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人与读史:中国历史名人的另类解读
13332800000021

第21章 大战略下的“牺牲品”(2)

让一个兵镇一州、威震四方的成名大将被迫解散兵士,必然有其隐情。由于关羽士卒的家属都在荆州,他们了解到的情况已使自己无法再有任何斗志:家属们在吕蒙统治下所享受待遇之好,竟大大超过平时。“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是当时已病体沉重的吕蒙,在走向大限前给同样末日临头的关羽上的最后一课。性格即命运,极端孤傲与极端颓唐,本只在旋踵之间。关羽的失败,原与“大意”无关,实在乃是个性使然。

最使关羽颜面无光的是:曹操突然间已没有取关羽人头的兴致了,当关羽因荆州失守而被迫放弃围攻樊城,急速撤退的时候,曹操的信使鞭着快马,用最快的速度赶到曹仁面前,严禁曹仁从后掩杀。也许,这是曹操的外交手段,他故意要让孙权立此一功,以使吴蜀交恶,瓦解吴蜀联盟。有识者认为,在徐晃当初打破关羽的重重营垒之后,曹操纵不假手吕蒙,也能击败关羽。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曹操对关羽确实心存厚爱,不忍心在他困败时背后放出飞刀。孙权杀了关羽之后,立即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曹操毫不犹豫地下令:以诸侯的规格,厚葬关羽。两人都是做给刘备看的,孙权想显示杀关羽完全是曹操的主张,曹操的回答是“不”。曹操成了最大的赢家,因为刘备把账算到了孙权头上。西蜀成了最大的输家,因为急于替兄弟复仇的刘备,在接下来的吴蜀彝陵之战中,遭到了更加惨重的失败。结果,孙权笑到了最后。这一切,皆缘自关羽将星的骤然殒落。

与《三国演义》中那个忠勇双全、有情有义的美髯公相比,历史上真实的关羽,毋宁说是让人扫兴的。不过,要在记载寥寥的史书之中寻找出一条清晰的关于关羽其人其事的文字,几乎是不可能的。不是关羽的性格有多么复杂,而是他的头顶上缭绕着民间历千百年而不衰的袅袅香火,遂使他永远裹着一件迷雾的大氅。神化是歪曲的前奏,敬畏是误解的始基,不同的人往往会因不同的目的,或高明或拙劣地为关羽人为添上种种细节,时过境迁之后,就会使梳理不胜其烦。就以民间“关羽斩貂蝉”为例,由于我们根本不清楚三国时期是否真有貂蝉其人,这事便不知因何而起了。就假设有貂蝉其人,就假设关羽和貂蝉还有缘相会,当然时间在白门楼缢杀吕布之后,我们仍然不清楚关羽凭什么要斩杀这样一个有大功于汉家天下的绝色女子,这又能给我们的英雄增添多少豪迈呢?中国古代的民间思维方式,确实常会掺杂些非常混账的观念,对此我们只能置之不理。

关羽的幸运在于他被成功地归结为某种英雄典型,关羽之使今人感到乏味,亦正在于他遭到该种英雄模式的捆绑。人们一面赞美他,歌颂他,供奉他,一面却又浑然不觉地使他陷入单调和程式化之中。他成了民间朴素英雄心理的牺牲品。

“青史对青灯”,“赤心如赤面”,这样一个云长即使不符合历史真相,但首先是能够让人心潮澎湃的:一个赤面长须提大刀的人物,一个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的人物,一个为了恩主不惜放弃眼前荣华、虽跋涉千山万水而不辞的人物,一个竟能使自己贵为帝王之尊的兄长宁可不要江山也要为之报仇雪恨的人物。

2。岳飞:立场就是罪名

怒发冲冠,

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是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壮志未酬,写下的千古绝唱《满江红》。

