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人与读史:中国历史名人的另类解读
13332800000044

第44章 一个帝国的形象代言人(1)

引言

在回望历史的时候,中国人有一个习惯,就是为一个时代寻找一个典型的人物,并以此来概括这个时代的特征。比如说,在谈到秦朝,就必称秦始皇,而又以秦始皇的性格来概括这个时代的特点——严刑酷法、高压政策;谈到南唐,就想到李后主,并把李后主的风格定位成南唐的状况——孱弱、昏暗、无所作为;谈到南宋,就想到秦桧,并且把秦桧的行为当做南宋的国策——卖国求荣、不知廉耻、苟且偷生。

这就像是用苹果的特点来概括所有水果的特征一样,虽然有时候有一些现象上的相似,但实际上近乎于乱猜。可是,如果不这样归纳,又有什么其他好的办法来解释历史呢?人们在看待这个几千年沧桑的国度时,一眼望去,首先知道的是一个个朝代,然后就是扑面而来的风云人物,至于具体的历史发展,是他们无法了解也不大关心的。所以,把他们一知半解的人物与略知一二的朝代联系起来,试图从中寻找一个联系,是人们的一种习惯性思路。

实际上,这种习惯性思路,也并不完全来自国人的历史观。就在看待现实的时候,也是如此。将国家命运、天下安危系于一个人的身上,是很多国人心中的常态思维。他们认为,人永远是最重要的,就算是一个糟透了的环境,只要出现一个有魄力有智慧的领导者,也会变成盛世;一个太平盛世,出现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或者宰相,也会民不聊生。

这是一种普通民众在现实面前的无奈,所以他们只能把自己的一些善良而又简单的愿望寄托在明君贤相身上,自己却只能一次次观望,等待着那些帝王将相成为救世主。

当代人的期盼,后代人的误解,掺杂在一起,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典型人物,他们好像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弄潮于风口浪尖。事实又如何呢?这些典型的时代代言人,都像是木偶一样,看上去是他们自己在自由地表演,实际上决定他们如何表演的,则是那些看不到的细线。那些细线,就是这些风云人物身后的社会生态与历史偶然因素。

就像那些明星们都有自己强大的幕后阵容一样,那些历史时代的代言人们,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那么,这些背后的因素都是什么呢?

1。杨贵妃:烟雨红颜

中国历史,就从文献最少的夏代算起,每一个朝代,大抵都有些特出的女人。“特出”,指其本身的姿色美丽以及和政治的关联;任何一个朝代的美丽女人,倘若没有强烈的政治陪衬,便不会享大名,流传后世。而那些历史上著名的美人,大致是少有“福寿全归”的。西施是否被淹死不知道,后人为了一个完美的结局,把她的结局设计成与范蠡一同归隐;其余如楚霸王的虞美人,汉高祖的戚夫人,死得都很惨。王昭君虽然嫁得很好,做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第一夫人,但在汉民族的心理上,这样的远嫁异国,又总是可悲的。

再往下数,历代美女,几乎都以悲剧而终。而从青春华茂到悲辛收场,有史以来,集其大成而又奇诡多变,故事流传最广最久的,要算唐朝玄宗皇帝的贵妃杨玉环。

提起杨贵妃,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以下几个关键词:君王不早朝、吃荔枝、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的主要人物或代表人物,自然应该是当时的皇帝李隆基,但后代的历史爱好者和文学家们则往往是把重点落在马嵬坡事件上。于是,杨贵妃便成为中国历史转折点的代表人物。这其实是很荒唐的,但让一个并非政治性的女人来承担有史以来最大的政治包袱,又是中国的一种习惯性思维。

早在唐朝,人们就把本朝兴亡之际的大包袱推到杨贵妃身上。而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史的转型期,是以越到后来,杨贵妃所背的包袱也越大了。从传说中的炎黄时代开始到现在,上下近五千年间,没有一个女人身负的包袱有如此之重大。

平时,我们泛泛而道杨贵妃,一个美人,自霓裳羽衣舞至婉转蛾眉马前死。繁茂悲辛的故事,乃至情天长恨,属于儿女情的。但是,扩大了来看这一个故事,所包含的实在很多。唐僖宗朝宰相郑畋有诗如下:

肃宗回马杨妃死,云雨虽亡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这一首诗前面十四个字,写尽了大唐王朝由危亡到复兴的关键所在:“杨妃死”,危亡的厄运解除,“肃宗回马”,即太子李亨离开父皇而领一军奔灵武自立为帝,展开反攻,收复失土,中兴唐皇朝。意思是:杨贵妃虽然遭难但唐王朝终于复兴。

