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前文明探秘总集
13314900000033

第33章 历史怪现象(1)

在海底睡了三千年

波特伦是土耳其的一个渔村,位于朱利端亚岬以西290公里,1950年波特伦的采海绵人在海底发现了一条沉船,采海绵的人对这个发现并不觉得有分外之喜,因为在土耳其沿海,这一类的海底废物比比皆是。

1958年,美国潜水家兼作家思罗克莫顿到波特伦来搜寻古代沉船。思罗克莫顿偶尔和一个采海绵船船长聊天,知道船长准备爆破一艘沉船,打算将船上的青铜作原料出卖,当他们做了探查以后,发现那些金属“已经腐烂”,进行打捞的热情便凉了一大截。以思罗克莫顿的知识,蓦地惊觉起来,只有极长时期受海水侵蚀的青铜才会出现“腐烂”的样子。他认为这件事非比寻常,便劝说船长不要爆破那艘沉船。

1959年6月,思罗克莫顿与一班朋友乘坐一艘美国游艇再到土耳其,他们测准了沉船的位置,采集到足够证据,并说明宾夕法尼亚大学出资赞助进行这一项大规模的考古工作。

到那时为止,大部分海底古物发掘工作仍然由职业潜水员担任,学者则留在船上枯候,到了1960年,27岁的美国考古学家巴斯率领的海底考古队,做了创新的尝试,一改以往潜水员专司发掘打捞的传统,训练考古学家潜水,从此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实用学术领域。

他们都小心翼翼,就像从前在陆地上发掘一样,以考古学家的技巧仔细仗量和记录每件捞获品的准确位置,容易腐烂的货物和船身在海水和生物的浸蚀下已完全腐烂。不过,由于当时这艘船下沉很快,船上的货物仍堆叠得整整齐齐,而且很多还披上了石灰沉积物,有的还与海洋生物一起牢牢粘结成了一层硬壳,当年用来包裹粗糙金属锭的草席仍能找到。当然它们早巳腐烂。巴斯领导的这次考古工作收获令人惊叹,他终于能将一艘地中海东部3000年前的古代沉船的当时状况,逐渐重现在今人眼前。

这是一条从塞浦路斯开往爱琴海的货船,在塞浦路斯岛港口载了重约一吨的青铜锭和红铜锭,以及其他一些货物。货主仿佛是个黄褐色皮肤的商人,他好像就站在船头,对这个买卖感到称心满意。如果一帆风顺地抵达爱琴海,到那里把货物卖给希腊的铸铜匠,将收获甚丰。

一股强劲的向西海流沿土耳其南方海岸,推动着这艘超过十米长的木船前进,这个商船很快就会到芬尼克港,这是它沿途停靠的最后一个中间站,并为最后一段航程添载饮用水。

但是这位商人最终没有到达芬尼克港,在朱利端亚岬对开岛屿星罗棋布的海域,木船突然撞上一座暗礁,船底暴裂,船上金属锭很重,所以船身迅速下沉到21米深的海底,船员不管是游泳登岸或为浪涛吞噬,他们都一去不返,船和货物也就一直沉埋于海底沙泥和沉积物中,没人理会。

这段被文学化的发掘报告。基本上反映了3000年前的情形。工作了几个月,考古队捞到了残存的锡锭和红铜锭,这是历史上最早在工艺方面使用锡的证据,还有石砧,用来把铸件打成光滑器具的锥子,一个商人的圆石印章和几套生意人用的砝码。尤其是那圆石印章,精雕细琢,可能是件传家之宝。潜水的考古学家也捡到一些金属废料,全是破烂的青铜器具和利器,包括斧、锛、刀、矛头等,显然是准备熔化后作原料用的。金属锭在当时可以拿着去希腊换取酒、橄榄和油。

当这批古物打捞上岸后,考古学家均逐件加以仔细研究,并将每一件与地中海一带发掘的类似物品对比。他们孜孜不倦,仔细比较各种古物的风格,特别注意陶器,以断定每件器物的制造年代,推论出结果后再用其他测定年代的方法,例如用碳14法分析碎木等互相核证。在所有捞获的古物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日常用品,包括幸运符,一面青铜镜子,以及相信是船员吃最后一顿饭时留下来的橄榄核和鱼骨,此外有一支青铜制的串肉扦,这种串肉扦土耳其人至今仍然使用。

这项犹如拼图的研究工作进行了七年,一番辛劳总算没有白费,因为巴斯的考古队证实这次沉船事件发生于青铜时代后期,即公元前1200年前后,那个商人是腓尼基人,经营金属买卖,而且在岸上建有临时山窑,自己熔化废料铸造金属锭。但最重要的是考古队发现了迄今所知最古的沉船。

同时,这次发掘也让考古学家推翻了若干长期以来有关古代社会的想法。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荷马史诗“奥德赛”。他描写了公元前13世纪的腓尼基人发达的贸易,历史学家一直认为此说毫无根据,但就这个考古的情况看,足以说明历史学家们错了,不仅是公元前1200年腓尼基人在地中海的贸易,而且荷马连当时船只的构造的细节也记述得准确无误。

