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解决学生学习的10个困惑
13337200000003

第3章 前言(3)

母亲是世界上最爱我的人,她慈爱,勤劳,有什么心里话我总是第一个向她倾诉,好消息坏消息我都是第一个告诉她!我在她的呵护下倍感幸福,有时我常常偷笑,上天真的待我不薄!我真的想好好报答我的父母!姐姐、姐夫也很关心我,三叔也很看好我,大叔、二叔、二舅、三舅、大姨、姑母许许多多的亲戚对我满怀希望,我承栽了太多人的憧憬!

多年的学习,多年的努力,多年的汗水,就靠几张试卷来检验,我实在不喜欢甚至痛恨现在的教育制度,但我现在要做的只能是努力,努力,再努力!

动物凭本能做事,人和动物不同,我们除了凭本能还凭责任心做事。一个痛恨当前教育制度的学生为什么要努力学习?因为责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肩上承载了太多人的期待——学习是为了实现对这些人的承诺,为了不让他们失望,也为了实现对自己的承诺,不让自己失望。

有些事情也许不是我们喜欢做的,但我们必须做,而且要做好——这就是责任心。学习也是这样,从偏好来讲,很多学生可能更愿意去打篮球而不是坐在教室里听课,但责任心使他们坐在这里并且付出极大的努力。这种责任心可能源自对前途的期望(上大学、找好工作),可能源自不忍让老师、父母失望(老师和父母对自己很好,不好好学习对不起他们),也可能没有原因(每个学生都要学习,我也得学习)。

如果考试没考好,有的学生会感到沮丧、难过,甚至觉得对不起老师和家长,会认为自己不够努力,没有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而有的学生却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至多难过一会儿——还是因为担心父母和老师的斥责——他们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也不会觉得这件事有多严重,这体现了二者对学习的责任心的差异。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责任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在责任心的驱使下,学生变得成熟、不再任性,能够积聚力量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责任心会让学生认为“学习是自己分内的事情”,这自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我的学生在作业中说,他上初中的时候和同学打架,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完全没有批评和斥责他,而是语重心长地跟他说:“你的父母打工那么辛苦,挣钱多不容易,送你到学校想让你好好学习,你这样的话怎么对得起他们啊?另外,你有没有想过将来干什么,要是不好好学习的话,初中毕业可能就要‘混社会’了,你愿意吗?”老师说着,这个学生就哭了起来,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错了,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这就是责任心的驱动。

另一方面,责任心对学习来说可能也有消极的影响。有一天我在快餐店吃饭,有一对母女进来默默坐在我旁边,当时我就觉得气氛有些冷。母亲去点餐,女儿竟然把练习册掏出来开始做题了。母亲回来后冷冷地说:“别写了,吃饭吧。”女儿低着头,嗫嚅着:“嗯,把这个题做完。”妈妈问:“这次怎么回事,语文考这个分数?”女儿急忙解释:“有一道题,让写富春江景色的特点,应该既写水的特点,也写山的特点,可我当成富春江江水了,只写了水的特点。”女儿解释完,母亲一言不发。

无疑,这个孩子对学习很有责任心,学习成绩对她来说很重要,努力学习对她来说是责无旁贷的,就像工人要做好产品、服务员要让顾客满意、教师要教好学生一样自然。无论这种责任心是先天素质,还是后天调教的,都驱动学生产生了学习动力。但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由责任心驱动的学习很可能缺乏乐趣,使学习变得沉重,学生有可能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厌恶学习,这是两种相互胶着的力量,当后者的力量足够大时,学生很有可能会脱离责任心的控制而放弃学习。如果在网络上搜索“高考、撕书”,会发现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学生痛快而又悲愤地把书和参考资料撕得粉碎,洒满整个操场。这些撕书的学生在高考前因为责任心驱使而努力学习,一旦他们“解放”了,就会毫不掩盖对学习、对这段岁月的厌恶。

