞》一书出版。
1953年(76岁)妹妹玛尔拉去世。写纪念文《为了玛尔拉》。
1954年(77岁)《黑塞与罗曼·罗兰通信集》收录了1915—1940年间的往来书信,由苏黎世弗雷茨和瓦斯姆斯社出版。
获诗人之友、西德总统豪伊斯授予的文化功勋勋章。
童话《皮克托的转变》由苏尔卡普社出版。
1955年(78岁)获法兰克福德国图书业和平奖。
1956年(79岁)德国联邦艺术促进协会设立了赫尔曼·黑塞奖。
1957年(80岁)庆祝80岁生日。苏尔卡普出版社出版了七卷《黑塞选集》。
1960年(83岁)苏尔卡普社出版了《黑塞纪念册》,收集了黑塞所有照片。
1961年(84岁)诗集《阶段》收录了新旧诗歌,苏尔卡普社出版。
1962年8月9日(85岁)在蒙太格诺拉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