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三明地名纵横
13329500000011

第11章 市县(市区)地名(9)

泰宁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地处北纬26°33′~27°08′,东经116°53′~117°24′,东连将乐县,西接建宁县和江西黎川县,南邻明溪县,北靠邵武市。境内四周为大山所盘绕,形成溪谷盆地,地势总特征为四周高,中部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中山地貌,由11座千米山峰组成,最高为峨嵋峰,海拔1714米;西南部由14座千米山峰组成。全县居住海拔最高点为大龙乡东坑村理坑自然村,海拔约1000米;最低处为开善乡池潭村良浅自然村,海拔180米。泰宁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30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为1775毫米,一年中3至6月为雨季,5、6两个月降雨强度大,雨量集中,平均相对湿度为84%,平均日照时数为1738.7小时,多年平均降雪4.3天,属福建省丰水湿润区。

泰宁物产丰饶,农业、林业、水域、电力、矿产等资源蕴藏丰富。全县拥有耕地1.12万公顷,主要种植栽培水稻、烟叶、食用菌等,是福建省优质烟区之一。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种子工程建设示范县等称号。全县林地面积12.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1.1%,活立木总蓄积量671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杉、松、竹、樟、楠等,是全国山区综合开发县、南方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县、福建省林业生产重点县之一;拥有可供养殖面积0.3万公顷,是福建省重点淡水鱼生产基地县;水力资源蕴藏17.5万千瓦,是全国第二批农村初级电气化县;矿产资源发现28种,其中金属矿8种、非金属矿20种,主要探明黄金矿区分布面积42平方千米。

泰宁县历史悠久,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北宋时期更是科甲连第、人文鼎盛,创造了“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科举盛况,历史上共出过2位状元(北宋状元叶祖洽、南宋状元邹应龙)、54名进士、101位举人,历史名人朱熹、李纲、杨时也都曾在此读书讲学、著述立说。

泰宁丹山碧水,风景秀丽,旅游是泰宁的支柱产业。中国丹霞.泰宁世界自然遗产地总面积234.88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110.87平方千米,拥有最完好的古夷平面、最密集的网状谷地、最发育的崖壁洞穴、最宏大的水上丹霞,在中国丹霞系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地处福建省西北部,总面积492.5平方千米,其中丹霞地貌面积252平方千米,由石网、大金湖、八仙崖、金铙山4个园区和泰宁古城游览区组成,是一个以青年期丹霞地貌为主体,兼有花岗岩、火山岩、构造地质地貌等多种地质遗迹,自然生态良好,人文景观丰富的综合性地质公园,2011年8月荣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泰宁金湖景区面积136平方千米,有72峰、36岩、18洞、5泉、2瀑等200余处景观,丹山碧水,斐绿叠丹,倒影生辉,气势恢弘,1994年1月升格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1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泰宁尚书第建筑群由尚书第、世德堂和李氏宗祠组成,总面积达12000平方米。该建筑群中含有古代官居、民宅、祠堂、客厅、辅房、大庭院等多种功能建筑,保持了明、清以及民国至今的不同时期的建筑,浓缩了古代建筑的生活场景,而且建筑艺术精湛,是江南最典型、最完整的古代民居精品建筑群落之一,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宁梅林戏,以独特的艺术风格、浓厚的乡土韵味,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原始粗犷的傩舞、情趣盎然的桥灯、庙会等民俗风情多姿多彩。泰宁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现保存着红军街、东方军司令部、红军医院等众多革命遗迹。

诏改泰宁县记

(宋)叶祖洽

泰宁当五代隶南唐,处深山穷谷之间,有山林鱼稻之乐,人自足用,无所外求,故独处一方,若隐居者。当天下并争于干戈,无所与也。其民即安闲,则力本自赡。及天下定于一,户口日益富饶,至今为闽大邑,民户三万,所出赋万缗。