因此,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提升学生对学习的责任心而强化其学习动力,但一定要认识到责任心对于学习是一把双刃剑,学生因责任心而努力学习并不是朝向学习本身,有被动的意味,可能不会长久甚至有副作用,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5.可塑性

当前这种“工业流水线”式的教育教学方式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可能还不到一百年,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结果。一个孩子从出生后就开始了“社会化”的过程,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将被打上社会的烙印,他们开始面对并适应种种社会规范。一个人高中毕业后再回首12年的基础教育,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因为环境和外界的要求而做出了多少适应性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些学生适应得好,有些孩子适应得不够好,他们的区别在于其“可塑性”不同。

在主流价值观中,“学生都要上学”“学习好的孩子是好孩子”“学习好才能有前途,才能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认可与表扬”,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渐渐接受了这些价值观,开始有意无意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压抑天生的欲望,按照社会的标准行为处事,这就是被塑造、被社会化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知识是学生不感兴趣的,有些是学生不相信、不认可的,但想到“反抗有什么用呢”,他们就会按照外部的要求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就是可塑性的表现。

每个学生都会被塑造,每个学生也都有可塑性,但每个学生的可塑性是不同的,有些学生比较“随和”而容易被改变,有些学生比较“顽固”

而不易被改变。可塑性高的学生认可学习的种种要求,比较容易、顺利地做出改变和适应。对这样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动力较强是因为他们与各种学习要求的冲突较小,他们愿意服从学习的要求。而可塑性低的学生则没有如此幸运,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为不断抗争和矛盾挣扎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有时结果也是令人失望的——他们很难被改变,因而对学习缺乏动力。

父母、教师想让学生积极学习的急切愿望可以理解,但面对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如果家长、教师对学生提出硬性要求,训斥乃至体罚,对一些学生可能有效果,而对另外一些学生来说,效果可能不明显,甚至有负效果。同时,学生能否被“塑造”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塑造,也和父母与教师的教导、强化、惩罚的策略和技术有关,这一点在本书后面部分将进行详细说明。

与责任心一样,可塑性也是一把双刃剑。可塑性高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但这种改变可以是从消极变积极,也可以是从积极变消极。如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很听话、很乖的学生可能会变得消极和叛逆,变得连父母都觉得“好像不认识了”。可塑性低的学生受外界影响小,其身上的“消极”之处(按照主流价值观来看是消极的,但换一个视角也许并不消极)也许不那么容易改变,但这样的学生也有可能表现出有主见、执著、坚韧的品质。此外,可塑性高的学生有可能因为容易被外界要求改变,使得其独特性不足,这可能对其未来发展是一个不利的方面。此外,接受“塑造”有时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有可能压抑学生对自身的了解与审视,压抑其主动发展的愿望。因此,教师和家长一方面要帮助学生适应学习的要求,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性和独立自主的品质。

总之,上述5个方面是直接决定学生学习动力的心理因素,改变学生的学习动力要从改变这些因素入手。如何改变这些因素呢?这就要改变教育手段、教育资源等环境条件,作用于这些决定学习动力的因素,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动力。下一章我们将探讨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环境因素。

教育教学启示

1.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先天偏好有关,教师和家长一方面要理解学生,千万不要强迫学生学习,另一方面要优化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2.学生的体力和精力有个体差异,教师和家长要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辛苦,不能一味抱怨其“不努力”,同时教师还要提高教学效能,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方法,避免重复、低效的教学引发学生的疲劳。

3.学习目标要“因人而异”,教师要给学生设置适合他的、恰当的学习目标,布置其经过努力能完成的任务,帮助其获得成功并体验成功的感觉,提升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心,强化其学习效能感。

