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性论
13329100000025

第25章 机体需要是人的主宰(1)

人的内在必有动力,这个动力不可能是思想、美德等主观的、可偷懒的东西,而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不容偷懒的、强大的、自然的力量。

所谓人的主宰,就是决定人的一切感受、欲望、动机、行为、意志以致存亡的力量。人生理上有眼睛、耳朵、鼻子、手、脚、思维机制、需要机制等生理的东西,头脑里有思想、意志、理想、道德等理性的东西,谁是人的主宰呢?

几千年间,“理性是人的主宰”的观点长期统治人们的思想。19世纪弗洛伊德高举非理性主义大旗,他宣称,人(意志)主宰不了自己,“人体内有一种人不能自主的强大的非理性力量”,而这种非理性的力量是“动物本源”的“本能”。弗洛伊德是第一个系统研究人内在力量的思想家,他在医疗实践中揭示,本能“对我们的生活起决定性的作用”。(详见本书第7章)1976年,英国科学家道金斯出版了《自私的基因》一书。他认为,生物个体和群体是基因的临时载体。“所有生命的繁衍、演化都是基因为求自身的生存和繁衍而发生的结果,更严酷地说,我们只不过是机器人的化身,是基因在主宰着我们这部机器。”道金斯的观点是弗洛伊德“非理性是人的主宰”的继续。

尽管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到费尔巴哈、达尔文、弗洛伊德等一大批思想家都证明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来源于动物、人的自然欲望是人的主宰,然而由于几千年人类对自身“尊严”的维护和诅咒人欲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又因为从新思想的提出到被广泛地认可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以致至今非理性主义的旗帜并没有高高飘扬,理性主宰的观点仍居统治地位。比如,中国《现代汉语词典》中还赫然写着:“思想是人们行动的主宰”。

弗洛伊德把“本能”、道金斯把“基因”作为人内在决定的东西是十分可贵的,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但是,把“本能”和“基因”作为最终的决定的东西还不准确。比如,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本能,好像不是本身固有的,而多是被道德“压制”和被“主动遗忘”而形成的。“基因”不是生理机制,对人的行为没有决定作用。我的研究证明,人体内不能自主的非理性力量既不是“本能”,也不是“基因”,而是人机体上与生俱来的需要。

一、快乐、痛苦的感觉是人内在的直接动力

人内在必有动力。这如同汽车必有发动机、钟表必有发条或电池一样,一个自行运动物体的内部必有动力。前面说过,一切植物和动物都有生存能力。不同的是,植物植根于大地,靠自己的根、茎、叶直接从自然界(土壤、雨水、空气、阳光等)中获得个体生存所需的物质,靠种子和花粉等性状来实现物种的繁衍。动物是活动的,它维持生存和繁衍所需的东西要靠自己的行动去寻觅,而要行动就要有动力。如果人的内在没有动力,有机体将不能执行任何活动,他们“将静卧不动,活像一只除去了发条的钟表或熄了火的蒸汽机”。

动物(包括人类)有头角、利爪、飞翔、毒液、胎生、双手、直立行走、感觉、眼睛、思维等本领。可有了这些本领就能维持个体生存和物种繁衍吗?远远不能,这里没有驱动行为的动力,而没有动力就不会有任何觅食和择偶的行动,没有行动就得死亡。进化论告诉我们,自然界既然造就了某一动物,就必然会给这一动物造就驱动行为的动力。

动物个体的机体上有两种能力,一是工具性的能力,另一个是动力性的能力。头角、胎生、思维是工具性即手段性的生存能力,而不是动力性的生存能力。工具是受动力支配的,没有动力的驱使,武器或工具就不会有任何的动作。所以,动物行动的关键是靠内在动力的驱使。

研究人,关键是要研究什么?关键在于弄清人内在有没有动力,什么是动力,如同一部机器,关键在于把握这部机器的发动机。

那么,人内在的动力是什么呢?

应该看到,这个动力不可能是思想、美德等主观的、可偷懒的东西,而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不容偷懒的、强大的、自然的力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迫使个体主动地、自觉地维持自己的生存、物种繁衍和群体的稳定。这是自然界这个设计者造就万物的原理,是生物进化的原理。

[人性百题]

人的机体上为什么会有快乐、痛苦的感觉?

