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崩溃与重建:佟柔民法思想的形成及演变
13318100000003

第3章 流离与成长

佟柔于1921年6月20日生于辽宁省北镇县一个已经没落的满族正蓝旗官僚家庭。祖父佟喜亭曾任清末陕西长安府知府。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政府被推翻,因对革命想不通,佟喜亭一气之下到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家人千里迢迢赶到五台山,将其劝回,但他不久即病故。佟柔的父亲佟晋恒早年就读于京师大学堂数学系,后因伤残辍学赋闲在家,家务由念过私塾的母亲操持。当佟柔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个往日温柔富贵的家庭已经是“家境日衰,生计艰难”。

所以,从其出身看,佟柔所属的民族与阶层在近代中国处于特殊而又尴尬的位置:一方面是掌权的满清贵族,另一方面由于在近代腐败无能、被动挨打且****暴虐而成为革命的对象。佟柔的祖父一度出家于五台山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从当权的官僚遽然成为一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佛家弟子,革命对其产生的巨大冲击和本人激烈、痛苦的心理挣扎是不难想见的。作为被推翻的阶级,对新的社会革命不解、不满乃至敌视都是正常的反应,但如他这样因不满而索性出家的,实属少之又少。

虽然在政治上已经没落,经济上陷于困顿,但佟柔所出身的家庭在文化上仍属于典型的书香门第。父亲佟晋恒曾经在京师大学堂学习过数学,在20世纪初年,能接受西方现代科学教育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母亲曾经念过私塾,在那个时代,女孩子能上私塾读书的,自然也不是一般的家庭。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再加上还有四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佟柔和妹妹在这个有八个孩子的家庭中肯定更加受到疼爱。幼时的佟柔即由上过私塾的母亲教授诗词歌赋与文化典籍,传统文化的阳光早早就照射着幼小的心灵。

家庭的特殊关爱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深深造就了佟柔孝顺、温和、仁爱的性格。特殊的家庭出身,也使佟柔的血管中流淌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格因子。对父母与家的依恋和敦厚、仁慈的性格,也应该是佟柔在后来面对国共两党的纷争时基本处于中立立场的重要原因。虽然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与时局不满意,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深为痛恨,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成为热血沸腾、激昂慷慨的革命青年。

“九一八”事变彻底打乱了佟柔虽然困顿但还充满宁静的生活。此时的佟柔刚满十岁,就不得不随全家一起进入关内,到北平避难。这也揭开了佟柔从少年到青年颠沛流离生活的序幕。

在北平,佟柔与妹妹一起入朝阳大学附属小学读书。随后,全家由北平迁居保定,佟柔和妹妹一起考入保定第二高级工业学校,学习两年。七七事变后,全家历尽艰辛,辗转流亡到四川奉节,就读于东北中学。后考入重庆第八高中。幸运的是,佟柔全家是以东北军随军家属的身份进入四川的,当时的国民政府对来自沦陷区的青年免费施教,此外,在重庆第八高中学习时,佟柔还享受一份生活津贴。但是,在东北中学学习时,佟柔的生活还是极其艰苦的:“时常吃不饱,患有夜盲症,得过疟疾和伤寒,头发几乎掉光。仅有一条裤子,只能借裤子换洗。”高中毕业后佟柔留校工作两年。另外,国难当头,佟柔在保定第二高级工业学校学习的知识派上了用场,他还曾经进入一家兵工厂做工,专门校验枪支。

面对内忧外患的乱局,饱尝贫寒与流离之苦的佟柔,“对腐败无能的国民党政府深为不满”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除此之外,在这样的环境下,佟柔在个人学习方面则表现为“决心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坚持学习,他认为开卷有益”,虽然当时书很少,但“不论借到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书他都看”。

可见,佟柔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还是很系统全面的:幼时即受传统文化教育,少年和青年时代接受正规的现代小学、初高中教育,其间还接受过以现代工业技术为内容的职业教育,只是由于战争的耽误,暂时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而且,在艰难的环境中,佟柔本人并没有被困难所累,而是因此激发出强大的学习动力。从知识面上看,佟柔属于求知欲很强的人,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书都很感兴趣。