4.让学生对学习更富有责任心是提升其学习动力的一种方法,如让学生体会父母的期望,思考学习对其人生的意义,但不要对学生说教,而要用学生可接受的形式强化其对学习的责任心。同时教师和家长要认识到,责任心是一把双刃剑,学生因责任心而努力学习并不是朝向学习本身,有被动的意味,可能不会长久甚至有副作用,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5.每个学生的可塑性不同,教师和家长要接受这一客观现实。在调动学生学习动力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对比较“执拗”的学生更要注意方式方法,唤起其主动学习的愿望。

第三章 换了老师学生怎么对学习没兴趣了——影响学习动力的环境因素小宇随父母工作调动到了另一个城市,进入一所新的学校。让妈妈着急的是,小宇就像变了一个人。在原来的学校,小宇阳光开朗,学习努力,成绩也很好,可到了新的学校,小宇明显变得不爱学习了,尤其是数学,原来一直是小宇最喜欢的学科,可现在不仅考试成绩差,而且有时小宇甚至还不写数学作业。妈妈跟小宇谈学习的事情,小宇就会沉默,但妈妈能感觉到他的抵触和委屈。妈妈知道,一定是新的环境影响了小宇的学习,可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小宇变得不愿意学习了呢?

学习动力如果是核心的话,那么决定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是“内环”,而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环境因素是“外环”,环境因素通过改变内环中的诸因素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如果父母的教育教养水平比较高,就有可能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正确激发学生学习的责任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进而就会优化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样的话,父母的教育教养水平就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环境因素。这一章我们来分析哪些环境因素会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影响。

1.父母的素质和教育教养水平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第一任老师,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父母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和表现会对孩子的学习动力产生重要影响。

(1)父母对孩子学习的期望

父母认为学习是一件“庄重”的事情,并将这个信念传递给孩子,这与孩子的学习动力有密切关联。父母重视孩子的学习不仅是希望孩子获得好成绩,还要向孩子传递一种观念:学习不仅可以带给你美好的前程,而且学习本身就是值得珍视的,是生活中、生命中重要的事情。一旦孩子了解并且认可这样的理念,自然会重视学习并迸发学习的积极性。

父母对孩子学习的重视,最核心的体现就是对孩子的学习怀有“积极期望”。在前面的案例中,那个连载日记的高三孩子有那么强大的学习动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人尤其是父母的期望。

父母对孩子学习的期望不只是提出要求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为孩子提供支持,尤其是在孩子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

马克在练习小提琴。但是,他很疲倦,提不起精神,多数是做枯燥的动作而已。从远方来马克家探望的祖母朝房间看了一下。她看到马克和他肩上的松垂的小提琴,马克的脸上显出沮丧的神情。祖母小心谨慎地走进房间,在角落找了张椅子坐了下来。她静静地继续她的针线活儿。但是,马克注意到了祖母的出现,因为他的姿势挺拔起来,弓拉着弦有了新的活力。马克不再是仅仅练琴而已了,他是在为祖母演奏,祖母显然十分愉悦地聆听着。

(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父母对孩子的支持不仅可以表现在行为上——如为孩子讲解习题、帮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为孩子提供学习资源,也包括情感上的支持,就像马克的祖母,通过一个“微小”的、发自本能的行动告诉孩子:“我在关注你,我和你在一起!”学习最终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并不能代替他们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但父母可以通过表达积极的期望和情感的支持让孩子感到安全,知道自己并不是“孤军奋战”,从而迸发学习的动力。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保持一个合理的“度”,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有一个朋友跟我咨询,说她上五年级的孩子现在对成绩看得很重,压力很大,平时小考不错,只要是大考就考砸,近期竟然出现考试当天的早上就会肚子痛、拉肚子的现象。我问她是不是对孩子的成绩要求太高、太过关注。她说没有。我问她怎么那么详细地知道孩子每次考多少分、排多少名?她说她从来不问自己孩子,都是问对门孩子的同学。我听了真是哭笑不得!其实这位母亲只要和我说话,就是关于孩子成绩的事情,我见到她都有要逃开的冲动!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期望乃至不合理的要求不仅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还会挫伤其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