什么才是驱使动物不得不行动的动力呢?这只能是那些具有肉体感受性的东西。我们看到,这些东西就是快乐的感觉和痛苦的感觉。快乐的感觉,在生理上主要反应为:吃香甜的食物和吃山珍海味的快感;满足性欲的快感;疼痛解除过程中产生的舒服感,如饿时吃饭、渴时喝水、劳累时休息、受冻时走进暖室的感觉。痛苦的感觉在生理上反应为疼痛感,它具体的表现为:饥饿、口渴、生病、被打、被戳、被咬、被烫、被烧、被拧、被砍、女人生孩子等直截了当的痛;痒、晕、麻、遇冷、遇热、腹胀、腰酸、劳累等不适或难受方面的痛。显然,人的快乐和疼痛的感觉是自然界作为动力植入人体的。

相信,在动物界,快乐的感觉和疼痛的感觉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起初动物保护自己的反应可能就是一般的神经反应,这种反应太简单,随着神经系统的进化,特别是大脑的出现,就有了作为动力的快乐感和疼痛感。

快乐、疼痛的感觉是动物个体维护自我生存和物种繁衍的决定动力。吃香甜食物的快感驱使动物个体更加卖力地去觅食;性快感的作用在于诱使动物更多地交配。植物的繁殖靠种子在极其广漠的土地和水域中孕育,而哺乳动物的精子只有极小的去处。这就需要动物个体主动择偶,积极交媾。于是,自然界就给了动物一种特殊的肉体感受性,即性快感。这种性快感十分强烈,使两性彼此互相吸引、互相追求,经常交配,这样繁衍就有了保障。

人最经常的体验是疼痛感,这种感觉十分强烈。人一日三餐,一顿不吃心发慌,一日不吃饿断肠。人无法忍受饥饿的痛苦,在食物非常缺乏的情况下,这种痛苦会驱使你哪怕是吃糠咽菜或不顾脸面地乞讨也要填饱肚子。渴,看起来缺的仅仅是水,然而一旦渴起来,你会觉得心里是火烧火燎,嘴里是口干舌苦;有时忍不住竟喝脏水,喝人尿。冷时,浑身打颤,甚至嘴唇发紫;热时,会使你心里发慌,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严重的还会休克;劳累,会使你腰酸腿痛、浑身动弹不得。跌打损伤和疾病时所产生的疼痛感更是异常强烈,难以忍受。有人大喊大叫,就地打滚,痛哭流涕;有人蜷缩一团,咬破嘴唇;有人难忍剧烈的疼痛而自杀。人们形容有些疼痛如“撕心裂肺”,这是毫不夸张的。有位大男人,腰间盘突出手术,刀口近30厘米,缝了38针。麻药作用过后,疼痛像魔鬼一样地折磨他整整一夜。第二天他深有感触地说:“这一夜简单不是人过的日子。”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肉体的疼痛是压倒一切的。人自杀,可以选择枪杀、上吊、投河、割腕、吃安眠药、煤气中毒等不很痛苦,或自己无法控制后果的结束生命的方式,决不会选择直接忍受巨大痛苦用刀慢慢把自己杀死的方式。疼痛是不可逾越的。

有一位花季少女,小时候左手落下残疾,为了漂亮,她决心手术。可手术后,在连续几天几夜钻心疼痛的煎熬下,她一次次对妈妈说:“早知这样疼痛,我绝不来受这个罪。”与钻心的疼痛相比,漂亮又算什么呢?再说,手上戳根刺,眼里飞进一粒灰尘,也疼痛难忍。俗话说:“十指连心”,“人皮掺不得假”,这是人实际感受的总结。正因为人的疼痛如此强烈难忍,病人手术时才要打麻醉药,癌症晚期病人才要打吗啡;才有人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要求“安乐死”,或直接选择自杀;同样,正因为如此,人世间才有炮烙、鞭打、钉竹签、下油锅、老虎凳等酷刑,以摧残人的意志、使人屈服。

疼痛感的动力作用还在于它的广泛性和敏感性。疼痛感可以发生在身体任何一个地方,而且特别敏感,稍有伤害就会疼痛。这样,人会经常感到不适或疼痛,不是这儿疼就是那儿痛。

肉体快感中的性快感是最强烈的。正因为如此,几千年来,通奸、包二奶、娼妓、强奸才屡禁不止。封建社会,通奸要被沉塘;现代,通奸受处罚,嫖娼、重婚、强奸要吃官司,然而总有人耐不住诱惑而铤而走险。

可见,快乐和痛苦感觉的动力作用是何等的强大。英国思想家边沁说得好:“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至上的主人——‘苦’与‘乐’——的统治之下。只有它们两个才能指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决定我们将要怎样。”“举凡我们之所为、所言和所思,都受它们的支配:凡我们所有的一切设法摆脱它们统治的努力,都足以证明和证实它们的权威之存在而已。一个人在口头上尽可以自命弃绝它们的统治,但事实上他却始终屈从于它。”