古希腊神密的宗教仪式

希腊的神殿是人们熟知的胜景,宗教的影响在古希腊几乎是无所不在,古希腊人无论在家里或在圣殿神庙的拜祭仪式中,莫不向这些神祗奉献牲口祈求和膜拜。所有人都受到支配,认为他们控制着一切自然力量,并相信“主神”宙斯、希拉、阿波罗和雅典娜等具有人的本性和形象。所以他们不仅统治着人们的愿望,也渗透到市俗社会的方方面面。古希腊人的宗教感情十分复杂。

希腊在宗教盛行的古典时期,不光有公开流行的宗教,而且还有一些神秘隐匿的教派,这样的教派在古典时期之前已开始出现,并且往往与崇拜女性的生育力有关,教义大多晦涩难懂,其中影响最大的大概要数成为“永生象征”的“伊流欣努秘仪”。

伊流欣努秘仪的最大特点是举行秘密的宗教仪式,它的出处源自一个希腊字。意思是“闭上眼睛”,所以伊流欣努秘仪的徒众都能严守他们各种秘密。为求守秘,这个教派订下各种规则。譬如,严禁不洁的外人偷窥圣礼,如违犯被捕获将立即处死;已入教信徒如果泄漏本教秘密,要受到没收财产的处罚。入教者深信恪守人教誓,严守仪式秘密,便能掌握永生的秘诀,否则将财产充公驱逐出教。

在历史上伊流欣努秘仪和其他秘密组织一样,都被认定为是邪教,由于伊流欣努的信徒能恪遵教规,伊流欣努秘仪的详细情况大部分仍然鲜为人知。不过一些希腊古籍常记载有隐晦其辞的相关材料,考古学家也在伊流欣努那座庞大的神庙遗址,特别是在供奉得墨忒耳的大殿,发现了描绘部分仪式的雕刻和花瓶画。后来研究人员把有关伊流欣努秘仪的资料一一加以整理,拼合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伊流欣努位于今日雅典近郊,从前曾是一个土地肥沃、繁荣发达的农业地区中心,后来成了烟尘滚滚的工业区。伊流欣努秘仪起源于掌管谷物和农耕的女神得墨忒耳和女儿佩儿西凤的一段神话故事,佩儿西风为冥王掳去作冥后,“主神”宙斯出面干预,结果冥王让佩儿西凤年中八个月返回世间,另外四个月却要留在冥府。这段神话象征埋下种子如新苗茁长,是死后复活的一种形式。

在伊流欣努,秘密仪式在“神秘之夜”举行。仪式包括手持火炬游行,象征众人走过冥府,在同一时间,男女祭司或许演出一慕以玄秘故事为主题的戏剧。举行仪式的最后一晚,是仪式中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叫做“预示”。仪式开始时燃起熊熊烈火,驱走黑暗。大祭司念念有词道:“女主人产下圣人,布里姆产下布里姆斯,强者生下强者”。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冥王的冥后佩儿西凤诞下男婴,象征灵魂获救和重生,仪式的高潮可能是展示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麦穗,这在初入教者心目中象征更新,因而也象征永生。这种仪式对“密士特”有一种深切强烈的麻醉作用,极可能是藉斋戒、烈酒和黑暗中烈火的强光实施的一种集体催眠术。

而伊流欣努节共分三个阶段进行庆祝。第一个阶段也称为小伊流欣努节,在每年二月举行,期间各种仪式是为新入教的信徒涤罪而设,往往用公羊和公猪作为奉献祭品;第二个阶段亦称为大秘仪,在每年九月或十月举行。在伊流欣努节新入教的信徒称为“密士特”,有部分人要取道雅典前往伊流欣努,在这圣地搜罗一些举行仪式所需的纪念物和圣物,翌日沿着“圣道”从伊流欣努走回雅典近郊的塞当米卡斯。“密土特”都无分男女,甚至有奴隶。到第三天大群的人集结,喧声震天,然后大祭司叫他们都静下来。

大祭司跟着向众人发问:“这里有没有双手不洁净的人?这里有没有人说的话别人听不懂?这里有没有人犯了杀人或亵渎神明的罪,或者沉迷邪恶的巫术?这些人都要退出去。”地位较低的男女祭司接着查核“密士特”的凭证,又命令他们宣誓保密,跟着收取费用,这个教派因此拥有大量的财宝。从此时起,“密士特”开始斋戒。

