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月20日,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刊登了一个中学生的思想汇报。这位中学生坚信“人是不为自己的”,但看到现实中的人都在为自己,于是她苦闷、彷徨。为此,《文汇报》以“怎样帮助她解除苦闷?”为题组织讨论。许多读者劝她说,你坚信“人是不为自己的”的观点没有错,可你把现实看错了,如今社会上的人都是为公的,为私是个别现象,所以你不应苦闷而应对社会充满信心。
当时,我和这位中学生一样,也狂热地相信:人是不为自己的,为自己是可耻的,人活着就应该为他人生活得更美好。有一天,我突然问自己:是这个中学生坚信的“真理”错了呢,还是她把现实看错了呢?一下子,我开始怀疑我多年坚信不移的“真理”了。
同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围绕潘晓“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的观点开展人生观大讨论。当时的中国人,经历了长期的“人只能为公不能为私”的左的思想教育,十年“文革”更是把这种思想推到了极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人们长期禁锢的思想如同石板下的小草开始复苏,并逐步产生推翻石板的力量。“潘晓讨论”激荡了全国广大青年的心,人们纷纷就人性的自私和利他直抒己见。
我的情感被点燃了。我深知人的问题的极端重要。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在人的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严重的混乱和错误,“人是不为自己的”、“思想决定行为”等观点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由此,我决心寻找人行为背后的动力。那段时间,我很兴奋,尽管我身为军人,但还是悄悄地参加了这场讨论(寄去了文章)。不过,那时的我还说不出多少道理,而只能从哲学上作简单的论证。
我开始大量地读书。当时,由于中国对人的研究的反对和对西方的敌视,这方面的书籍很少,而已有的也基本上是一个调子,因此我把目光投向国外。1981年,我几经周折找到了一本介绍外国管理理论的《行为科学——一个现代科学管理学派》(内部发行)。此书介绍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本主义需要论”。马斯洛认为人有多种基本需要,其中有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我豁然开朗:人的需要就是人行为的动因,研究行为动因应该从研究人的基本需要入手。从此,我开始了人的基本需要的研究。
不久,我先后买到了美国的《心理学纲要》、《现代心理学史》、《近代心理历史导引》,保加利亚的《情爱论》,中国的《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西方伦理思想史》等书籍。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学术原著以及介绍西方学术思想的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图书市场上。这样,在此后二十多年里,我大量地阅读了生物进化论、心理学、生物学、动物学、伦理学等方面的书籍。其中有文艺复兴时的人道主义、爱尔维修的自爱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马斯洛的需要论。
研究人的行为动因无法做科学实验,我只得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及科学理论在客观实际中寻找答案。1980年之前,我曾花近十年的时间,像学古汉语那样学习过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较好的哲学基础。而客观实际和科学理论主要有:大量的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动物学家、医生在实际调查和科学实验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书刊、电视上呈现的生物界有关人类和动物的种种自然资料;本人的欲望、情绪、动机、肉体和心理的感受;他人的肉体和心理的感受方面的实例。我时常从报刊上作些摘抄和剪贴,以不断地收集资料。平日,我经常观看的电视节目是《动物世界》、《动物星球》、《神奇的地球》;订阅的杂志是《自然与人》、《生物学》、《心理学》、《野生动物》。
有了这些客观事实,我便大量地将其引入我的研究。其中,有来自书本的,如生物进化的例证、老鼠压杆、人体的物质构成、情绪引起的种种生理变化、下丘脑的特殊功能、动物的母爱、猴子的好奇心等;有来自报刊或电视的,如黄金比例最美脸、无痛觉女孩、赌瘾之谜、网瘾之谜,一个劳模的七情六欲、激情杀人的生理原因等等;有来自我自己及他人的实例:饥饿的痛苦、自尊心的敏感、爱的如痴如狂、性满足的快感、胜利的喜悦、恐惧时的心惊胆颤、手术后的感叹、癌症患者对死的恐惧和对人生的箴言、母爱的关怀备至、让座、为公、追求真理的秘密等。正是这些事实,使我看清了人类的本来面目和行为的根本原因。
我长期养成了在笔记本上进行研究的习惯,我把它叫做“研究性笔记”。笔记一般是先列出要研究的问题,然而从理论和实际上一步步地论证。想到哪,写到哪,让思想自由发挥。需要什么,或翻书,或查字典。写了一部分,有时进行归纳,有时进行分析比较,否定错的,肯定正确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或许用生物进化论研究人的欲望、情感和行为是个“怪路子”,以至我一直找不到志同道合者商讨。我不得不一个人默默地进行更多的摸索和思考。三十多年里,我写了30多本、200多万字的研究笔记和读书笔记。
1983年下半年,我对人的行为动因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写了一篇题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根源于自身需要》的文章,约5000字。此后,又进行了几次大的修改。先后于1986年写成《人的行为基础初探》一文,1995年写成《行为动因揭秘》(约10000字)。至此,我对人的行为动因有了基本的把握,认定人的基本需要是人机体上存在的需要,人不仅有生理需要而且有情感需要,人的一切行为都根源于自身需要。