辛亥革命使佟柔的家庭从享有特权的满清贵族跌落到一个经济拮据的普通人家,而日本的入侵不仅使年幼的佟柔及其家庭饱尝流离之苦,还遭受到痛失亲人的打击:在东北军服役的大哥和二哥在台儿庄大战中一个失踪,一个牺牲。不仅如此,国共两个秉承不同信仰的政治军事集团之争也充分反映到他的家庭中来:佟柔的四个哥哥均曾经在东北军中服役,不同的是,在台儿庄战役中牺牲的二哥在牺牲时已经是****地下党员,三哥仍然留在国民政府军队中,后转入傅作义的序列,佟柔一家生计就靠其来支撑,四哥原来是东北军的学生军,但早在1937年就奔向了陕北,加入了****的阵营。

日本投降后,佟柔举家又回到了北镇县。经历了日本的入侵和长期流亡生活,佟家在经济上已经一贫如洗了,一度只能靠借粮度日。虽然如此,佟柔仍然得以进入沈阳的东北大学学习法律,此时是1946年,佟柔已经25岁了。面对姗姗来迟的机会,一向好学的佟柔,当然不会放过,“更是抓紧时间学习”。

佟柔在东北大学学习法律的时间为1946年到1948年年底,共三年时间。其间,国共决战的炮火遍及整个中国北部,1948年6月,国民党在东北战场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命令东北大学再迁北平。1927年才刚刚成立的国民政府由于腐败无能、****暴虐已经彻底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受此影响,东北大学的授课已经极为不正常,经常发生青年学生投奔解放区的事情,有时只有一个学生在听课。由于解放军已经把北平围得水泄不通,还没有来得及毕业的佟柔于1948年年底不得不匆匆结束学习。

虽然如此,对于勤奋好学的佟柔来说,在东北大学的学习还是非常关键的,这帮助他走入了法律的殿堂,掌握了法学学科的基本知识,为日后从事民法学研究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虽然我们对佟柔在东北大学的具体学习情况几乎无法知晓,但通过他在中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国立东北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必修、选修课程表可以看出,在课程设置上,法学各个基本学科的设置还是非常完整的:

必修课包括商事法、刑法分则、国际公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伦理学、民法亲属7门;选修课则有法学专题研究、债篇各论、第二日文3门。从选修课看,佟柔对理论性更强、更深的法学专题研究很感兴趣,在各个部门法中,对民法也产生了兴趣。从课程量来看,强度是非常大的,仅仅一学期,必修课就7门,加上3门选修课,总计10门课程。

根据国民政府《司法院监督国立大学法律科规程》第2条的规定,国立大学法律科的必修课为:三民主义、宪法、民法及商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法院组织法、行政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劳工法。这说明,必修课除了覆盖全部法学主要科目之外,法科学生还要求对主要门类的社会科学知识予以了解和掌握。如上所示,东北大学将伦理学列为必修科目。客观而言,上述课程设置除法学外,还要求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予以相当了解,是非常科学合理的,符合当时著名的法律教育家孙晓楼所说的当代法学教育为培养通才的“开放化”法学培养模式。

综上所述,出生于满清破落官僚家庭的佟柔,虽然从幼年时即家境日衰,长期饱受流亡之苦,但在那个时代仍然属于幸运儿:书香门第、受到父母的特别呵护、接受了系统的从小学到中学、职业技术学校再到高等法学本科教育,在那个时代,确实是凤毛麟角。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并得出下列结论:

第一,由于家庭背景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佟柔的性格塑造、价值观形成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如赵中孚教授所说的仁孝、温和,对家的依恋。

第二,佟柔从小又接受了系统的现代教育,特别是以国民政府“六法全书”为背景的法学知识体系和理念。从这个角度看,佟柔在当时乃至现在又是一个标准的现代知识分子,而且,还是一个法律人。

第三,从政治上看,佟柔属于温和主义者。虽然对当时政府的腐败、****和无能深为不满,虽然他身边很多人包括自己的四哥都参加了革命,虽然他也有机会,但他并没有因此走向革命。佟柔在28岁(1949年)之前一直生活在传统体制之下,在父母的呵护下享受着家庭的温暖,全家长期依靠在国民政府军队的三哥维持生活。他舍不得父母和家人,舍不得家的温馨,血腥和暴力、叛逆和激进都不属于佟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