这一首诗包含的意义很广,对杨贵妃之遭难,寄予同情——一死而中兴国家,死亦得所。

而在文学上,杨贵妃其人其事则成了中国文学最大最广的创作主题。

在杨贵妃生前,文人对她品评有之,对杨氏家族讥嘲也有之,到她在马嵬驿遭难后,她的故事迅速地发展成为文学创作的主题,并且随着时间而更加深广。渐渐,唐朝的文人把歌咏杨贵妃故事当做一种“考试”式的共题。白居易的《长恨歌》自然考得了古往今来的第一名。但在“长恨歌”出现之后,文人依然热心于这一个“共题”而孜孜不倦于“考试”,借此来练习和表达自己的史才,诗笔,议论,想像……这样一来,杨贵妃自然而然就成了唐朝的形象代言人,风头甚至盖过了他身边的男人唐玄宗。

美貌儿媳

杨贵妃并非通过正常途径成为唐玄宗的妃子,而是有一个看似传奇的过程:先做了唐玄宗的儿媳妇,后来又突然被唐玄宗下旨出家做女道士,而后又突然入宫,做了唐玄宗的女人。对此,唐朝人是完全不避讳的,可是当中国的社会道德观念变更后,有许多卫道之士,拼命要否定这一故事,到了清朝,著名的文人、学者朱彝尊就想尽办法来遮掩杨贵妃先事子,再事父的故事,他“考证”杨贵妃虽寿王妃,但却是处女入宫,所以,唐玄宗虽有丑闻,并不太严重。

这是可怜亦复无知的新道德保卫者的自我欺骗。但唐朝人并不认为这是违反道德律的。关于杨贵妃的第一次婚姻,现存的唐代诏令里面有明确的记载:开元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册封杨玄璬长女——也就是后来的贵妃杨玉环——为寿王妃。

至于杨玉环入宫,中间有一个转折,并不是名义上直接由寿王妃变成贵妃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唐玄宗到温泉宫游玩,当时就下旨命寿王妃杨氏为道士,还赐法号太真。

杨玉环做寿王妻子,应当有三年多或四年多,结婚至四年,岂有再是处女之可能?何况,唐朝人对此又不是特别的重视,唐朝很多的爱情故事,都是和有夫之妇有关的。

杨玉环入宫做了女道士,过了四年多,才被册立为贵妃。父、子之间共妻夺妻,以“女道士”作为过渡,说起来,也可以算避了一下,父亲娶的是女道士,并非儿媳。儿子则在这四五年间没有正式妻子了。天宝四年(745年)七月,唐玄宗又为杨玉环的前夫、自己的儿子操心婚事,为寿王册立韦氏为王妃。皇帝为儿子再册妃后,八月六日,唐玄宗又册立女道士杨太真为贵妃。这也算得上是“双喜临门”了。

杨贵妃入宫问题,自南宋末年起,就成了中国历史、文学、乃至社会上的大问题。卫道之士,竭尽心智要让杨贵妃在正式嫁给唐玄宗之前保持一个处女的身份。这不但无聊,而且无耻,但在宋到清这几个朝代里,此事却关系重大,直接和社会教化联系在一起。

这样一来,在后人眼中,除了政治包袱之外,杨贵妃又背上了一个社会道德的包袱。如果她入宫之前不是处女,那她为什么不守节,为什么嫁了儿子之后又嫁给父亲?在后人心目中,杨贵妃和唐玄宗之间的关系,是乱伦,就像唐高宗和武则天一样。所以,这个被打上乱伦印记的婚姻,也就自然而然被解释成为导致唐玄宗天宝年间政治荒废、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一个伏笔了。

比翼连理

唐玄宗李隆基是个风情中人,对于感情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专一。他先后爱过很多女人,包括他在迷恋杨玉环时,对于梅妃江采萍也不能忘情,同时还有一位名叫念奴的美女常常随侍左右。当念奴每每执板吟咏的时候,总要眼送秋波,向玄宗传达万种风情,玄宗则总是乐于享受,后来《念奴娇》便成了宫中的一种曲牌。

唐玄宗即位前,任潞州驿驾,喜欢赵丽妃。随后,又移爱于钱妃、皇甫德仪、刘才人,直至武惠妃。武惠妃40多岁死去,这年,唐玄宗52岁。后宫美人很多,竟没有一个令唐玄宗中意。这对于多情种子唐玄宗来说,无处寄托情怀,无异是一种酷刑。唐玄宗于是郁郁寡欢,时常发怒。直到他遇见儿媳杨玉环,这种落寞的心情才得以改变。

白居易在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情事的《长恨歌》中,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里面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也恰恰能证明唐玄宗在得到杨贵妃之前的一种生活状态——后宫佳丽三千,但是没有一个是他能够为之付出感情并且神魂颠倒的。

唐玄宗对杨贵妃,有对她美色的爱恋,也有对她才艺的欣赏。杨玉环擅长歌舞,通晓音律,善解人意。玄宗极为喜欢,渐渐迷恋,不能自拔。不久,杨玉环专宠后宫,宫中称她为娘子,仪体规制等同皇后。天宝初年,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杨玉环何以如此迷人,令玄宗神魂颠倒,“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当然有原因。那么人们不禁要问,杨玉环如何使玄宗如此迷恋于她呢?是她的天生丽质,肌肤白皙如“凝脂”?是她的“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迷人媚态?是她的羽服霓裳,能歌善舞?