邵武四县,唯泰宁为最僻,不与四方之商贾交,故习俗淳厚。山川之气,特为奇秀。故为士者质美而明。方国初时,海内得离战争之苦,俗尚淳朴,虽有美质,无以发明。太平既久,朝廷尚文,以诗书礼乐润饰治具,天下之士皆染濯淬砺,以文章自奋,若草虫鸣而阜螽跃,神龙兴而庆云翔。跨河南北,薄岱东西,水经江、淮,陆穷闽、蜀,家家自以为屈、宋,人人自以为邹、枚,身起笔墨,致位卿相者,时时有之。泰宁以远方僻邑,与之并驱于英俊之域,相与前后。曾不少屈,一何壮也!彼其地特中都,文物至盛,熏于耳目而得于心,其多文士,不足怪也。以僻邑而与之争雄,苟非质美而特立,能若是乎?今其县比屋连墙,弦诵之声相闻,有不谈诗书者,舆台笑之,况其父兄乎?故以名荐天子而爵列王廷者,相继不绝,可谓盛矣。而其县尚仍五代之余名,曰“归化”,诚有负于兹土。

元丰八年,予适在职方,掌天下图籍,惜其名之不正。会朝廷遣右司郎中张汝贤使闽中,因以之告,张君上其事,朝廷易其名曰“泰宁”。泰宁者,阙里之府号也。泰之为言,贤者以类进,而志通乎上之时也;夫然后宁,岂朝廷善其有特立之意,遂赐嘉名以宠奖乎?邑之士子亦宜勉之,思所以称朝廷命名之意也。

绍圣三年六月一日,朝请郎试中书舍人骑都尉赐紫金鱼袋叶祖洽记。

第十三、建宁县

三国时期,建宁境域与泰宁境域同为绥安县隶建安郡。东晋义熙元年(405),绥安县改为绥城县;县治就在今建宁城南1.5千米的高沙洲。

唐“乾元二年(759)宁海军使董蚧奏置黄连镇”(《太平寰宇记》)。据《方舆纪要》:“乾符二年(875)分故绥城地为归化、黄连二镇,而以旧治为黄连镇。”

唐乾符五年(878),黄连镇升为义宁军治。据《舆地纪胜》载:“镇将兵御黄巢有功,土人陈岩为福建观察使,表为义宁军治。”陈岩(848~891),字梦臣,大中二年(848)出生在黄连镇。其先祖是在西晋永嘉年间(307~313)为避永嘉之难迁居福建绥城(今建宁县)的。乾符五年(878),黄巢起义军南下,从浙江江山仙霞岭开辟仙霞古道,攻入福建。朝廷急忙通令全国乡村“置弓刀鼓板”,以阻挡起义军入境。于是,陈岩在黄连镇聚集起一支数千人的队伍,号称“九龙军”,抵御黄巢起义军,镇守黄连镇。黄巢起义军为了能迅速攻占福州,绕过九龙军的阻挠,直接挥师南下。因此,福建各地方武装都被黄巢起义军消灭,唯独地处偏僻的黄连镇九龙军侥幸逃过被起义军歼灭的命运。唐王朝认为陈岩守土有功,便在黄连镇设置义宁军,任命陈岩为镇将,置鼓角、赐牌印,治永安(即今建宁里心镇)。不久,废义宁军,改为永宁镇。

南唐保大四年(946),李璟率兵破建州后,改永宁镇为永安镇,次年又改为永安场。中兴元年(958),升永安场为建宁县(县治设于今建宁濉溪镇),隶属建州。“建宁”之名即取“建州”和“义宁军”中各一字合并而成,并有“建州安定宁和”的含意。因濉溪环绕旧县城,故又称濉城。濉溪原名绥溪,由绥安县名的“绥”而来,以谐音转为濉溪。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建州郡的邵武县升为邵武军,辖邵武、光泽、归化、建宁四县;建宁改隶邵武军。

元、明、清,建宁县皆隶属邵武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