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三明地名纵横
13329500000041

第41章 部分城市街巷地名(2)

解放路原名东门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纪念解放时解放军从此路入城,改名解放路。解放路为两段路面,从青印桥南到福星塔全长1045.70米,路面宽12.45米;从福星塔到尤溪大桥,全长957.40米,路面宽14米。该路建成时是沙石路面,1977年改为柏油路面。沿路有农业银行、城东大楼、货车队、企业局、“三八二”仓库、东门粮库、尤溪县供销车队、电力总站、电瓷厂、造纸厂、养路工区等建筑群和20多家小商店及正在兴建的尤溪第二影剧院、县图书馆。1986年后,扩建解放路福星塔至尤溪大桥路段,长957.4米,宽14米,面积13403.6平方米。

建设街原称宣德街,东起青印桥(沈福门),西至西门粮油加工厂(原西津门),长1250米,宽5米,以中心路为界分建设东、西街。该街民国17年(1928)前,路面铺鹅卵石,民国18年改铺条石路面并设人行道。此街在1970年前是城区主街,为商业中心。1982年,县拨款修建下水道的同时将此街改铺成混凝土路面。1985年,沿街有公私商店120多家和1个小商品市场。1986年至2000年,扩建建设街青印桥至粮油加工厂东门路段,长1508米,宽13米,面积19604平方米。

西门路接七五路西端至跃进桥,全长1250米,原是沙石路面的公路,宽9米。1982年,从七五路西端至县加油站段,拓宽到24米,建混凝土路面,两边各有宽5米的人行道。1985年,再把加油站至跃进桥段建成混凝土路面。1986年至2000年,扩建西门路加油站至跃进桥路段,长141.3米,宽9.62米,总面积1359.3平方米。

城西路从三福加油站到团结街道,全长1366.30米,路面宽23米,为高级路面。

环城路从青印桥南端至跃进桥,长3千米,宽12米,柏油路面。原路只从跃进桥至贮木场,长约1千米,是林业简易公路。1978年,延伸到青印桥南端,1979年5月与青印桥同时竣工。1980年以后,沿路相继兴建县木材经销公司、县公交公司、县物资局、县总工会、县外贸局和党校、青少年宫、环卫站、交通监理所等大楼。

环城西路1986~2000年,新建环城西路,从三福加油站至跃进桥路段,长1146米,宽14米,面积为16044平方米。

河滨北路沿河北岸而得名,青印桥北端至李厝巷,1984年沿旧城墙拓建而成,长1050米,南门桥以东宽4米、桥以西宽2米,为混凝土路面。1986年至2000年,新建和扩建河滨北路东段南门市场至青印桥,长545.7米,宽8.81米。

埔东路汽车客运站到大埔山居民区西端,呈曲尺形,长785米、宽5米,是大埔山居民区主要道路,1982年建混凝土路面。沿路公私住宅楼房密布,还有五六家副食品、小百货商店。

水东路从尤溪大桥到家具厂,全长856米,宽7米,为高级路面。

埔头路从尤溪大桥到复烤厂,全长4180米,宽14米,为高级路面。

光林路从三福加油站到安洲岭,全长660米,路面宽5.90米,为高级路面。

第九、沙县

建国路位于沙县邮电局和实验小学的东侧。历史上,这条建国路只是一条约3米宽的小巷,因两旁的民房排列十分整齐,形成笔直的路面,故得名直巷。直巷的北端有一条无名小巷,民国27年(1938)省立医院内迁沙县,在这条无名小巷内开办附属医院,小巷逐渐热闹起来。民国28年,县政府为之取名建国路,“建国”二字,取自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以纪念孙中山先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建国路则改为“前进路”。1980年5月,沙县开始开展地名普查,对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因建国路(前进路)的格局基本未变,仍为宽不到3米的路面,而原来的直巷经多次拓宽,已成为宽约10米的马路,考虑到“建国”二字在这一带已使用多年,地名管理部门遂将“建国路”之名移用于直巷,原来的建国路则改称为建国东巷、建国西巷。1993年,在沙县旧城改造中,建国路又拓宽为一条宽约22米的水泥大道。1994年,进行建国路公铁立交桥路面改造;改造后新建国路长647.8米,宽13米,路面总面积12814平方米,人行道面积2118平方米。