确实,人之所以有维护个体生存和物种繁衍的种种行动,正是这种感觉的驱使。没有这种感觉,即使几天没有进食或身体受到伤害,也不会有维持自身生存的任何行动。2000年,《新民晚报》报道,沈阳市有位14岁的女孩,患有天生没有痛感的毛病。有一次,她的手碰到炉子,手上起了泡子,可她没有当回事,还在玩。还有一次,水杯里的水滴在她手上,烫起了水泡,可她不疼不哭。一年四季她身体经常受到伤害。为此,家人伤透脑筋,求医无门,只得全力保护。可见,这位女孩正因为没有痛觉,也就没有了保护机体的动力和自我保护的行动。痛感是动力,没有痛感就没有动力,就不能自保。

二、机体需要是人内在的根本动力

在什么情况下人才产生快乐或痛苦的感觉呢?是在机体需要得到满足或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满足了就快乐,不满足就痛苦。可见,快乐和痛苦是机体需要满足情况的反映,在快乐、痛苦的背后起决定作用的是机体需要,机体需要是人内在的根本动力。谁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机体需要得到满足时,如吃饱时、享受美味佳肴时、交媾时、劳累得到休息时、冰天雪地走进暖室时就会产生快乐的感觉;当机体的秩序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损害时,如饥饿、口渴、疾病、被打、被戳、被咬、被烫、被烧、被拧、天冷、天热、劳累、皮肉破损、骨折、流血时就会产生疼痛的感觉。

每一个机体需要都有一个生理机制。看来,快乐、痛苦的感觉是需要机制的一部分,或者说,机体上所有的需要机制都与快乐、痛苦的机制相连。快乐、痛苦是机体需要机制中的决定环节,机体需要正是通过快乐、痛苦的感觉起着动力作用的。

人体如同一部机器,机体需要是发动机,是动力源,没有动力整个机器就会瘫痪。机器没有发动机不行,人没有作为动力的机体需要的不停驱使就不会有任何行动,没有行动就不会觅食、繁殖和保护自己。相反,正因为有机体需要的不停驱使,才有觅食、御敌、繁衍等方面的行为,这就是动力的作用。我们看到,自然界把每个人所有的快乐、痛苦都与机体需要拴在一起,把人的一言一行与快乐、痛苦拴在一起,使人的言行不得不听从机体需要的指挥。这样,机体需要就自然地成了决定机体一切活动的指挥者,成了主人。机体需要代表着个体生存、物种繁衍和群体维护的方向,是机体的决定力量。比如,眼睛要了解什么;胃里要不要进食,进多少食;思维要不要思考,思考什么,人要不要行动,行动的目的是什么,都是由机体需要决定的。总之,机体需要是人内在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人时时刻刻都在它控制之下。

下面,让我们首先看一看人的种种生理需要是怎样影响人的生活、健康、生命的。

马斯洛说:毋庸置疑,“生理需要在所有的需要中占绝对优势”。对此,马斯洛作了精彩的分析:“如果说所有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并且机体因此受生理需要的主宰,那么其他需要可能会全然消失,或者退居幕后。”

食物的地位。食物是人生存的基本保证。在感觉上,它表现为食物缺乏会产生饥饿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十分强烈。马斯洛说:“一个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的人,对于食物的需要可能最为强烈。”“这时就可以公正地说,整个有机体的特点就是饥饿,因为意识几乎完全被饥饿所控制。此时,全部能力都投入到满足饥饿的服务中去。这些能力的状态几乎完全为满足饥饿这一目的所决定。感受器、效应器、智力、记忆、习惯,这一切现在可能仅限于满足饥饿的工作。”“对于一个其饥饿已经达到危险程度的人,除了食物,其他任何兴趣都不存在。他梦里是食物,记忆里是食物,思想活动的中心是食物,他感情的对象是食物。……生活本身的意义就是吃,其他任何东西都是不重要的,自由、爱、公众感情、尊重、哲学,都被当作无用的奢侈品弃之一边,因为它们不能填饱肚子。”

吃饱难。人吃饭,并非一顿吃饱一劳永逸,机体要不断地消耗能量,人要不断地补充能量。根据人的新陈代谢规律,一顿饭消耗的时间是很短的,一般是几个小时。人习惯于一日三餐。一个月有30天或31天,一年有12月,人一般要活七八十年。因此,一个人不得不终生不停地为吃饭而操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