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三明地名纵横
13329500000018

第18章 乡镇(街道)地名(6)

长校镇是清流县的农业大镇,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镇。集镇距清流县城46千米,距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连城冠豸山32千米,省道建文线贯穿全境,交通便利,商业繁荣,是三明市与龙岩市结合部的重要边贸古镇。境内山清水碧,景色宜人,有始建于唐代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瑀公庙和拥有闽西北最大的寺庙群并被列入客家旅游专线景点的佛教旅游圣地——灵台山风景区。2006年开始,投资兴建的灵台山客家文化城全部建成后,成为集宗教朝圣、祭祀庆典、文博展览、民俗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客家圣地。长校镇地方特色民间艺术“十番锣鼓”被列入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校镇也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嵩溪镇地处清流县东北部,东邻林畲乡,南连嵩口镇,西接龙津镇,北与宁化县泉上镇接壤。镇政府驻地距清流县城区16.2千米,因四周高山环绕,连绵起伏,有一条溪流贯穿镇区中部,因此得名嵩溪,嵩即高山之意。

此地宋属折桂乡永得团,明成化年间为永得乡,清道光年间属永得里,民国属永得乡,1932年7月间设立嵩溪区苏维埃政府,1951年为第二区所在地,1958年改为嵩溪公社,1984年改称嵩溪乡,1990年10月改设为嵩溪镇。2011年末,嵩溪镇辖新街1个社区和嵩溪(畬族村)、农科、时州、黄沙口、塘背、元山、青山、青溪、阳坊、余坊、伍家坊、罗陂岗12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87平方千米,总人口1.71万人。

嵩溪镇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高地村所产的大米,米质细腻清香,历史上曾被作为本省的贡米。主要土特产品有纸、笋干、香菇、红菇等,尤以豆腐皮为最。嵩溪素有“豆腐皮之乡”的美称。嵩溪豆腐皮年产超过3000吨,2006年12月获第二届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金奖,2009年5月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世界最大的斑岩型钨矿行洛坑钨矿部分矿区及北坑钨矿在嵩溪境内。旅游资源有被誉为“福建小武夷”的北斗山风景区、唐代黄连镇将巫罗俊及巫氏墓群、壁立千仞的七峰岩、宋末杨淑妃住宿过的村庄国母洋等。

灵地镇地处清流县南部,东接赖坊乡,南连李家乡,西临长校镇,北邻田源乡,镇政府驻地距清流县城35千米。据说早年此地住有林、黄两姓,林姓住东,黄姓住西,有“东山不穷,西山不富”之说。后来林姓逐渐没落,只有黄姓繁衍,故把林姓原居地“林地”改为“灵地”,含“人杰地灵”之意。

此地宋属折桂乡北团里;明清时属北团里;民国34年(1945)属群英乡青华保;1950年2月称灵地乡,为第四区所地,所辖范围包括现灵地镇、李家、邓家乡和连城县塘前乡;1958年10月改灵地公社;1984年又改称灵地乡;1992年10月,撤乡建镇,称灵地镇;2007年12月,邓家乡撤销,并入灵地镇。2011年末,灵地镇辖瑞云1个社区和灵地、灵和、青甲、步云、姚坊、大坪、杨源、邓家、田中、马寨、吉龙、尤坊甲、坑甲、古洋14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31平方千米,总人口12674人。

灵地镇是清流县的粮食和烤烟主产区,粮食作物以水稻和红心地瓜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烟草、朝天椒、莴苣、蜜雪梨、枇杷、茶叶等,土特产有红菇、笋干及姚坊红河芋等。矿藏主要为硅石、红柱石、高岭土矿。灵地镇位于清流县南部,素有“清流县南大门”之称,是清流县南面乡镇的中心,也是清流县的商贸重镇,水利丰富,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目前镇内仍有保存较完善的清代古民居、灵地老土楼、天星池、寨上庵等。

邓家乡位于县境南部,东邻赖坊乡,西接长校镇,南界灵地镇,北连田源乡,下辖7个行政村。唐朝时有位姓邓名叫千九龙公的来此地落户建村,取名邓家村。宋属折桂乡北团里,明清时属北团里;民国34年(1945)属群英乡邓家保,1950年2月称邓家乡,1958年称红旗人民公社,1959年属灵地公社邓家管理区,1961年称邓家公社,1984年称邓家乡。2007年,邓家乡撤销,并入灵地镇。