要知道,唐玄宗是个风雅之人,熟悉音律,在唐朝诸位皇帝中算是佼佼者。他自幼喜爱音乐,素质高,会作曲,能舞蹈,不少弟子都曾在梨园受过他的训练。而杨玉环身材好,体态美,又擅长旋律快速的西域舞蹈,加之杨玉环是个琵琶名手,有一次,玄宗倡议用内地的乐器配合西域传来的五种乐器开一场演奏会,当时玄宗兴致勃勃,手持羯鼓,杨玉环弹奏琵琶,轻歌曼舞,昼夜不息。对于玄宗而言,精于音律的杨玉环当然就显得格外有魅力。

杨玉环姿容出众,不仅体态丰腴,肌肤细腻,且面似桃花,这对于纵情声色的唐玄宗来说,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然而,最能使唐玄宗如痴如狂地迷恋杨玉环的,应是她有过人的聪颖,善于掌握男人的心理,又善解人意。

正是这种复杂而又多方面的因素,让唐玄宗对杨贵妃有爱恋,有欣赏,有依恋,有怜惜,这种复杂的感情,才是杨贵妃得以获得专宠的原因。如果是普通人家的夫妻,这自然是十分美好的,但可惜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帝王之家,他们之间的感情,成了为人所诟病的一段历史——为了和杨贵妃夜夜笙歌,“从此君王不早朝”。唐玄宗放弃了日常的上朝,不能处理政务,那就直接影响了大唐帝国的行政工作,当人们把罪过推到杨贵妃身上的时候,杨贵妃可能自己都不会想到,爱也可以成为罪名。

另外,因为杨贵妃的关系,杨家的兄弟姐妹都受到了优待,男子都受封成为朝廷重要官员,女子也都封为品级很高的“夫人”,杨氏家族一下子鸡犬升天,这在外朝的士大夫看来,是不能容忍的——因为是一个女人的裙带关系而不是男子的功劳造就了这样一个豪门。所以,白居易不无讽刺地说“不愿生男愿生女”,指出了当时人们对杨贵妃家族又是羡慕又是眼红的心态。实际上,就才能来说,靠着裙带关系出身后来成为唐朝宰相的杨国忠并不是一个草包废物,而是十分有行政能力的,他同时兼任几十个职务,把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也算得上是一个人才了。但是,人们不注意这些,只注意是杨贵妃带给这个家族荣耀,所以,无论杨国忠做出什么样的成绩,都只能被视为通过不正当途径上台的小男人。

关于杨贵妃,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杨贵妃十分喜欢吃荔枝,但是荔枝只有岭南一带才有,所以,唐玄宗不惜动用国家的人力物力,千里迢迢从岭南地区运送最新鲜的荔枝到首都长安给杨贵妃吃,就算是耽误了朝廷文书的传递,也不能耽误荔枝的运送。传到后来,杨贵妃吃荔枝的事情,被当作唐玄宗晚年荒淫无道和杨贵妃祸国殃民的一个罪名,连杜牧都在《过华清宫》这首诗里面讽刺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但在事实上,荔枝作为后宫采买的消费品,是通过正常的后宫进货渠道买入的,并没有出现挪用朝廷公款和送信人马运送荔枝的丑闻发生,只不过后来的好事者把杨贵妃说得一无是处,连吃荔枝都变成了她的丑行。

杨贵妃和唐玄宗之间的感情,虽然不像《长恨歌》里面写的那样“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浪漫,但也确实如胶似漆,杨贵妃对唐玄宗没有过多的苛求,只希望唐玄宗永远都宠爱她,否则,以她受宠时的荣耀,向唐玄宗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比如对她的家族、兄弟姐妹进行超出制度规定的封赏,是不难做到的,可是她没有。就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他们仓皇出逃的过程中,她被赐死时也毫无怨言,这又怎能不使玄宗皇帝日后此恨绵绵无绝期,直至抑郁而死呢!

马嵬惊魂

如果杨贵妃和唐玄宗两个人风平浪静地度过一生,那么杨贵妃最多被当做一个宠妃存留在人们的历史记忆之中。但历史就是把某些人一下子推到最前台,承受局势动荡时的冲击。杨贵妃,正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一场和她毫无关系的安史之乱,被后人认为是因她而起,她本人又因为政治斗争成为牺牲品。她的死,却又被认为是唐朝政治风气转好的一个标志,这如果不是后人见识的荒唐,就是历史本身的荒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