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觉悟:济群法师谈人生佛教与智慧人生
13329000000016

第16章 佛教的教育(2)

事实上,我们对家庭、感情、事业的需求也会形成依赖,也会带来同样的问题。这种需求越强烈,越执著,发病几率就越高,病情就越严重。这些需求其实都是我们制造的心灵影像。你觉得这是成就,将此设定为目标,然后不断追逐,乐此不疲。一旦目标破灭,就会茫然失措。就像奋力扑向一堵幻觉中的墙,不料却扑了空,重重摔倒在地。所以说,痛苦的根源不在别处,就在于需求以及对需求的依赖。

今天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代更为丰富。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混乱。这种环境中,很容易滋长各种需求,这使现代人活得很累。你要问哪个人苦不苦,多半不会认为苦。因为大家觉得生活条件不错,不愿承认痛苦。事实上,现代人也没有非常深刻的痛苦。因为物质享乐层出不穷,一种渴求得不到满足时,很快可以找到替代品。所以这种渴求尚未达到一定的量就会被转移,而不是在那里不断累积。但人们也因此制造了更多需求。

过去的人,生活所需不过是吃饱穿暖,而现代人却很难满足于简单的温饱。因为他们已在不知不觉中制造了过多需求,应付这些需求,就足以让人疲于奔命了。这种劳累,甚至已波及孩子。二十年前的孩子,还能有轻松快乐的童年。但在今天,除了日益繁重的学习外,他们还需要用所剩无几的课外时间再去进修英语、绘画、音乐、舞蹈等种种课程。更何况,其中很多人还不是出于兴趣。在这种超负荷劳累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能有健康的身心吗?

4.造业和轮回

现代社会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的心态不健康,普遍活得浮躁而混乱。需求太多,情绪太多,却从未管理。这种状态,就是惑业苦的状态。因为迷惑而产生错误观念,因为错误观念而产生烦恼。这些不良心理的成长过程,就是业的成长过程。

业就是行为,包括思想、语言、身体三种。通常,我们更多是关注表现出来的行为,却忽略了尚未表现的行为。事实上,不论这一行为是否表现出来,都会在内心留下痕迹,形成内在的心理结果,影响未来的生命走向。

在座的每个人都不一样。长得不一样,想法不一样,性格不一样,兴趣爱好也不一样,这些差别是来自生活方式和心灵轨道的积累。这种积累的发展,就会呈现出相应的生命形态。所以,商人有商人的特征,军人有军人的特征,艺术家有艺术家的特征。

佛教所说的六道,也是生命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不同形态。比如饿鬼是代表渴求的心理,这种渴求被无限张扬后,就会呈现出饿鬼的生命状态。阿修罗是代表好斗的心理,这种好斗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呈现出阿修罗的生命形态。动物是代表愚痴的心理,除生存本能以外没有更多思考。如果人生仅仅停留于饮食男女,那和动物是没什么差别的。

所以说,轮回不在别处,正是每种心理发展的不同生命形态。其实轮回不难理解,比如你喜欢做什么,追求什么,几乎每天都会重复。在重复过程中,又使这种喜好得到成长,促使我们再去追求。这种重复就是轮回的显现。从起点到终点,再从终点回到起点,周而复始。

这种追求又包含相应的价值观,觉得我要这样活着才充实,才有意义。那么,我们追求的这些到底有没有价值?是不是值得去做?这就取决于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取决于我们的认知。

三、佛教的教育

1.提高认知能力

佛教之所以重视人的身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人有理性,可以有高尚的人生追求。但对凡夫来说,这种追求往往受到诸多局限,如社会背景的局限、文化习俗的局限、认识能力的局限等。我们通常以为,需要通过对物质的研究来认识世界。其实,这种认识永远是有限的。我们已经可以登月,可以探索火星,但直到今天,人类还走不出太阳系。更何况,还有广袤的银河系,还有无边无际的未知空间。

