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安心:济群法师讲禅修与调心之道
13328800000019

第19章 佛法对心理问题的解决(1)

——讲于第五届海峡两岸心理辅导论坛

我是首次参加心理学界的论坛,本着交流和学习的态度而来。听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发言,深受启迪。我觉得,佛学界和心理学界有共同关心的话题,那就是如何解决心理问题。就这一点来说,佛学和心理学的目标是相通、甚至相同的。

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就目前发展来看,也偏向西方式的治疗方法。而诞生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佛学,历来也被称为心学,是心灵的智慧,也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称为东方心理学。

佛法修行的目的,一是解脱,一是成佛。

所谓解脱,其实并不玄妙,简言之,就是代表着心灵的自由。每个人都有许多烦恼,每解除一种,心灵就能从这种烦恼制造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现在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躁动时代。这种弥漫在城市乃至乡村的躁动气息,正来自我们内在的情绪和烦恼,我称之为“心灵垃圾”。环境需要保护,需要治理,我们的内心同样需要保护和治理,不然就会成为堆积如山的垃圾场。在这样的心灵环境下,怎么可能感知幸福,怎么可能获得宁静?

当所有烦恼被彻底平息,心灵不再有任何躁动、任何不安、任何羁绊,也就是佛法所说的“涅槃”。此时,内心会呈现出无比的寂静,即所谓的“涅槃寂静”。这种寂静,并不是没有声音、万籁俱寂的静,而是来自生命内在的寂静。当心进入这种寂静状态,我们就能毫无阻碍地感知一切,包括许多微细的声音:可以听到眼睛眨动,听到蚂蚁打架。这种内在的寂静,来自对空性的体证,也就是佛法所说的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所以说,解脱和涅槃都是心灵抵达的境界,而非某种生理现象,不是长生不老,不是羽化成仙。所谓成佛,也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不是像考职称、获大奖那样,有职称可考、有奖项可获。因为佛的内涵不是其他,就是生命的彻底觉醒,是慈悲和智慧的圆满成就,同样源于对内心的改造。

佛法认为,凡夫因处在无明状态而无法看清生命真相。我们时时都在关心自己,关心和自己有关的一切,但究竟什么代表着我?什么是世界真相?大多数人信赖自己的感觉,事实上,我们的所知所见只是主观意识的投射,是由意识构造的影像。我们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知道“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为了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如此种种,是人们追问了千百年至今仍为之困扰的问题。

那么,人类是否永远无法透彻世界真相呢?从佛法角度来说,生命虽是迷惑的显现,但本身也蕴含着无限智慧。修行,就是通过闻思修来开发内在潜力。一旦启动这种智慧,就有力量破迷开悟,从无明状态中觉醒。今天很多专家讲到生命品质,事实上,佛法的一切修行,都是为了将生命潜在的高尚品质开发出来,成就佛陀那样的智慧和慈悲。这是佛陀品质的两大特征:无限的智慧,令我们究竟解脱烦恼;无限的慈悲,令我们关爱并帮助一切众生。由此可见,佛法所关注的都是心理问题,是以心灵而非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和改善的对象。

说到佛法,或许有人会对那些深奥的典籍和术语望而却步,对众多的体系和宗派无从抉择。其实,佛法虽有复杂的一面,基本纲领却是简单的,如苦集灭道四谛法门,就是佛陀为众生指出的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简要途径。

解决苦,首先要认识苦。就像病人,只有知道自己患病后,才会想方设法地寻求治疗。佛法修行,也是以认识人生是苦为前提。这种苦,是从本质而非感觉来说。在我们的感觉中,人生似乎有苦有乐,尤其在娱乐业空前发达的今天,随便玩些什么,就能把痛苦暂时抛在一边。但佛陀以智慧观照,发现世间所谓的快乐,无不建立在苦的前提下,从本质来说无非是苦。饥饿难耐是一种痛苦,因为这种苦,吃饭才会成为快乐。走路疲劳是一种痛苦,因为这种苦,休息才会成为快乐。

从佛法角度来看,世间所有快乐都是以某种需求为前提。如果没有需求,同样的事情,未必能带来快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种快乐,是建立在渴望见到对方的前提下。如果是避之唯恐不及不想见的人,见面就成了“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如果没有饥饿感,吃饭会成为快乐吗?即使面对山珍海味,也没有谁能不停地吃下去。如果吃饭具有快乐的本质,那么,无论什么时候吃,也无论吃多少,都应该感到快乐,且应该越吃越快乐才是。事实上,一旦超过身体所需,吃饭立刻由快乐转为痛苦。

所以佛法是从生命内在寻找痛苦之源,也就是集,即苦的成因。找到疾病的源头所在,就能由此考量解决的结果和方案。灭,是疾病治愈后的健康状态。道,则是治疗的方法。从四谛法门可以看到,佛法修行所做的,就是帮助人们从认识苦到止息苦,是从内心而非外在环境来解决人生问题。

