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三明地名纵横
13329500000029

第29章 乡镇(街道)地名(17)

此地明清时期,设黄潭都;民国23年(1934),改设黄潭联保,属第二区署;民国28年,改制民权乡;民国30年5月,改属第一区署;1950年3月,设黄潭乡,属第四区;1955年10月,属黄潭区;1958年10月,设黄潭大队,属红专公社;次年9月,改名黄潭公社;1984年9月,改制黄潭乡;1995年10月,撤乡设镇,改设为黄潭镇。2011年末,黄潭镇辖黄潭、元埕、祖教、泰村、源俚、洋伯、吴村、上峰、里地、大言、将溪、大坪、谢地、西湖14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294.0平方千米,总人口14986人。

黄潭镇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矿藏有大理石、花岗岩、辉绿岩、钨锡铜铋共生矿、瓷土等。镇内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5万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1万千瓦。全镇有耕地0.14万公顷,林地面积2.52万公顷,其中有林地2.4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9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3.3%,毛竹林2800公顷。

水南镇地处将乐县中部,东、西、北面接古镛镇,南连南口乡,是将乐县城的一部分。镇驻地村因位于县城金溪南岸,故名水南。

此地明清时期,设水南都;民国初年沿清制;民国23年(1934),设水南保,为第一区署驻地,属桃溪联保;民国28年,属古镛镇;1950年,属第一区(城关);1952年,改称水南乡;1958年,改制为水南大队,属红星(城关)公社;1959年12月,国营将乐县水南综合农场成立;1970年11月,与城关公社合并为水南公社;1979年,水南公社撤销,恢复国营水南综合农场建制;1998年1月,水南建镇。2011年末,水南镇辖金华、银华2个社区和乾滩、渡头、溪南、三班、水南、新兴6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31.6平方千米,总人口11957人。

水南镇自然资源丰富,全镇森林覆盖率79.5%,林木蓄积量7.67万立方米。境内主要矿藏资源有煤炭、铁矿和石灰石矿,其中煤和石灰石储量超百万吨,已形成以东南矿业、三农碳酸钙有限公司、农场煤矿为龙头的矿产开发、加工企业。农业以种植蔬菜供应城区“菜篮子”为主。境内人文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生息,现尚存有古遗址5处。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墓位于水南镇乌石山麓,陵园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墓体面积260平方米,199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境内还有四望台、春岩、宝头岩、蛟窟等处景观。

南口乡位于将乐县南部,东临漠源乡、明溪县,南连白莲镇,西接黄潭镇,北抵古镛镇、水南镇。乡政府所在地松岭村距县城12千米。乡驻地因地处县城南部,并界于城关、黄潭、白莲三地的交口处,故名。

此地明清时期,设蛟湖、永康等都;民国23年(1934),改设南口联保,属第二区署;民国28年,设南口镇,仍属第二区署;民国30年,改署第一区署;民国34年,改为南口乡;1950年3月,属第三区;1955年10月,属南口区;1958年10月,设南口大队,属红光公社;1959年9月,南口公社成立;1984年9月,改制为南口乡。2011年末,南口乡辖南口、松岭、温坊、井垅、东坑、蛟湖、南胜、舍坑、小拔、大拔、上仰、里坊、陈厝13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90.5平方千米,总人口14085人。

南口乡境内丘陵起伏,峰峦绵亘,自然资源丰富,矿藏主要有石英石、花岗岩、辉绿岩、高岭土等,其中石英石储量约3000万吨,含硅量达99.8%,矿脉集中,便于开采。舍坑村温泉,水温49℃,泉中心涌水量2.35升/秒,日出水量600~700吨,且富含氡气,对增强心脏机能,改善血压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有特效。南口乡人文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现尚存遗址5处。据清乾隆《将乐县志》记载,金华洞位于永康都(即现南口乡松岭半村),与玉华洞、银华洞并称“三华胜地”。但虽经查找寻觅,至今仍未确定该洞洞址。

光明乡位于将乐县西北部,东临古镛镇,南接黄潭镇,西抵余坊乡,北连万安镇、大源乡。驻地光明村原名上圩,清乾隆三十年(1765)置都于此,命名为光明,寓意“阳光明媚”。

