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拯救孩子拯救心:一位青少年心理专家的忠告
13277300000013

第13章 “木匠皇帝”和“锁匠皇帝”

兴趣在孩子教育方面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此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就像治水一样,顺着孩子的兴趣让他发展,这才是对他以后的发展最有益的方式。而如果硬要帮孩子选择兴趣爱好,让孩子进入他本来不喜欢、没有天分的领域,就会给他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心理负担,甚至会让他产生逆反心理。

北京有个很著名的地方叫公主坟,每天从这里经过的人不计其数。据说台湾作家琼瑶路过此地,对公主坟这个名字很好奇,后来听人说是乾隆的一个公主葬在这里,因此得名。于是,琼瑶根据这个线索产生灵感,创作了红遍大江南北的作品《还珠格格》。每天经过公主坟的人那么多,却不是每个人都会产生灵感写出一部传世之作。多少人中才出一个郎朗?多少人中才出一个唐韵?上天给了我们孩子某些方面的天分是幸运,但若没有给也不要强迫他去创造天分。

当然,孩子有一两个兴趣和专长是必要的。有才艺的孩子,往往更讨人喜欢,也有机会和更多的人交往。我就挺遗憾自己到现在全身无一技之长,看别人会弹吉他、会画画,就羡慕得要死。我估计很多家长也有和我一样的感受,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走上帮助孩子选择兴趣的道路。

暑期就要到了,隔壁邻居苗苗妈妈说想为孩子报两个班:声乐班和英语班,理由是学音乐对培养女孩子的气质有好处。她还说,今年报的班少,最多的时候她给孩子报了五个班。假如这些班所学的内容是苗苗的兴趣和爱好所在,那是再好不过,但若不是苗苗的兴趣爱好,就会大大加重苗苗的压力,甚至引起苗苗的逆反,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生活中,有苗苗妈妈这样想法的家长越来越多:学跆拳道吧,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学舞蹈吧,能美化孩子的身段,提升孩子的气质;学画画吧,能培养孩子的审美观等等。但我们是否想过,到底是我们去学,还是孩子去学?

孩子的兴趣,还是你的面子?

前几天看一个少儿知识竞赛拿旅游大奖的节目,主持人问一个小姑娘:“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我最大的愿望是不再学弹钢琴。”画面切换到台下父亲的脸上,父亲看起来有点尴尬,但仍然保持着微笑说:“我不是和你商量好了吗?只要你考上初中,就可以不学了。”

主持人再转身问女孩:“还有几年就小学毕业了呢?”女孩扳了一下手指,嘀咕说:“还有3年,3年乘以365天,再乘以24小时……”一脸的无奈和不情愿。主持人也许是想劝说父亲放弃让孩子弹钢琴的想法:“这位爸爸,孩子看起来是真的不喜欢弹钢琴。”父亲并没有妥协的意思,而是说:“我说过了,你只需要在家里来客人的时候,给他们弹弹就行了。”

让我痛心和难过的不是孩子对弹钢琴厌恶到这种程度还得坚持练,而是其父亲坦坦然然的那句话——“只是让你弹给客人听罢了”,这位父亲是在拿孩子的痛苦换取自己在客人面前虚荣的面子!

每每想起那位父亲脸上的神色,我就心潮难平。难道会弹钢琴就代表着高雅吗?最可怜的是孩子,成了他面子的牺牲品。

孩子的兴趣,还是你的兴趣?

记得在《中国教育报》上看过一篇名为《小提琴夺走了我的童年》的文章——

文章的作者川子说,他的父亲大约从他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开始了自己的育才计划,英语、日语、书法、小提琴……其中最让他痛恨的是那个所谓的业余爱好——小提琴,那不啻于是一场噩梦,因为那纯粹就是父亲的爱好。他最害怕的是寒暑假,因为一到寒暑假,他每天要练8小时的琴。没有人知道,川子为那个不属于自己的“业余爱好”付出了多少汗水和泪水。

然后,川子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演出,获得过这样那样的荣誉,父亲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拉琴的要求当然是变本加厉。

川子在文中提到,在他上了大学以后,再也没有碰过小提琴,因为一看到它就会让他回忆起那段痛苦不堪的日子。他提到与父亲之间的感情淡漠,提到长久的暴力反抗对他性格的影响。

多年后,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我仍然记忆犹新,川子说:“在教育子女方面,他跟大多数父母一样,都是那么自以为是。”

孩子的兴趣,还是你内心对竞争的恐慌?

