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慕尼黑之恋
13337100000006

第6章 雨中斜塔

到比萨,是在黄昏时分。那是一个乌云密布的黄昏,不到5点,天已昏暗。走进比萨古城,很远就看见了斜塔。那座古老的巨塔,确实斜得厉害,就像一个喝醉了酒的巨人,踉踉跄跄走过来,一个趔趄,身体前倾,眼看就要扑倒在地,却奇迹般地停止倾倒,定格成一个杂技般的动作。

站在路边,对着照相机镜头伸出一只手来,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看,那座斜塔,就被托在了手掌中。来比萨的游客,大多会做一下这个动作,不费吹灰之力,便将一座世界闻名的古塔收藏在自己的手掌中。永远无法做到的事情,在快门闪动的瞬间竟然成为一种视觉上的现实。

比萨斜塔其实是教堂广场上的钟楼,始建于12世纪,历经一个多世纪才完工。这是一座巍峨的圆柱形白色大理石建筑,主体七层,加上顶层楼塔,共八层,每个楼层都由精致的罗马立柱环绕托举。立柱之间是圆形拱门,门廊上也雕满花纹。两百多根立柱,自下而上,构成两百多个拱门,既繁复又壮观。据说,塔身的重量,有一万四千多吨。这样结构对称完美的钟楼,当年在建筑的过程中就开始倾斜。建造的过程如此漫长,就是为了解决塔身倾斜的问题,造塔的设计师和工匠们想尽了办法,还是不能纠正它的站姿。钟楼完工后,塔顶中心点偏离塔体中心垂直线两米左右。当这座倾斜的巨塔出现在人们的眼帘中时,人人都认为它必定会倒塌,人人都为之叹息:如此美妙巍峨的石塔,竟然无法久存于世。六百多年来,因松散的地基难以承受塔身的重压,斜塔仍然缓缓地向南倾斜。1972年10月,意大利发生大地震,斜塔遥遥欲坠,整个塔身大幅度摇晃达二十多分钟。然而过后,斜塔仍然屹立不倒。斜塔的斜而不倒,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成为天地间的奇观。这不是建筑师的预设,而是造物主的安排,是人类建筑中的一个奇观。

中国人知道的斜塔,和物理学家伽利略连在一起。1590年,伽利略曾在斜塔上做物体自由落地的试验,轰动世界。亚里斯多德认为,重量和落地的速度成正比,物体愈重,落地的速度便愈快。伽利略对亚里斯多德的理论提出挑战,他认为,轻重不同的物体,如果受空气的阻力相同,从同一高度落下,应该同时落地。亚里斯多德是被奉为神明的古希腊哲人,具有太阳般普照大地的理论权威,没有人敢怀疑他说过的任何话。伽利略的大胆怀疑,冒着天大的危险。然而科学不是假想,需要实验来证明。于是,伽利略捧着一轻一重两个铁球,站到了斜塔的顶端……

我站在斜塔下面,抬头仰望,巍峨的塔身就在我的头顶,仿佛马上要塌下来,古老大理石间的镶嵌痕迹清晰可见。我想,伽利略应该是站在斜塔第七层楼的顶上,那里离地面数十米高,铁球从上面坠落,到地面不过几秒钟时间。此刻,天上飘着微雨,巨大的塔影在蓝灰色的天幕上晃动。我想象伽利略站在斜塔上,手里拿着一轻一重两个铁球,准备做那个震惊世界的试验。那时,斜塔下面一定聚集着很多好奇的观众,他们的心情是复杂的。有的人是来看伽利略出丑的,在他们的眼里,挑战亚里斯多德的人,一定是跳梁小丑。很多人是来看热闹的,他们把站在斜塔顶上的伽利略看成了一个演员,他们未必知道两个铁球先后落地或者同时落地有什么区别。也有怀着敬慕之心的观者,他们多少了解伽利略,知道这个当时的科学家决非等闲之辈,他要做这个试验,一定有成功的把握,他们希望伽利略成功,希望他挑战权威获得成功。站到斜塔顶上的伽利略,是否犹豫过?我仿佛能看到那双俯视地面的眼睛,目光中有的是坚定和自信。伽利略心里明白,他即将要做的试验意味着什么,或者纠正权威的谬误,或者身败名裂。挑战亚里斯多德,不仅需要勇气和胆量,更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我读过有关伽利略的书,对这个故事,没有太多的描述。也许,在伽利略当众走上斜塔做试验之前,他曾经一个人带着铁球悄悄上过塔顶……四百多年前的那个物体自由落地试验,已经成为科学史上的经典一幕,被认为不朽的亚里斯多德理论,在两个铁球同时砰然落地的瞬间,被颠覆。

我在斜塔下站了片刻,又参观了旁边的大教堂。斜塔作为钟楼,其实只是教堂的附属建筑,但是,所有来这里的人,都把目光投向斜塔。我想,如果这塔是直的,那么,比萨也许永远默默无闻。

离开比萨时,突然下起雨来,开始是小雨,我在雨中急步行走,想赶在被淋湿前走出古城,找到在城外等候的汽车。然而雨越下越大,很快就变成了倾盆大雨,翻卷在天空的乌云,全部液化成豆大的雨滴,哗啦哗啦倾倒下来。我只能走进路边的一家店铺躲雨。

这是一家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小店,柔和的灯光映照着无数的斜塔纪念品。陶瓷,金属,木头,绘画,大大小小的斜塔,让人看得眼花。管铺子的是一位头发金黄的姑娘,她热情耐心地陪我挑选,我看中了六种斜塔纪念品。我问她是否有和伽利略有关的艺术品,她笑了,“有啊,每一个斜塔中,都有伽利略的脚印。”

走出小店,雨已经停了。站在路边回望斜塔,心里陡然一惊。深蓝色的天幕上,斜塔犹如一个身披着斗篷的巨人,身体前倾着,正欲举步赶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