此地明至清代,设光明都;民国23年(1934),设光明联保;民国28年,改为光明乡,属第三区署;民国30年5月,属第二区署;1950年3月,设新民(光明)乡,属第一区;1954年12月,新民乡改称光明乡;1955年,属城关区;1958年10月,设光明大队,属红星(城关)公社;1961年冬,光明公社成立;1984年,改制光明乡。2011年末,光明乡辖光明、永吉、各布、渠许、际下、禊俚、界源、曹地、山头、台上、上地11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73.0平方千米,总人口11201人。

光明乡境内有千米以上高峰7座,其中最高峰宝台山主峰海拔1313米。境内森林覆盖率80.4%,活立木蓄积量121.6万立方米。境内矿藏有大理石、花岗岩、石英石、磁铁矿、铅锌矿等,其中磁铁矿储量达98万吨以上。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东岭头商周遗址1处和杨时五世祖杨子江墓、永吉村古墓群、宝台庵五台山、山门峰等。

万全乡地处将乐县西南部,东临黄潭镇,南连明溪县盖洋镇,西接泰宁县大龙乡,北抵泰宁县开善乡,乡政府所在地离县城59千米。乡驻地万全村地处金溪之滨,历史上曾是著名的码头,泰宁县、明溪县等地生产的大米、红菇、笋干、木材、毛边纸等土特产均从山路汇集于此,再装船运往将乐、洋口、福州等地,商贩往来络绎不绝,经营品种齐全,故名“万全”。

此地明清时设阳源都、竹舟都;民国23年(1934)设万全、竹舟、梁地、梅石坑、阳源等5保,隶属将溪联保;民国28年增设翁厝保,境内6保属民权乡;民国33年5月增设西溪保;1950年3月设万全、阳源乡,属第四区;1951年11月增设梅石、杏溪乡,仍属第四区;1955年10月增设渡华乡,境内5乡属黄潭区;1958年改制设万全、阳源大队,属红专公社;1959年9月增设杏溪大队,境内3个大队隶属黄潭公社;1961年10月设万全公社;1984年9月改制万全乡。2011年末,万全乡辖常安、杏溪、竹舟、良地、万全、阳源、上华、陇源、高坪9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96.3平方千米,总人口7720人。

万全乡人文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生息,现尚存遗址3处。创建于唐武德三年(620)的证觉寺坐落在常口村的太平山麓,又名证果寺,寺形似“观音座莲”,分上、中、下三殿,雕梁画柱、超凡脱谷。据说福州鼓山上的寺庙就是仿照证觉寺建成的,所以民间有“先有将乐证觉寺,后有鼓山涌泉寺”的说法。清代著名理学家梁文故里即为万全乡地。清咸丰七年(1857)五月,太平天国石达开部曾进军万全等村。民国20年至30年(1931~1941),中国工农红军曾解放万全境内大部地区,在万全乡的阳源、上华、高坪、陇源等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大源乡位于将乐县北部,东临安仁乡,南连万安镇和光明乡,西抵余坊乡和泰宁县朱口镇,北接泰宁县、邵武市,乡政府所在地大源乡距县城37千米。因乡驻地大源村内有较大片的平地,且水源充足,故名。

此地明代设上衢都、崇善都;清代至民国初年,沿袭明制;民国23年(1934)改设大源、长甲联保,属县第三区署;民国28年,改为增源乡,仍属县第三区署;民国34年撤销增源乡,大源划属万安乡;1950年,设大源乡,隶属第五区;1955年10月,改称大源区;1957年9月,并入万安区;1958年,大源属红旗公社;1961年10月,设立大源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改制大源乡。2011年末,大源乡辖溪源、肖坊、西田、大源、崇善、将王坑、增源、廖家地、长甲、山坊10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21.4平方千米,总人口11311人。

大源乡有耕地933公顷,其中水田800公顷;林地面积1.0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0.9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82.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8.2%,毛竹林0.16万公顷。境内矿藏主要有硫铁矿、石英石、高岭土、云母、铜矿、铁矿等,其中硫铁矿地质储量36.8万吨,可采量28.6万吨。新石器时代,大源乡境内已有古人类繁衍生息,在西田、大源等村发现有遗址4处。

余坊乡位于将乐县北部,东临光明、大源乡,南连黄潭镇,西、北抵泰宁县,乡政府所在地余坊村距县城55千米。乡驻地余坊村自古以来田土深厚,土壤肥沃,粮食自给有余,故名。