林畲乡地处清流县境东北部,素有清流“北大门”之称,东连明溪县雪峰镇,西接嵩溪镇,南邻温郊乡,北靠明溪盖洋镇。宋朝时,这里森林茂密,有郑、邱两姓在此伐木造田,以“林”字代表树林,“畲”字寓“我”辛勤造田之意,故名林畲。

此地宋属折桂乡永得团;明洪武年间属永得乡;清道光年间属永得里;民国34年(1945)属永得乡;1950年称林畲乡;1958年称东升公社;1959年撤销公社建制,属嵩溪公社林畲管理区;1961年改称林畲公社;1984年称林畲乡。2011年末,林畲乡辖林畲、曾坊、孙坊、向阳、舒曹、石下、石忠、岭官8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14平方千米,总人口7269人。

林畲乡是典型的农业乡镇,因境内以丘陵小山坡为多,并且山间盆地、山地气候差别显著,适宜经济作物种植,特色农业的发展比较突出,其中尤以茶叶、淮山等特色产业种植历史为悠久。全乡淮山种植面积约135公顷左右,号称“淮山之乡”。红色旅游资源丰富。1930年1月,毛泽东率领红四方面军途经林畲时,在林畲乡塘堀驻扎,写下了《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的著名篇章,并留下了毛泽东旧居、红军井、红军医院、红军烈士墓等历史文化古迹。

沙芜乡位于清流县境东部,东邻永安市安砂镇,西接田源乡,南靠赖坊乡,北界嵩口镇和余朋乡。据说约1000多年前,有七八户广东、江西籍的人搬迁来沙芜居住,由于语言不通,与邻村铁石人为争水源而相处不和,后来铁石人把原有一条小溪上游堵塞,造成下游沙滩浅露,田地荒芜,故名叫沙芜。又因沙芜村傍有一块面积约半公顷的田地,状如池塘,故又名沙芜塘。

此地宋属折桂乡梦溪团;明清均属梦溪里;民国34年(1945)称梦溪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活动过;1950年为第三区所在地;1958年称跃进人民公社;1959年改称沙芜公社,管辖范围包括现沙芜、赖坊、余朋乡和永安市罗坊乡;1962年清流、宁化分县后,赖坊、余朋划出,单独成立公社;1973年兴建安砂水库,沙芜塘被淹没,公社驻地迁往门珠甲;1984年仍称沙芜乡。2011年末,沙芜乡辖白塔、上坪、铁石、新矶、洞口5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29平方千米,总人口4505人。

沙芜乡境内有省级风景名胜九龙湖——九龙洞群景区,是福建省内唯一的喀斯拉地貌与浩瀚湖水交相辉映的风景名胜区,以溶洞群瀑布、峡谷、岛屿与原始森林为特色,景区规划总面积为75平方千米,水域面积33平方千米。1988年至1989年,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考古学家在九龙洞群中的狐狸洞挖掘了一系列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化石,把福建的人类活动历史向前推进了一万多年,经中国科学院认定:九龙洞群为“古人类活动遗址”。这里的古人类化石,与台湾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左镇人”同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是自古闽台同根同祖的实证。

田源乡地处清流县中部,东与沙芜乡接壤,南与赖坊乡、灵地镇相连,西南与长校镇相临,西北与宁化县安乐乡交界,北与龙津镇、嵩口镇毗邻,因村庄方圆,田多水源丰富而得名。

此地宋属折桂乡仓盈团,明洪武间属仓盈乡,清道光年间属仓盈里,民国34年(1945)属复兴乡田源保,1950年2月设田口乡,1958年改胜利公社,1959年归属嵩口公社,1961年属田口公社。1976年因建安砂水库,公社驻地由田口迁移田源。1981年10月,田口公社改名为田源公社;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改称田源乡。2011年末,田源乡辖田源、田口、廖武、新村4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14平方千米,总人口6737人。

田源乡物产丰富,是产煤大乡,境内已探明煤矿资源储量1179万吨,可采储量638万吨。同时该乡也是中国罗汉松之乡、福建省花木之乡、肉牛肉羊养殖示范乡。全乡种植罗汉松、桂花、竹柏、红枫、富贵仔、野鸭椿、红叶石楠等20多种名贵绿化苗木和杉、松、竹、油茶、果树等经济林种。