从某种层面上说,后人很难达到古代圣哲对世界的认识高度。因为他们的认知不是建立于对事相的了解,而是通过冥想来抵达,通过修行所证得。

佛法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取决于自身的认识能力。认识达到什么高度,对世界才能有什么样的视野。从佛教观点来看,心和宇宙是相通的。心的本质,就是宇宙的本质。唯有以无限的心,才能认识无限的宇宙。这不是有限认知所能涵盖的。

佛教教育所做的,就是改善我们的认知能力,进而改善生命品质。凡夫的生命都是以无明迷惑为基础,因此,每个人都是一台不断制造痛苦的机器。虽然我们一直在试图缓解痛苦,但制造痛苦的速度太快了,所以这种缓解永远跟不上制造的速度。

若不改善生命品质,痛苦是没有止境的。当人心出现问题,就会将人性的负面因素充分张扬出来。这不仅会造成个人问题,也会带来社会问题,带来环境问题。这也是今天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的根源所在。最后的结果,就是共同走向毁灭。

但我们也不必气馁。佛法告诉我们,生命虽存在种种缺陷,但同时还有良性潜能,具备解脱烦恼的能力,这正是修行建立的基础。否则,就像蒸沙不能成饭那样,是不可能修出什么结果的。

2.依戒定慧开展教育

佛是觉者之义,代表生命的觉醒。佛教的教育,就是帮助我们认识并启动生命潜藏的觉性力量。所以,真正解决生命问题必须靠我们自己,这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佛菩萨只是起到导师的作用,告诉我们生命是怎么回事,又该怎样改变自己。

佛教中,称佛陀为“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谓本师,就是最根本的老师。佛陀证道后,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机进行开示,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后由弟子结集成文,成为经藏。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真相,不再被妄心所转;一是教授改善生命的方法,即佛教的定慧之道、止观之道。

同时结集的还有戒律,这是佛陀为弟子们制定的行事规则。生命发展是有规律的,当下的心行,就决定了未来的生命形态。但一般人看不到这种因果,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哪些心行会发展出哪些生命形态。使我们知道,希望有什么未来,就应该怎么去做;不希望有什么未来,就不能做些什么。就像保障行人安全的交通规则,戒律也能保障我们安全行进在解脱之路,避免进入生命的不良惯性。所以说,戒律就是心路的交通规则。

戒律中,除个人应该遵循的行为之外,还包括僧众共同生活的准则。僧团是一个法治团体,为保障大众和合共住,需要有团体的管理制度。佛陀入灭时,没有把僧团领导权交给谁,也没有设立教主之类的管理层。他所强调的,是自依止,是法依止。修行首先要靠自己努力,其次还要有方法。这个法,也是佛法僧三宝的核心所在。无论佛陀还是僧众,都是依法修行,依法解脱,依法成就一切功德。

方法从哪里来?是不是有了方法就能使用?未必,所以还需要向导引领。这个向导必须具有解脱经验,否则是无法带着我们走出心灵误区的。所以,佛教特别强调亲近善知识,其作用,就是帮助我们使用这些方法,依此认识并改造生命。

佛陀是因机设教,对上根利智者,可直接启动内在的解脱能力;对根机驽钝者,则是“先说端正法,后说正法要”,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除本师释迦牟尼佛外,历代祖师大德都是我们的教授师。他们本着契理契机的原则,根据某一部分佛典建立宗派。如汉传佛教有禅宗、净土、三论、唯识、华严、天台等八大宗派。在这些修行体系中,既有理论指导,也有修学次第、实践方法和检验标准。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宗派都代表着不同的佛教教育体系。

结语

今天主要从教育的角度,向各位介绍了佛法修行的框架性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佛教是成佛作祖的教育,但同时也是做人的教育,是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因为我们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在家庭、社会中担任各种角色和职业。如果不懂得怎么做人,就不可能给子女和学生全面的教育,不可能成为合格的父母,成为合格的教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道,就是做人之道,是生命提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