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寒山寺佛学(第五辑)
13332600000080

第80章 学术综述(6)

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很多,大家的角度各异,观点也不一致,但基本的原则与总体性的把握则是相同的,即认为佛教可以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研究范围的大小来看,我们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从整体和宏观角度论述佛教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如戴继诚的《当代佛教与和谐社会的构建》[187]认为,佛教的伦理、经济、环保、慈善等功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积极的资源,而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为佛教的当代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和发展机遇。二是侧重从某个具体的领域说明佛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的意义。如从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净土思想、因果报应思想、自利利他思想、和平观、和谐观、环保观、伦理观、世俗化等方面等加以论述。从研究对象的问题结构来看,学者们的研究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佛教的理论、佛教的实践、佛教的心理、佛教与当代社会诸领域的联结等问题,如李利安的论文《佛教的和谐理念》[188]从佛教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资源的角度展开的,他的另一篇文章《佛教修道体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189]则是从佛教的实践层面论述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他的《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有可为》[190]主要是从佛教与社会诸领域的关系角度展开论述,他的《宗教力量的基本结构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191]则主要是从宗教外在形态诸要素出发论证宗教力量的内外两重结构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6.佛教教育、制度建设在当代的困境和发展

很多学者在对佛教过去发展总结的基础上,对佛教的未来进行展望。有学者指出,当代中国佛教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僧尼素质总体上偏低;教育观念陈旧;办学规模小;缺乏严整的教育计划;高层次师资缺乏;教师待遇低下;毕业生去向无序等。教制建设存在僧众信仰淡化、如何处理戒律的正确性与灵活性等问题[192]。总之,当代佛教面临的诸多问题正是佛教走向未来的基础。

可以预见,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许多新的问题会出现,佛教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会更多,如何应对日新月异的挑战,已成为当代佛教的庄严使命,也将成为当代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之一。

[3]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4]李翊灼:《西藏佛教史》,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

[5]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6]索南才让:《西藏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7]尕藏才旦:《中国藏传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8]罗桑开珠:《略论新时期的藏传佛教及其特点》,《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9]尕藏加:《藏传佛教与青藏高原》,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10]刘勇:《“藏传佛教”概念分析》,《西藏研究》2006年第2期。

[11]朱丽霞:《藏传佛教判教思想之分析比较》,《西藏研究》2005年第1期。

[12]剧宗林:《藏传佛教因明史略》,中华书局,2006年。

[13]平措卓玛:《藏传佛教的传承制度》,《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4]班班多杰:《藏传佛教觉朗派的独特教义“他空见”考》,《哲学研究》2001年第9期。

[15]班班多杰:《藏传佛教与汉地佛教初传时期的再比较》,《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6]班班多杰:《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本土化之历史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17]班班多杰:《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之比较论纲———两地佛教形成宗派后的比较》,《佛学研究》2003年。

[18]崔红芬:《藏传佛教各宗派对西夏的影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9]才吾加甫:《藏传佛教在新疆卫拉特蒙古的传播及发展》,《新疆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20]赵沛曦:《论藏传佛教在云南丽江的传播》,《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1]张世文:《藏传佛教寺院艺术》,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

[22]李翎:《藏传佛教阿弥陀像研究》,《中国藏学》2004年第4期。

[23]李翎:《藏密观音造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24]们发延:《藏传佛教的唐卡艺术》,《中国宗教》2004年第8期。

[25]彭肜:《藏传佛教雕塑艺术及其特征》,《同济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6]谢继胜:《藏传佛教艺术研究的现状与未来》,《东南文化》2002年第4期。

[27]索南才让:《藏传佛教对藏族民间习惯法的影响》,《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8]张荣红:《藏传佛教对藏族首饰表现的影响》,《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5年第3期。

[29]唐吉思:《藏传佛教因果报应说对蒙古族道德观的影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0]周毓华:《试论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1]马文慧:《藏传佛教世俗化倾向刍议》,《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32]王淑婕:《论藏传佛教的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之辨证关系》,《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33]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34]岩香宰:《从赕佛到现代佛教教育的跨越———对云南西双版纳佛教教育的思考》,《中国宗教》2006年第3期。