提到岳飞,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精忠报国”的赤胆忠心,想到他“还我河山”的民族气节,想到他“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意气。提到岳飞之死,世人无不归罪于秦桧。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于是便有了西子湖畔岳飞墓前长跪的秦桧铁像,有了油炸秦桧。

世人皆认为岳飞死于秦桧之手。其实,岳飞是死于高宗赵构之手,死于宋代猜防武臣的传统政策。岳飞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纵无秦桧,岳飞也必将屈死。

王朝的“防贼心理”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是靠“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皇位的,他深知“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担心以后部下效仿他,于是“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石守信、王审琦等大将及各藩镇的兵权。宋太祖的做法一直为其后辈沿用。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以致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宋高宗赵构同其先祖一样,并不重用武将,起用岳飞、韩世忠等人,实属形势所迫,情非得已。赵构只满足于偏安江南一隅,沉醉于歌舞之中,没有真正组织抗金作战并把它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打算。他一面信用秦桧等人进行一系列议和活动,一面利用宗泽、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抵挡金军的凌厉攻势,以保住他的皇帝宝座和积累屈膝求和的资本。岳飞一生因主张抗金多次被罢黜兵权。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赵构登基,迁都临安,岳飞上书高宗,要求收复失地,被革职;绍兴七年(1137年),岳飞升为太尉后,屡次建议高宗兴师北伐,但都为赵构拒绝;绍兴九年(1139年),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纳贡,这使岳飞不胜愤懑,上表要求“解罢兵务,退处林泉”。到了十二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东自江淮、西至陕西一线的宋、金双方对峙的军事分界线形成后,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则成了赵构最大的心病。

应该说,高宗赵构也曾经非常欣赏岳飞。原因是岳飞在抗金前期平定了各地农民起义。绍兴三年(1133年),岳飞剿灭李成、张用、曹成等“军贼游寇”,赵构赏给他衣甲、马铠、弓箭、战袍等物,并奖给军旗一面,上绣“精忠岳飞”四字,擢升岳飞为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又镇压了杨幺起义军。这使得赵构能安卧龙榻之上高枕无忧。

然而,岳飞终是一介武将,运筹帷幄、冲锋陷阵虽无人可比,但他对政治却是一窍不通,这就决定了他必然是个历史悲剧人物。

岳飞不懂政治,一心想迎二帝还朝。他一生高举主战大旗,抗金不止,频传捷报,“迎靖康”的决心,“直抵黄龙府”的豪气,都令赵构深感不安。赵构作为一国之君,金国侵占国土、掠走父兄,此为国仇不可不报,否则就没有了感召力。另一方面,他深知自己的皇位来之不易,在众皇子中,赵构排行老九,若非金国入侵,靖康二帝被劫,他恐怕连做梦都想不到能轮到自己做皇帝。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若是岳飞一旦收复中原,迎回二帝,那也许就是他赵构下台之时,这岂是他愿意看到的结果?所以,抗金只能是象征性的,是手段,只能作为与金人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的砝码,以战求和才是赵构的初衷,维持皇帝地位才是他的目的。然而岳飞却领会不到皇上意图。绍兴九年(1139年),宋金和议,高宗赵构颁下大赦诏书,对文武大臣大加爵赏。可是诏书下了三次,岳飞都拒绝接受开府仪同三司?穴一品官衔?雪的爵赏和三千五百户食邑的封赐。他在辞谢中,痛切地表示反对议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并再次表示收复中原的决心,“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这无异于给宋高宗当头泼了冷水。绍兴十年(1140年),朱仙镇大捷后,岳飞招兵买马,联络河北义军,只想“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无奈之下,赵构先命令东西两线收兵,造成岳家军孤军突出的不利态势后,即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名,连下十二道金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岳飞也只能仰天长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岳飞认为这是权臣用事的结果,孰不知这正是赵构的本意。

岳飞之死,与他的自身精神人格有着直接的关系。岳飞为人行事有许多优点,而这些都是宋高宗不愿武将所具有的,以致招来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