那么,佛法又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呢?我想从两方面和大家谈一谈。

一、心是什么

佛法对人生问题的解决,是从心理入手,这就必须了解心的特征。

1.心是多元、复合的作用

佛法认为,心具有多元、复合的作用,是由各种心理因素组成。首先是普通心理,相当于心理学所说的感觉、情绪、注意、表象、意志等。此外,还有善和不善的心理,是和道德、犯罪有关的心理。

佛法中,将不善的心理称为烦恼。烦恼形形色色,最基本的是贪嗔痴,又称三毒,是三种危害心灵健康的毒素。如果平日疏于管理,这些毒素就会在内心自由生长,进而形成不良嗜好。再进一步,就会成为顽固的习气,我称之为“心灵的肿瘤”。而善的心理则是道德建设的基础,包括觉知、慈悲、爱心、善良等。提及道德,人们往往将之作为社会公共秩序的需要,却忽略了它对完善自身的意义。

善的心理,是一种和谐并令自他快乐的心理。当我们升起一念善心时,当我们想要帮助他人时,当下就是调柔而快乐的,形之于外也会给别人带去快乐。反之,那些不善心理则会令自他受到伤害。只要对别人生起嗔心,即使没有诉诸行动,自己也会成为这种仇恨的受害者。一个心怀仇恨的人,会是快乐的吗?所以,善恶不仅指外在行为,根源还在于内心。这种心理产生的当下,又会形成结果。当我们行善或作恶时,善或不善的力量会不断强大,使人格得到提升或随之堕落。

或许有人会觉得,自己也有慈悲和爱心,那还有必要修行吗?须知,我们的慈悲心往往是非常狭隘的。因为它是建立在自我基础上,只能容纳几个人。内心容纳得越少,和世界的对立也就越多。而佛法所提倡的是大慈大悲,是和一切众生融为一体,是以一切众生为帮助对象。这种虚空般包容一切、没有任何对立的慈悲,才是圆满的慈悲。

此外,生命内在的觉知力也很重要。我们每天都在收看世间的各种新闻或事件,却很少反观自己的内心,看看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心灵系统本身具有自我观照的功能,可以进行自我认识、检测和管理。这种觉知力,是人生最为宝贵的财富,开启这一功能,就可以帮助我们止恶行善,培养正面情绪,消除不良情绪。

我们的人格,就是建立在种种心理因素之上。这就需要时常进行审视:它究竟由哪些因素组成?占据主导地位的又是哪些?对那些给自他带来利益的正面心理,应积极发扬;对那些给人生构成伤害的负面情绪,应努力消除。这就是佛法修行所做的。事实上,这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在整个人生旅程中,唯有生命品质的改善,对我们才具有永久的意义。

2.心是无尽生命的积累

佛法认为,生命是无尽的积累。我们所有的言行乃至起心动念,即使已经成为过去,也会在内心留下痕迹,形成相应的心理力量。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功不唐捐”。在客观上,所有事情都会成为过去,甚至被逐渐遗忘,但在内心留下的烙印,在生命品质中形成的记录却不会自动消失,并会积聚为影响未来生命走向的力量。

从小到大,我们的兴趣、能力、习惯就是这样不断养成的。其中有些是先天因素,来自往昔的习气;有些是后天培养,在成长过程中逐渐积累而成。在形成过程中,还会受到不同思想观念、周边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其中,又以观念的影响力为主。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心态,形成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当观念发生错误,就会导致不良心态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人死如灯灭的观念,会导致及时行乐或消极厌世的心态。在这两种极端的心态之下,生活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佛教有个宗派叫唯识宗,将心分为八识,包含意识和潜意识。其中,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是可以感受到的心理活动,属于意识范畴。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则是直接感受不到的心理活动,属于潜意识范畴。

唯识宗将第八阿赖耶识作为生命载体。它就像一个有着无限容量的硬盘,储藏着我们无始以来的生命信息。在生命延续过程中,过去所有的言行及喜怒哀乐,会在内心形成力量,影响现在的生命。而现在所做的一切,又会成为影响未来生命的力量。

第七识的作用,则是因为对第八识的错误认识而产生潜在的自我意识。人们之所以会事事以自我为中心,根源就在于此。第八识虽是生命载体,并非固定不变的灵魂或神我。事实上,它是流动变化的。佛法认为,生命是流动的过程,其变化“刹那生灭,相似相续”。也就是说,它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中,但这种变化是相似的,就像流水,表面看来始终是同一条河,但其中的水却在不分昼夜地流动着、变化着。但第七识出于误解,在不间断的审查思量中,始终执第八识为我,念念不忘,从而形成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四根本烦恼。人们所有的思维活动,都会受到这种自我意识的影响。

很多人都知道,佛教强调因果。但我们所以为的因果,往往局限于现象,局限于具体事件。事实上,意识活动也离不开因果,我称之为“心灵因果”。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这种因果时时都在发生,只是我们未加关注而已。当我们不断重复某种想法时,会使其力量不断增强,久而久之,成为重要的心理因素,进而固定为习惯、性格乃至人格特征。这就是由因感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