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前文明探秘总集
13314900000025

第25章 历史的足迹(5)

一般人认为人类使用的第一辆车子是四轮车。大概是在有了陶轮之后不久出现的,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吾珥王室旗标,上面绘有一辆早期战车和数名士兵,战车车轮由两块木料拼成,以横木条固定。这幅图画让使用象形文字的中国人看起来,会感到十分亲切,因为图上的两个轮子,一看就是汉字的两个“车”字。

对这方面颇有造诣的研究人员指出,有两个地区应该是率先使用这个新的“机械”的,一个是米索不达米亚各城邦,另一个是中亚的干旱草原。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最具可能性的是米索不达米亚。对于这种观点在学者们之间有所争论。有人认为干旱辽阔的中亚草原,更有可能最先使用四轮车,只不过是因为游牧民族不曾建立城市,现在的考古工作者无法对其遗址进行发掘。他们认为,广阔平坦的干旱草原,比米索不达米亚的软沙,更适合车子行驶。另外,米索不达米亚各城市绝大多数货物是水上运输,在城市还未曾修建道路的时候,这当然是最方便最有效的运输方法,所以米索不达米亚人并不急需安装轮子的车子。最多是看到别人使用,并认识了车子的好处,很快得以普及。

究竟是在哪个地区首先发明车轮,各有一说,争议不止,直到今天也没有定论。不过可以肯定,发明车轮的只可能是某一地区的人,不可能是几个地区的人同时自创。因为车子应该是所有发明创造中最容易传播的一项发明。就看西欧、埃及、印度和中国等地所发现的古代车子,在设计结论方面几乎完全相同。令人吃惊,差不多所有车子都有两项重要特点:都有一根用来套住两头牲口的辕,有两个利用三块木料造成,加上几根横木固定的无辐条轮子。

虽然这两个特点容易为一般人所忽略,但这方面的专家学者说,如果车子是在几个地区各自发明的话,那么拉车的方式和车轮的构造一定会有所不同,决不该如此一致。

轮子被发明创造出来,不仅彻底改变了运输方式,还为以后的机械制造时代奠定了基础,现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几乎所有的产品和工具或多或少要靠轮子才能产生作用。就像塑料是从滚筒压制出来的,家庭使用的所有能够转动的东西,首先都是因为轮子会转,这些转动的东西往往又是由转动的机床、车床加工而成,如果洗衣机和发电机中没有转子,恐怕洗衣机洗不了衣,发电机发不了电。而衣物,毛料等纺织品的生产,既离不开电,也要靠运用利用旋转原理的机器设备,书写印刷用的纸张都是如此。

尽管如此,人类使用轮子的时间是在懂得种植,建房之后,很晚时间的事,欧洲人、亚洲人在公元前1000年,基本上已普遍使用轮子,而其后的2500年美洲新大陆的人们仍不懂加以利用。早在基督时代,南北美洲的人一定已知道轮子是旋转器械,因为公元一世纪的墨西哥古墓,就埋藏了带轮陶兽俑,可是轮子旋转的原理直到1500年后,西班牙人入侵美洲才付诸实用。

史学家们认为,这种奇怪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即使发明了轮子,哥伦布登上美洲之前,美洲并无牵引用的牲口,如牛、马。其次,美洲大部分地势,尤其是中南美的密林和南北美的崎岖山地,均不适于车辆行驶。但这两个理由并非无可争辩,何况墨西哥马雅文化和秘鲁印加文化,都在各城市之间修筑了设汉谟拉比法典碑及其雕刻。

计精密妥善的道路。印加人还筑桥横跨安第斯山脉的峡谷。必要时更开凿隧道,目的是修建平坦道路,让路上的人不必上下坡,至于说没有拉车的牲口,也不该阻碍用途甚广的手推车或独轮车的发展。

但是,最初的车子可能都是牛车,这就像几千年来,用牛拉犁耙一样,车子的主要用途是农家去附近的市集,或参加庆典祭祀的贵族和头人乘坐。然而,后来的两项发展,一是人类驯服了野马,其次是发明了有辐条的轮子,使这种笨重的主要用于农业的牛车,一变而成为世界上称王争霸的战车。这两种发展都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的,于是,快速又轻便的战车出现了。

那拉姆与被他打败的民族浮雕。

战车的面世,使怎样骁勇善战的战士也抵挡不了,原本是沙漠游牧部落的许克苏斯人,自然地率先拥有了这种强大威力的战车,并携弓箭手出征,这样在公元前17世纪侵略并征服庞大的埃及帝国。现在最早的带辐轮的马拉战车图片,出现于一些石刻或泥塑圆形图章上,这些图章是当时商人用来识别货物的标记。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900年间有战车图画的图章,在土耳其以及伊朗东北部都有出土。