第五天举行祭拜戴奥尼索斯和医疗之神亚斯克里辟士的仪式。第六天是“密士特”的休息日。这一天他们以麦芽混合除蛋薄荷调制称为“奇吉安”的圣洁饮晶。第七天则开始举行主要的仪式,在雅典公民围观下,“密士特”启程巡游至伊流欣努游行队伍由一尊幼童形象的洒神戴奥尼索斯塑像引领,队伍中人们高声喊叫戴奥尼索斯的别名,“伊亚可斯!噢,伊亚可斯!”走到横跨克菲索斯河的桥上时,队中老媪便模拟神话中的场面,重演传说中得墨忒耳找寻佩儿西凤之时的伤心欲绝,一个老媪叫她振作的故事,这时“密士特”便开始喝正在发酵的圣洁饮品。

伊流欣努秘仪一直流传至公元395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厄斯一世禁止所有异教仪式为止。

修建来生之路的人

埃及金字塔是埋葬法老的坟墓,更是埃及举世闻名的建筑,不知从哪个年代开始的。人们都认为这些金字塔,是受尽虐待的奴隶在艰苦残酷的环境下建造的。在暴戾无常残忍无道的法老鞭笞下。世世代代的奴隶忍饥挨饿,饱受欺凌。所以很多人在游览金字塔的时刻想起那些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奴隶,心情总是十分沉重。

事实上,这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凭空捏造。那些大批奴隶逃亡又被抓回去毒打的说法是杜撰的,现在有证据说明,金字塔是劳工建造而并非奴隶,有一群为法老建造陵墓的工人,还曾策划和进行过有案可稽的人类首次罢工和静坐,运用了类似今日工人争取权益常用的手段,终于得偿所愿,满足了他们的一切要求。如此看来,那些关于奴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故事,便是一些人为恐吓人们编造的。如果人们了解了真实的历史,再去埃及旅游,骑着骆驼迈向那尼罗河畔的宏伟的金字塔,心情一定会十分舒畅。

大约在3500年前,由于作为陵墓的金字塔经常遭盗墓人劫掠。当时的法老塞莫斯一世决定为自己建造一座地下陵墓。这座地下陵墓位于尼罗河西岸后来称为帝王谷的地方,距离当时的首都昔伯斯不远,极为隐蔽,可免盗墓者觊觎。自此以后,在一个长达500年的时期内,新王国所有的法老都葬于帝王谷中。

建造匠心独具、设计精巧的金字塔,非一般的奴隶所能为。在地下钻挖硬度不很高的岩石、凿出曲折的通道、隐蔽的门户和假墓室,所有这些艰苦的工程,均由一群长期雇佣的熟练工匠担当,他们还负责陵墓内部一切装饰工作。

这些工匠住在一条特意为他们兴建的村落里。村子叫麦地尼,位于沙漠上一个荒凉的地方,这个村子至今仍然存在,埃及人称之为“真理之所”。如今的游客随时可到那里去。在街道上漫游,看看那留下的七十多间泥砖屋现在变成什么样子。村内的房子成列成行,面向街道。房子只有一层,每一间有四个排列一行的相连房间。虽然这些房子并无独立的供水设备,但在围墙的大门外面,有一个公用水池。

1922年至1947年间,法国考古学家在发掘这个村落时,发现数以千计的石灰岩石片和破碎陶器,上面满布一些较象形文字简单的字体,有些碎片上面还有一些图画。有了这些资料,我们对当年建造陵墓工匠的生活情况,就知道得更为详尽了。这些“书板”上的资料,包括了工人的姓名和职责以及整个陵墓的工程进度等详细记录。有一块碎片甚至记录了一名工人因与妻子争吵而旷工。

工人分为两队,每队由一个工头和助手以及一名不可少的记录员统领。工人连续工作八天,每天八小时,工作期间在靠近陵墓的简陋茅屋里过夜。第九天和第十天是假期,他们回到村子里与妻儿团聚。每逢拜祭重要神祗的大节日,工人也放假休息。

工资以实物支付,比如做麦面的小麦和酿淡酒的大麦,每月由王室库房分发。每个工人分派九个女奴,负责磨制面粉。此外,还聘有男工洗衣服,有陶工造器皿,据发掘所得物品看来,工人常常随意打碎陶器,陶器仍然不致缺乏。工人也获配给鱼、蔬菜、生火的木材,以及在炎热和尘土飞扬环境下极需的润肤油。此外,法老更不时以奢侈品,例如肉类、酒、盐和亚洲淡酒等犒劳这些造墓巧手。

这些工人偏处沙漠一隅,既无余暇也无田地自种粮食,所以要依靠准时送来的各种供应品过活。通常这些供应品在每个月第28天运到,但有时候满驮供应品的驴子未能准时到达,使村子中的工匠徒然久候。

拉美斯三世在位的第29年,供应品延误几星期还没有运到工人居住的村落,最后工人等得不耐烦,便放下工具,走进拉美斯二世的殓葬大堂。他们在里面秩序井然地坐下来,要求向法老汇报他们无粮果腹的苦况,否则不回工地工作。这次罢工惊动庙堂记录员,听取工人的申诉后,下令从官方记录员的谷物配额中赶快拨给工人一个月食粮,其后几个月工人续有罢工,直至积欠工资清付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