1998年,我决心将《行为动因揭秘》扩展为一本书。2000年年初开始动笔,2005年年底成稿。难忘的是,正是2000年我走进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我眼界大开:人身体上的一切都是进化而来的;生存和繁衍是一切生物的基本追求,是我们研究人的问题必须围绕的“轴心”。循着这个思路,我认识到,生物界存在着广泛的变异和激烈的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自然界根据生物的生存能力进行选择,强者生存,弱者灭亡。我惊喜地发现,生物的一切发展进化本质上都是生存能力的发展进化,人机体上的一切性状都因生存而生,都是生存能力,都是有用的。由此,我明白,情感是人类用于生存和繁衍的另一重大生存能力。
每当我闭上眼睛,让思绪走进自然界,就会在万物之中看到生物发展变化的历程和规律,就会看清人类的本来面目。以前,我对人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上。尽管我认定情感需要是天生的需要,但不懂得用自然选择去寻找情感的根源。我在给每一情感需要寻找依据时,总是从人的生活表现、生理反应、条件反射、动物行为比较等方面来证明。比如,1986年,我把“母爱”的原因之一归结为“对自己辛劳的同情和爱护”。1995年,我把母爱、情爱、安全、好胜、自尊作为由生理需要派生的稳定的类似本能的需要。我感到十分欣慰的是,由于认识了生物进化规律,我一下子摆脱了以往就事论事和囿于一孔之见的思维方式,而常常仿佛站在无限的高度俯视整个地球、整个生物界、整个人类发展变化的过程,感觉是那样的清楚和明了。
2009年5月,我将书稿定名为《行为的动因》,在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所研究的问题是一个全新的问题,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入的思考。三年来,我在坚持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对《行为的动因》一书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力求完善,形成了读者所见的这本书。其中主要是突出了“繁殖”地位、“快乐、痛苦感觉”作用、群居对人性的影响和不图回报利他的根源,并明确承认“人性中有利他的一面”。
全书共10章。其主旨是要证明,快乐、痛苦的感觉是人内在的直接动力,机体需要是人的主宰和内在的根本动力,人的一切行为都根源于自身机体的需要。
围绕这一主题,各章的内容和目的是:第一章,介绍中外思想家在人性和行为动因方面的认识,以开阔视野。
第二章,介绍达尔文进化学说,揭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进化的产物,为全书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
第三—五章,从不同方面论述人的机体需要。其中,第三章讨论机体需要的客观性及其一般特征。第四章证明人的情感是作为生存能力进化而来的,情感本质上是机体上存在的情感需要。第五章具体讨论机体需要每一种类的内涵、特点和作用,以更好地把握人性,揭示每一行为的原因。
第六章,讨论机体需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将证明,快乐、痛苦是人内在的直接动力,机体需要是人的主宰和内在的根本动力,情感需要是人内在的两大动力之一;机体需要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因。此章是本书的核心。
第七章,讨论几千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不图回报利他的原因。这里将证明,利他是自然界的意图;情感需要是不图回报利他的根源;在人的本性上,人不仅有自私的一面,而且有利他的一面。
第八章,讨论道德对行为的作用,证明:人们制定道德的本意,不是管行为的根本目的的,而是管行为方式的,且只管一部分行为的方式。
第九章,讨论机体需要与人幸福的关系,证明:机体的需要满足就是幸福,人追求幸福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幸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第十章,讨论人欲的限制和人性的实现。证明: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限制人欲(反人性)是必要的,“合乎人性”不是检验历史和现实的标准;不断地解放人欲,充分地满足机体需要即实现人性是人类奋斗的最终目标。
我的总体思路和观点是,在生物界,生物的生长和进化是围绕物种生存进行的,个体生存和物种繁衍是物种生存的基本保障;人类是群居动物,人类生存还取决于群体的稳定。这些保障只能植根于个体的机体。这样,经过自然选择,人类个体的机体上必然存在着用于自我生存、物种繁衍和维护群体稳定的种种能力。人的情感是作为心理方面的生存能力进化而来的,是生理能力的发展和补充。各种生存能力是以生理机制的形式存在的。在各种机制中,有一种决定性的机制,那就是由快乐、痛苦的感觉作为直接动力的机制,这种机制可称为机体需要。机体需要中不仅有生理需要,而且有情感需要。由于机体需要与快乐、痛苦的感觉紧密相连,机体需要就成了人的主宰,成了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力。在此动力的作用下,人们不得不全力追求机体需要的满足,以获得快乐和解除痛苦,即获得幸福。为满足自身机体的需要,人类不得不组成社会和制定道德规范,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手段。由于一部分机体需要是为个体生存而生,人必然自爱;另一部分机体需要是为人种繁衍和群体生存而生,人性中必有利他的一面。然而,在人性的实现上,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自身的快乐和痛苦这一利己的力量驱动的。
十多年来,我一直用生物进化论研究人的情感、需要和行为,可一直不知我的研究属于什么学科。2010年8月,我购买了美国D·M·巴斯著的《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一书。当年12月的一天,阅读中我被此书的精彩所吸引,我突然明白,我的研究属于进化心理学。随即,我趁兴去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对此书的出版表示肯定和感激。人体上的一切机制都是生物进化的产物,人的种种心理机制的起源和作用只有生物进化论才能解释。进化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是一门革命性的新科学。这门才三十多年的美国新科学,如今来到了中国,是中国心理学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它必将引起一场革命。
2012年6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