大多数考古学家认为,最早的战车应该是在更北的地区发展起来的,那也是中亚一带游牧民族首先驯养野马的地区。无论在哪里先出现这种战车,这项新的发明都在古代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公元1550年它被传到西欧,而中国人则于夏、商间开始驾驶战车打仗。

车子的发明引起了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车辆的使用也需要更完善的道路网的建设,道路的建设又自然地加速了商业的发展,行动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也走得更远,这一切都是前所未有的。

香料的魅力

在古代人们就知道香料有迷幻的作用,所以好男儿时常被人们告诫。要提防女性魅力和香料导致的意乱情迷,古希腊时就有此一说:“阿里斯多思尼特斯城勇士菲洛卡勒斯劝告朋友普里英纳斯,必须谨慎提防,因为他自己为姘妇所迷,是因姘妇的垂饰和手镯声音悦耳,摇曳生姿,她身上又散发阵阵香油气味,而致英雄也栽在她手里。”

这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上好品质的香水比黄金还要贵几十倍,以致上百倍的原因。男人可以被香料弄得神魂颠倒,女人则为香料甘愿冒险犯难,甚至会赔上宝贵的性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香料的记载年代久远,一直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埃及。

在当时的宫廷和上流社会,香料备受珍视。法老也常以香料作御赐礼物,因而在古埃及,香料日益受人欢迎,并且风行至其他国家。在古代所有帝王中,迷信香料的很多,但没有一位比得上叙利亚王安太阿卡斯四世那么恋香若狂,他在位期间,曾在答比匿的运动会上,命人以金罐盛玫瑰香水向每个客人喷洒,并且用金盆盛香油让客人涂抹。一次,安太阿卡斯王命人浇一大罐香油在一个平民身上,不料当着围观群众的面,安太阿卡斯不小心踩着地上的香油滑了一跤,摔了一个四爪朝天。

为追求上好的香料,发生在帝王身上的一些稀奇古怪的故事,为乏味的历史书平添了几分旖旎。

至公元前1500年,香料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贵重商品了,就是今日说起香水,人们最先想到的仍然是高贵和魅力。而香水制造业,自古至今都是利润丰厚且欣欣向荣的行业。

香水有助于吸引异性,能使自己更具魅力,不喜欢香水的男人很少,不喜欢香水的女人没有,这也是为什么不乏有钱的大量投资,如此受到经营者重视的原因。古代是这样,今天亦无二致。

人们常说古埃及人特别爱慕虚荣,发明了许多香水的配方,及除臭剂,其实这并不限于埃及人。美丽的示巴女王不辞辛苦,跋涉三千公里穿越沙漠,以美貌诱惑迷住了所罗门王,以维系香料贸易,希腊人对香料的喜爱,以致他们认为身体不同的部位要用不同的香水。早期不喜欢香料的罗马人,后来也对香水着了迷,他们所用香水和香料的数量之大,简直骇人听闻,不管什么东西都要用香料薰一下,不只是身体和衣物而已。

罗马暴君尼禄睡的就是铺满玫瑰花瓣的床,有人说只要有一瓣萎缩了,尼禄就会失眠。有一次尼禄从希腊回国,臣下子民就把罗马城的大街小巷都洒遍了芳香油以示爱戴。尼禄之妻去世,丧礼消耗的香油和香料,比阿拉伯世界十年内能产出的还要多,他的王宫四壁装有暗管,从中喷出异香细雾,阵阵香气不停地散向宾客。罗马后期,使用香料几近于滥,严重到如果一个士兵上战场不预备香料,也被看做是不合潮流。

这是一位美索不达米亚的神女雕像。

当然,人们往身上涂抹香料并非完全出于个人嗜好,事实上涂抹香料也和斋戒沐浴一样具有实际效用。很多地区气候干燥,对皮肤影响很大,这应当是埃及人和其他中东人爱用护肤油和气味浓烈香水的一个原因。它们能保护皮肤不至于裂和灼伤,使人觉得好受一点。

比起希伯来人,以前就一直住在迦南的人更相信神灵,是刻在金饰板上的丰饶女神阿休塔尔堤。但是,希伯来只相信惟一的神是耶和华。他们相信只有迦南才是与耶和华有缘份的土地。

其实,在古代香料最重要的用途是宗教仪式,英文香料一词是由拉丁文PERFUMUM演变而来,本意“从烟里透出来”。因此,最早使用的香料是用来烧的。焚香是古代的许多祭祀仪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那时的人相信,燃烧有香气的木材或芳香树胶时,祷告的内容也将随袅袅升起的香烟,上达神明。神灵也会感到满意俯允所求。甚至献祭的牲畜也填满香料,以求闻起来更芬芳。