此地明清时期,设隆兴、张源都等;民国初年,沿袭清制;民国18年(1929)朱德总司令曾率领红军在余坊村寺背上召开过会议,并建立乡苏维埃政府;民国23年,设隆兴联保,属第三区署;民国30年5月,改为隆兴乡,属第二区署;1950年,设余坊乡,属第五区;1952年8月,属第六区;1954年12月,属大源区;1957年9月,属万安区;1958年10月,设余坊大队,属红旗(万安)公社;1961年10月,余坊公社成立;1984年9月,改制为余坊乡。2011年末,余坊乡辖余坊、余源、隆兴、瓜溪、朱岒头、洋源、马嘶、周厝、张都9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36.3平方千米,总人口10128人。

余坊乡境内的宝台山、南花山、九峰山、各宝峰海拔均在千米以上。境内矿藏资源有云母、石英石、钾长石、金、铜、铅、锌等,其中钾长石储量8200立方米,可采储量5000立方米。新石器时代,余坊境内已有人类活动,在余坊、隆兴村发现有遗址3处。西汉时期,闽越王曾在百丈山建置台榭。乡内有百丈山、太灵峰、宝台峰、油云岩、石燕洞等处自然景观。

余坊富有光荣革命传统。清顺治五年(1648)四月,隆兴都民江政、江益率义军2000余人攻打将乐县城,遭清兵镇压,江益被杀。民国20年(1931)6月至民国21年,中国工农红军曾解放隆兴、隆集都,成立余坊、马岭区革命委员会,在张都、朱岭头、马嘶、周厝、隆兴余源、瓜溪、余坊等村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等活动。民国22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再次进军余坊,重建苏维埃政权,并成立中共余坊区支部。民国23年2月,朱德曾抵余坊指导革命斗争。

安仁乡位于将乐县东北部,东临顺昌县,西连大源乡,南接万安镇,北抵邵武市,乡政府驻地安仁村距县城42千米。因古时到该地落户者愿望能安居乐业,村庄也较为集中,故取名“安仁中”,后改称“安仁”。

此地明清时期,设安仁上都、安仁中都;民国初年,沿袭清制;民国23年(1934),设安泽联保,属第三区署;民国28年,改制民生乡;1950年,属第五区;1958年10月,设安仁大队,属红旗公社;1961年10月,成立安仁公社;1984年9月,改制安仁乡。2011年末,安仁乡辖伍宿、石富、安仁、福山、洞前、半岭、余坑、泽坊、上际、元洋、蜈蚣鼻11个行政村和岭头林果场,辖区总面积115.8平方千米,总人口12925人。

乡境内属丘陵地带,有千米以上山峰5座,境内主河道安仁溪发源于其中的莲花山,往西南方向流经7个村,至伍宿口汇入安福口溪,沿岸冲击小平原成为乡内主要产粮区。安仁乡矿产丰富,有赤铁矿、石灰石、石英石、钾长石、钠长石、硅灰石、辉绿岩、高岭土等,其中石灰石储量8000万吨。

漠源乡位于将乐县东南部,东临沙县、顺昌县,南接南口乡和明溪县,西抵古镛镇,北邻高唐镇,乡政府所在地漠源村距县城15千米。漠源村名由来,据传明朝隆庆初年,江西省南城县的潘氏迁居此地,取名“潘厝圩”;后因四周山峦重叠,森林茂密,改称“漠林”;清乾隆年间又改称漠源。

此地明清时期设胡管、三溪都;民国23年(1934)设漠源联保,隶属第一区署;民国28年改为民族乡;1950年3月,设漠源乡,隶属第二区;1955年10月改属城关区;1958年,设漠源大队,属红星(城关)公社;1961年10月,成立漠源公社;1984年9月,改制漠源乡。2011年末,漠源乡辖漠源、上洋、伍坊、湖管、张源、坡坑、大坊、圭洋8个行政村和坑口良种场,辖区总面积126.9平方千米,总人口7372人。

漠源乡内群山绵亘,峻岭交错,主要山峰有28座,其中位于乡东南方的雪峰山,海拔1299米,为境内最高峰。乡内自然资源丰富,矿藏主要有石灰石、石英石、钾长石、铁、萤石、白云母等,其中石灰石储量8000多万吨。各类矿藏数量多、质量高、易开采,且大都处在未开发或初步开采状态。漠源乡是远近闻名的毛竹之乡,全乡有毛竹4000公顷。2009年,漠源乡漠村溪被列为将乐县城区近7万人口主要饮用水源地,总面积108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