曾经,这句“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名言”不知蛊惑了多少可怜的中国父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去早教班,于是心底暗自悔恨“落后了”,也赶忙把孩子送去早教学校;听专家讲座说,3岁之前的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于是怅然若失,回家就逼孩子学这学那;等孩子渐渐长大了,看到同龄的孩子学艺术、学舞蹈、学书法,自己的神经就跟着紧张,也带着孩子去报各种各样的班。

望子成龙的心谁都有,谁都想让孩子起步早一点,好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多些优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固然是好的,但真的对吗?肯德基的创始人山德士上校直到四十岁的时候都一事无成,他的起跑线在哪里?人生根本就没有起跑线,所谓的起跑线不过是我们做父母的杞人忧天而已。

何苦让牛弹琴

生活中,我们用对牛弹琴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其实在教育方面我们做的最错误的事还不是对牛弹琴,而是让牛弹琴。那个明朝天启皇帝朱由检,大家都知道,他从小就对木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说他亲手做的屏风,拿到市场上匿名销售都卖到两万两银子,却被强拉上了皇位。

结果没有处理国事能力的他,不得不宠信太监魏忠贤,任其祸乱朝纲、危害百姓,以致赔上了自己的快乐,也葬送了祖宗的基业。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也是一样,路易十六陛下是一个心灵手巧的锁匠,对于机械构造兴趣浓厚并天赋异禀,他自称能够打开巴黎的任何一道门。但他也被强摁在了皇位上,终于不善理政的他在自己发明的断头台上被砍下了自己的脑袋。

像这样的天才昏君还有很多,东汉灵帝是个杰出的工程师,亲自设计实施了皇宫里的自来水系统;南唐后主李煜是个著名的词人,他的词流传深远,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北宋徽宗赵佶是个大书法家和画家,他独创的字体被称为瘦金体,堪称中华书法上的集大成之作,他的一幅《写生珍禽图》曾经拍出六千一百多万的高价。

我们都有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眠不休的时候。但是如果偏要我们在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上用时间来证明我们的坚持精神,那就会让我们极端反感了。孩子也是一样的!他们的时间和我们一样是有限的,为什么不让他们去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呢?

允许孩子打退堂鼓

一次,著名的漫画家蔡志忠去送女儿学钢琴,到了钢琴学校门前,女儿却坐在车上闷闷不乐,不想下去。蔡志忠问女儿:“为什么不高兴?”女儿说,自己最想学的不是钢琴,而是笛子,是妈妈非要她学钢琴。

听了女儿的话,蔡志忠二话没说,便把车掉头,一路开回了家。女儿倒有点担心了,因为妈妈已经交了4000元的学费,要是自己不学,人家不退钱怎么办?蔡志忠说:“那只好算了。”女儿又问:“妈妈回来会不高兴的,她要是埋怨怎么办呢?”蔡志忠说:“什么也没有你的快乐重要!”

很多父母也许会坚持说,我们就是让孩子从兴趣出发尝试一下,然后锻炼下孩子的坚持精神,让他知道做事不能半途而废。但是问题是,孩子的兴趣是容易转移的,如果孩子确实想要放弃,就不要因为已经交了学费,或者认为孩子缺乏毅力,而采取牛不喝水强按头的方法逼迫孩子去学,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也是对孩子天性的摧残。

兴趣在孩子教育方面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此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就像治水一样,顺着孩子的兴趣让他发展,这才是对他以后的发展最有益的方式。而如果硬要帮孩子选择兴趣爱好,让孩子进入他本来不喜欢、没有天分的领域,就会给他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心理负担,甚至会让他产生逆反心理。成功并不是逼出来的,与其让孩子在棍棒底下战战栗栗地发展什么特长,不如随他们所愿,让他们自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