李纲路李纲路是沙县城区临江的一条老街道,原名状元路。宋宣和元年(1119)李纲因上书国事被贬,谪居沙县任筦库监(税务官),居住在兴国寺(沙县第一中学校园东侧),自称其为寓轩。民国25年(1936),为了弘扬李纲的民族气节,县人将今沙县一中北侧的一段沿河路命名为李纲路,1966年改名为反帝路,1981年复称李纲路,1992年,结合旧城区改造建设,将原中山路、李纲路(全长1011米,宽8.2米)拓宽改造成长1070米,路宽13米,路面总面积为14402平方米,人行道面积7656平方米。1993年经县政府通告,将中山路、李纲路、文庙路、城西南路命名为滨河路;中山路、李纲路路名废止。2004年,滨河路又改叫李纲路,并根据位置不同分为李纲东路、李纲中路、李纲西路、城西南路。此处旧有建于明弘治四年(1491)的城墙,这段城墙长达1000多米,从东至西设有文昌门、庙门、延福门(南门)、师古门、小水门,为沙县城区沙溪河码头,1990年沙县旧城改造时拆除。

府南路府南路是沙县城区历史最悠久的主街道之一。宋代沙县县衙以东称义坊,以西称和仁坊,县衙正前方的街道便成为二坊的分界线。据现存最早的《沙县志》载,县衙门口这条街称为中街,又因此街街道笔直,直抵南门外的祥凤桥头,故又称直街,长不过百余米。民国以前,中街正处于县城主要交易场所,即古称的“大市”中心,故又称市心街。民国年间,沙县城区逐渐西移,原来的大市也转移到南门以西,中街成为大市的起点,市心街的名称逐渐被“市头街”所取代。民国25年(1936),国民党沙县政府为沙县街巷命名,市头街因位于县政府之南,故命名为府南路。1966年,府南路改名为反修路,1981年月12月又恢复府南路的名称。

三优街府东路、府西路统称为三优街。1996年3月,三优街改造工程全面展开,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长1024米,宽13米,路面总面积14512平方米,人行道彩色预制砖铺设2626平方米的工程任务。

商业步行街1998年底,开始动迁,拆迁建筑面积6.69万平方米,拆迁户数618户,人口2021人,单位11个。步行街长540米,路宽21米,路面均采用高级板材铺设,沿街建筑具有欧陆风格。街内设有3000平方米街心花园、旅游公厕、两个生态停车场、两个旱地喷泉、背景音乐、夜景灯光、花坛、座椅以及邮政通讯、金融等服务配套设施,融旅游、购物休闲、美食为一体,形成档次较高的,在闽西北具有一流水平的步行商业街。该街建设总投资1.3亿多元,于2001年12月8日建成投入使用。

第十、将乐县

三华路由三华南路、三华北路组成,全长2461米。三华北路清代前分两段,称县前街和桥门街。县前街,街直通县衙而取名。桥门街,街直通三华桥门而取名。1981年两街统称“八一路”,1988年改称“三华北路”。三华南路原为省道下甘线路段,1985年起逐步拓宽改造为县城主街道,1988年命名为“三华南路”。三华路是将乐县和古镛镇的党政机关所在地,为全县商业、贸易、文化中心地段。

建新路全长2971米,由原建新路、西大街组成。原建新路为居民区,有古楼关、文昌阁等古建筑,曾称“古楼关”。1955年拆迁建路,命名为建新路。西大街,在县治之西隅而得名,清代前称西街,解放后改称前进路,也称西门大街,1981年改称西大街。经几次拓宽取直,1985年西大街西头沿伸至县委党校,街东头接建新路。1988年街面再次拓宽,延伸至城关至桃村公路,至此全部建成,命现名。

龟山路因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号龟山)出生于此而得名。从石门岭水泥厂至乐马罐头厂,全长8160米。民国27年(1938)前,该路为县城至万安、光明的人行路段。民国28至29年,龟山桥至石门岭路段拓宽为南平至建宁公路,为省道下甘线路段。1958年龟山桥至乐马罐头厂路段拓宽,改造为将乐至光明简易公路路段。1985至1998年该路逐步拓宽改造,为县城北部主要街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