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慕尼黑之恋
13337100000001

第1章 沉船威尼斯

从空中看威尼斯,她是蓝色大海中一条彩色的大鱼。威尼斯的形状确实像一条鱼,本岛是她的身体,环列四周的小岛组成了她的鳍和尾。这条鱼,在亚得里亚海中游了亿万年,繁华了千百年,成为人类文明史中的一颗明珠。

在海上看威尼斯,她是从海面上升起的一片童话般的土地。那些精美的楼房、城堡、教堂、桥,以及那些在城边浮动的船,如同海市蜃楼,在海天间飘忽摇曳。人类的创造,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景象更让人产生奇思妙想呢?

踏上威尼斯的土地,我才真正了解这座海上之城的美妙。

沿着海边的大道走向圣马可广场,沿途风景目不暇接。沿海的是各式各样的码头,两头高翘的“贡多拉”停泊在码头上,如一群古代黑衣舞者,在海边随阵阵浪波舞动,正以沉静优雅的姿态招徕游人。面海的石头房子,每一幢都有传奇故事。经过一家古老的旅馆,我看到门口墙上有铭刻文字的铜牌,仔细一读,原来莎士比亚曾在这里住过。也许,莎翁《威尼斯商人》创作的灵感和素材,就是成型于此。再走不远,经过一座石桥,桥头两侧都是出售当地纪念品的小摊,彩色的威尼斯面具、布娃娃、皮包、皮带,游客在小摊前和商贩们讨价还价,这分明就是《威尼斯商人》中的场景。如果离开海滨选一条小巷进城,你会进入一个曲折的迷宫,街道两边那些彩色的店铺,让人眼花缭乱。

临海的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最有气派的地方。

很多年前,在圣彼得堡的冬宫博物馆,我看到过意大利画家卡纳尔的油画《威尼斯招待法国公使》。画面描绘的是18世纪威尼斯的一次外交盛事。法国公使乘船来到威尼斯,当地的主教、王公贵族、有名的绅士淑女,在港口的广场上列队欢迎,虽然只能远远地看到一大片人头攒动,但可以想见,那些达官贵人们是怎样应酬着寒暄着,讲着不着边际的客套话,那些华丽的袍服和长裙是怎样互相摩擦着发出悉簌之声。在面向海湾的那幢大楼里,也聚集着无数宾客,他们站在二楼的阳台上,兴致勃勃地观望着广场上的人群。在盛装的人群中无法找到那位法国公使,但可以看到法国公使停泊在港湾里的巨大的船队。而站在路边桥头上看热闹的,是当地的平头百姓,那些灰暗驳杂的服饰,和广场中央那一大片鲜艳华贵的袍裙形成鲜明对照。

两百多年过去了,当年油画中的圣马可广场,和今天的广场没有大的区别,大教堂还在,钟楼还在,海边的立柱还在,那些精致繁复的回廊还在,教堂墙上的金碧辉煌的马赛克壁画,簇新如昔。只是物是人非,广场上走动的是现代的人群。广场的石头地面上,密密麻麻停满了鸽子,它们悠闲地在那里散步。以我所见,这里的鸽群,也许是这个星球上数量最多的鸽群。地上的鸽子们偶尔展翅飞起,空中便响彻一片“扑扑扑”的翅膀拍击声,周围的空气也随之振动。这里的鸽子不怕人,你走过去,它们也不逃,还会飞落在你的肩头甚至头顶。在鸽子们的记忆中,从世界各地来圣马可广场的人们,为的就是给它们喂食,和它们拍照。当年法国公使来访问时,大概没有这么多鸽子相迎吧。

在威尼斯,最有情趣的事情,是坐“贡多拉”

在水巷穿行。一个长相英俊的威尼斯小伙子手持长篙站在船尾,长篙轻轻点动,“贡多拉”便在漾动的水面上开始滑行。狭窄的河道曲曲折折,随时都会通向神秘的所在,两岸的石头房子迎面压过来,岸畔人家的台阶浸在水中,阳台和窗台触手可碰。低头看水中,两岸楼房倒映在晃动的水面上,迷离一片,如印象派音乐的韵律。前面不时有小桥当头压过来,船上人“啊呀”一声惊叫,回头看时,那桥,那桥上的行人,桥畔的楼廊和街灯,都自然奇妙如画中美景。从水巷出来,穿过石桥,进入海域,天地豁然开朗,周围的岛屿上,耸立着形态各异的教堂和楼房,像是一群沉默的卫士,在四面八方守卫着威尼斯。

威尼斯是欧洲人创造的奇迹。千百年的经营,把这个海岛建成一个绚烂多姿的海上世界。大海造就了威尼斯,很显然,大海最终也会终结威尼斯,我看到的威尼斯,是一个被海水浸泡的城市,是一个逐渐被淹没的城市。我永远无法忘记一年前重访威尼斯时见到的景象,那天,海水漫过城市的地基,圣马可广场成了一片汪洋。广场四周的商铺浸没在水中,人们只能在临时搭起的栈桥上行走。鸽子们失去了栖息之地,在空中惶惶不安地盘旋……

告别威尼斯时,在船上回望那逐渐隐没在水天波光中的古城,突然生出一个念头:威尼斯,像一艘正在沉没的奢华古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