古埃及人相信尸体不腐,将有助于死者投胎转世,重获新生,他们在制作木乃伊时采用的防腐方法,也是使用多种香料和芳香植物油,不仅埃及人相信香柏含有令人长生不死的要素,世界上其他的民族也有过同样的想法,阿拉伯人、印度人、犹太人修建庙宇,都先用香薰一薰木材。

流亡埃及的犹太人重回故土后,带回了埃及人清洁卫生的各种习惯,包括使用香膏、香油和香水,这些习惯其后也就成为犹太宗教教规礼仪的一部分,圣经里面提及宗教上使用香料的地方连篇累牍;上帝也曾命摩西筑一座烧香的祭坛,而且命他调配圣油和香水。膏油用来涂抹犹太圣殿的会幕,圣殿中的法柜、祭坛、洗濯盆和盆座,使这些东西成为圣物,这些内容在宗教仪式的演变中存留至今,成为加冕等大典仪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埃及人的历史里到处可见香料,许多埃及的古墓壁画里,常见埃及妇女头上顶一个形状奇特的锥形物体,其实这是润发脂,是将花瓣浸入油脂,再捏为圆锥形而成,在炎热的高温下,油脂溶化流到脸部和颈部,渗入皮肤,使埃及妇女领口以上格外美丽,众口称赞。可以说香料的历史,是一部神奇的历史。有宗教信仰的人,对香料都有着特殊的感情。

复苏的苏默文化

16世纪在伊朗、伊拉克旅行的欧洲旅行家,在探索波斯和米索不达米亚的古代居民遗址时,从许多奇形怪状的楔形文字中,发现了一个古文明。这些楱形文字拼写的铭刻,有的刻在泥板和圆柱形陶器上,有的刻在记载古帝国光荣事迹的石刻浮雕旁边,当时的人见到这些书写符号甚感惊奇,不知道这究竟是一种装饰?还是一种文字?如果是文字,那又是一种怎么样的文字呢?

金字塔通体用巨石堆砌而成。为世界古氏七大奇迹之首。

几百年之后,这些问题才有了答案。光阴并没有虚耗,因为这些书写符号确实是有实在意义的楔形文字。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从前一无所知的古文化,增加了人们对亚述和巴比伦等文化的认识,并使人类所知的最古老的英雄史诗“吉尔迦麦西史诗”得以重见天光,“吉尔迦麦西史诗”比我们以前认为的最早史诗“伊利亚特”,早约1500年。

这批拼写符号的破译,还得从一个名叫罗林森的青年军官说起,当时他所在的英国部队正好驻扎在波斯,罗林森对那些楔形雕刻简直着了迷,在他之前人们试图解释过古波斯首都波寒普利斯发现的泥板,但没有结果,并认为泥板上的楔形文字是三种死语言,他们随意地称为第一种、第二种和第三种文字,以示区别。

泥板上最多的是第三种文字,已辨认出的符号最多最复杂,所以19世纪的语言学家就断定这是三种文字中最古的一种,这个判断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文字从象形演变成拼音的过程中,需要的符号越来越少,越来越简单,最后仅需要很少的代表声音的符号,泥板上的第一种文字只有32个符号,显然是凭字母拼音的,所以要比另外两种文字出现晚。

部分学者因此假定,第一种文字是公元前六七世纪波塞普利斯所用的古波斯语。当年这种死语言的部分意义还有人能懂,这就多少有了一点研究的基础。可是那时的学者仍为年代的考证,文字的含义争论纷纭。年轻的罗林森决心在这上面作出一番事业,在取得军方同意的情况下,暂时脱下了军服专心破译这三种文字,事实证明他是一个天才。

要破译这三种文字,首先必须找到一篇同时用三种楔形文字写成的范本,而且内容要丰富词汇量要大。就像法国语言学家向波昂用来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罗塞达碑。

罗林森为此开始全力搜寻,最终在波斯西部比西顿山崖找到了这样的铭文,这片铭文约有四百行第一种文字的刻痕,旁边有第二种和第三种文字,给人的感觉它们是同一篇文章。

比西顿村附近的这一处山崖的峭壁下是一百米的深壑,罗林森站在山崖边的梯子上,艰辛地将纸盖在石面上,不辞劳苦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两年,将这些文字拓了下来,白天的气温有时高达四十九摄氏度,晚上便在闷热的小茅屋里,费心地研究如何破译这些文字,他的波斯助手帮他往屋顶浇水降温。

吉尔迦麦西的英雄事迹成为雕刻的主要素材。这是公元前1350年至1000年前后亚述圆柱形图章上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