田源至今尚存古代为避战乱而建在山顶上,用石块垒筑的防御工事金顶寨和庵子寨两处古建筑,颇有历史价值,还有始建于明代的新山寺(原名谢塘庵)和始建于清代的东山庵、东林寺(原名普济寺)等。此外,田源乡还有田口土堡、九龙尊王与九龙庙等多处名胜古迹。

赖坊乡地处清流县境东南部,东邻永安市罗坊乡,南与李家乡毗邻,西接灵地镇,北与沙芜乡接壤。宋朝末年永安县安砂赖氏迁来建居此地,取名为“赖坊”村。

此地宋属折桂乡罗村团;明清时属罗村里;民国34年(1945)属村里乡大同保;1950年2月称赖坊乡;1959年改称大丰山公社,同年归属沙芜公社赖坊管理区;1961年称赖坊公社;1984年称赖坊乡。2011年末,赖坊乡辖官坊、寨下、陈家、赖安、赖武、南山、东山、姚家8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15平方千米,总人口9689人。

赖坊乡是清流县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产区,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花生、龙井茶、西瓜、席草等。地下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石灰石、石英砂、煤和多种金属铅、锌、锡、铁、锰等,极具开发价值。已有三明市万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清流县鹏程电光源有限公司、清流县胜辉达服饰制造有限公司、清流县益晟农林有限公司、清流县清云铝业有限公司、旺源矿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落户于赖坊。

赖坊乡环境优美,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物独具特色。乡内现存街巷、建筑等大多为明清时期建造,古建筑100余座、街巷里弄基本保持原状。所有民居以祠堂为中心,环列而建,排列有序。祖庙、学宫、庙宇、商店、桥梁、码头以及类如交通、防卫等社会公共设施一应俱全。置身其中,恍若时光倒流,堪称闽西客家民系明清村落建筑的活化石。2007年12月,赖坊乡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乡。2008年11月24日,赖坊乡赖坊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称号。省级森林公园——大丰山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赖坊南山马氏宗祠也在赖坊乡境内。

李家乡位于清流县境最南端,北靠灵地镇,东、南、西面与龙岩连城县接壤。此地以驻地李村得名,李村原名李家村,村民主要姓氏为李姓。

此地宋属龙山乡归仁里;明清时属北团里;民国34年(1945)属仁里乡李村保;解放前夕地属营里乡;解放后属第四区管辖;1958年建社时为吴家公社;1959年清流、宁化并县时属灵地公社管辖,设古坑管理区;1961年清流、宁化分县时单独成立公社,因公社驻地在古坑,故名古坑公社;1970年将公社驻地迁往李家村,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取名李家公社;1984年称李家乡。2011年末,李家乡辖李村、鲜水、河背、罗坑、古坑、长灌、吴家、早禾排8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75.1平方千米,总人口1.06万人。

李家乡为盆地地形,海拔在300至400米之间,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被誉为清流县的“内陆小平原”,非常适宜水果、蔬菜、茶叶等作物的种植和发展特色养殖。李家乡是传统农业大乡,主要发展种养业,农业主导产业有水稻、烤烟、红心地瓜、蜜雪梨、苗木花卉等。境内的李家草场曾被誉为“南方最大的天然天山草场”。境内还有全国罕见、省内仅有的冷泉资源——鲜水冷泉,有天然泉眼7处,水质清澈,常年水温保持在18~22℃,日出水量达3万多吨,属纯碳酸泉,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矿元素和微量元素,有天然的疗养功能,是福建省“十一五”旅游十大重点建设项目清流乡村旅游生态观光示范园的组成部分。

温郊乡位于清流县境东北部,东邻明溪县胡坊镇,西接嵩溪镇,南界余朋乡,北连林畲乡。此地地名是取当地温家山、黄郊两个自然村的村名各一字合并而成。

此地宋属折桂乡梦溪团;明洪武年间、清代均属梦溪里;民国34年(1945)属永得乡温地保;1950年称温郊村,后改温郊乡;1958年属五星人民公社;1959年归属嵩溪公社,为温郊管理区;1961年称温郊公社;1984年改称温郊乡。2011年末,温郊乡辖桐坑、温家山、小池、梧地4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46平方千米,总人口429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