[35]杨学政:《云南宗教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36]姚珏:《云南上座部佛教五十年》,《佛学研究》2003年。

[37]保明所:《南传上座部佛教对西双版纳傣语的影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8]赵玲:《我国南传上座部佛教伦理的作用与影响》,《法音》2004年第5期。

[39]林欣:《上座部佛教止观禅法》,《法音》2002年第3期。

[40]谭乐山:《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傣族村社经济———对中国西南西双版纳的比较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41]严耀中:《戒律在云南佛教中的实施》,《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42]黄夏年:《鸡足山佛教与浙江佛教》,《浙江学刊》2003年第5期。

[43]黄夏年:《云南大姚妙峰山历史文化研讨会综述》,《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2期。

[44]黄夏年:《“中国宾川鸡足山佛教论坛”综述》,《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2期。

[45]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46]任继愈:《〈中国居士佛教史〉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47]谭伟:《中国居士佛教之历史与未来》,《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48]谭伟:《中国居士佛教略论》,《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5期。

[49]刘成有:《近现代居士佛学研究》,巴蜀书社,2002年。

[50]何宗旺:《居士与中国近代佛教复兴运动》,《长沙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51]王路平:《民国时期贵州居士佛教考述》,《贵阳建筑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52]陈永革:《论晚明居士佛学的思想特质及其效应———兼论晚明“狂禅”现象》,《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4期。

[53]黄海涛:《试论明代地主阶级居士佛学兴盛的原因及其社会流派》,《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54]华方田:《清代佛教的衰落与居士佛教的兴起》,《佛教文化》2004年第4期。

[55]菩提心水:《居士们在想什么?──关于目前佛教信仰情况的调查分析》,《法音》,2000年第10期。

[56]东方乔:《居士佛教与居士词论略》,《文学遗产》2005年第6期。

[57]李尚全:《晚清士大夫佛教述要》,《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58]何绵山:《试论台湾佛教居士团体的勃兴》,《法音》2006年第9期。

[59]华热·才华加:《藏传佛教中的居士群体及其文化特征》,《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60]鲁迅:《鲁迅全集》(第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6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东方出版社,1996年。

[62]顾颉刚:《妙峰山》,上海书店,1996年。

[63]方广錩:《佛教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64]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6页。

[65]雷翔:《“佛教道士”的度职仪式———恩施民间宗教信仰活动调查》,《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66]曹刚华:《〈大藏经〉在两宋民间社会的流传》,《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67]赵行良:《试论佛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68]夏广兴:《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与唐代民俗风情》,《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69]陈开勇:《南朝民歌〈四月歌〉所反映的民俗佛教内容研究》《吉首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70]沈佐民:《九华山佛教地藏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形成和谐社会的互动》《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3期。

[71]徐威:《从北京传统节日和庙会看佛教对民俗文化的影响》《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72]徐威:《佛教节日与老北京民俗》,《中国宗教》2005年第2期。

[73]刘长久:《从观音信仰说起———兼及遂宁市对观音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2期。[74]舒晓炜:《泰国出家、放生的佛教民俗》,《佛教文化》,2003年第4期。

[75]蚁梦:《泰国社会的佛教民俗(上下)》,《佛教文化》2003年第2期。

[76]张锡禄:《佛教对白族民俗的影响》,《中国宗教》2003年第7期。

[77]汤夺先:《裕固族的宗教民俗》,《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78]卢兵:《藏族寺院民俗体育文化初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79]谢重光:《佛教的外衣,道教的内容:福建民俗佛教论略》,《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5期。

[80]谢重光:《客家民俗佛教定光佛信仰研究》,《佛学研究》2000年刊。

[81]刘礼堂:《唐代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民间佛教信仰》,《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82]刘元春:《佛教民间慈善活动的特点与影响———上海“耀华路念佛小组”慈善活动纪实》,《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4期。

[83]林顺道:《浙江温州民间念佛诵经结社集会调查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4期。

[84]李四龙:《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大象出版社,1997年。

[85]何剑平:《从中晚唐的维摩诘经变画看民众的佛教信仰》,《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86]张小讲:《〈法苑珠林〉与佛教的民间化———简论两晋南北朝佛教的发展》,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