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是孩子的问题
13276000000005

第5章 36计之5变小家为大家,变独养为群养

在这个难题中,我先提出36计中的第5计“变小家为大家,变独养为群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独生子女家庭是一个小家,三口之家,你要想办法把它变成一个大家,变独养为群养。我认为独生子女靠一家一户是很难教育好的,因为孩子没有兄弟姐妹,但他需要伙伴。怎么办呢?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很具体的建议。

在北京,曾经有三个家庭,这三个家庭的孩子上同一个幼儿园,感情比较好,幼儿园闭园了,孩子们还都不愿意离开,你拉着我的手我拉着你的手,还想在那玩,不愿意回家。这三家的父母也非常理解孩子,经常制造机会让三个孩子在一起玩。因为大家发现,三个孩子在一块玩得很开心,饭也吃得多话也多。后来这三家又发现,有的时候没有时间陪孩子玩,建立一个互助组也很不错啊。这个双休日我很忙孩子放你们家,他孩子也放你们家,下个双休日我有时间了,孩子都送我们家,轮流带。

有一次,他们请我参加他们的活动。于是去了天坛公园,三家父母和孩子都来了。父母们坐在树荫底下聊天打牌,三个孩子就冲出去了,到处跑。一玩就好几个小时,三家大人就坐下来和我慢慢聊天。后来其中有个妈妈就给我打电话了,说孙老师你看我们几家玩得都挺好吧,能不能给我们起个名字呢?我说可以啊,一个孩子就是一颗星,星星们汇合在一起就是一条星星河,星星河是快乐的河,星星河是大家园,就叫“星星河快乐家园”吧。

后来这三个家庭的孩子就从小学玩一直到小学毕业,这个“星星河快乐家园”变得也很有名。我主编的杂志叫《少年儿童研究》,专门开了个专栏连续介绍这个“星星河快乐家园”。这个现象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专门做过一期他们的节目。我们觉得,独生子女家庭是可以借鉴这种做法的。比如说,几个亲戚的孩子、邻居的孩子、同事的孩子,大家都有共同的目的,想把孩子教育好,这种模式就非常简便。这样就可以“变小家为大家,变独养为群养”。

后来我们想把这种模式做进一步的发展,我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的一些郊区跟当地农民合作建立了一个星星河快乐农庄,我们把孩子送到当地农民家里住。小孩在那个地方白天可以摘柿子磨豆腐等等,小孩第一次吃上自己磨的豆腐,心里别提多骄傲了。最后离开这个村庄的时候,孩子们还可以带一块自己磨的豆腐回家给爸爸妈妈尝尝。当地农民也很积极啊,因为冬闲的时候没活了,孩子来了他们还能挣钱呢,走的时候还会买你的农产品呢。所以,其实这个方式非常简单,我觉得教育的智慧在民间,我们是可以有很多创造的。

我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有一位教授是少先队教育专家,曾经专门到北京育英学校的小学部做实验,叫“一日营”,就是一个小队大概六七个孩子,周末到其中一个同学家里去生活一天,一起吃饭睡觉做饭做游戏写作业。小孩有个什么特点呢,大家可能都有体会,小孩从来都感觉别人家的饭好吃,别人家的床睡着舒服,别人家的玩具好玩,别人家的一切都是好的。对独生子女来说,能到别人家里过一天真是特别开心。所以在这个学校做实验时,我们给父母开家长会提出这么一个活动方案。结果有119个家庭报名愿意接待这些小客人。有人说我们家愿意拿一千块钱来招待孩子们吃好。我们说不用,不要大吃大喝,孩子其实不在乎大吃大喝,就吃你家常的饭就可以。孩子们都很高兴,星期六的早晨就来了,写作业,一起玩玩具做游戏。然后再去市场买菜,土豆、鸡蛋各买多少。到晚上睡觉的时候,你碰碰我,睡着了吗?没有,你呢?我也没睡着。大家都睡不着觉,觉得这真是个新奇的体验。

大家可以看到,这种方式创造了一种独生子女教育的新模式,所以父母不要说:宝贝,哪儿也别去,外面哪有咱家里好,咱就在家待着,家里又安全又吃得好。其实这并不能满足独生子女的需求。儿童长大的过程是个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群体性,儿童一定要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长大。第二是实践性,他一定是在体验中长大的,而不能光靠说教。所以,无论是星星河快乐家园也好,快乐农庄也好,一日游也好,都是强调同伴之间的交往,让孩子得到生活体验。

有一个心理学的实验,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实验来思考“为什么孩子要群养”这个问题。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恒河猴的实验,有一群猴子,其中一些猴子群体喂养,有些猴子单独喂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喂养之后,通过比较发现,群体喂养的猴子性格活泼健康,生命力顽强;单独喂养的猴子情绪不太稳定,生命力下降,连生殖能力都下降了。

为了孩子成长的需求,父母要主动地相互联合,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应该联合起来以群治独。大家一定会发现这么做也并不容易,为什么不容易呢?你想想,孩子们在一块儿容易生事,可能一会儿就打起来或争执起来,也很可能谁会受点小伤之类的,那父母们该如何对待这种问题呢?是父母为着自己的孩子争执起来,还是打官司赔医药费?如果这样,那下次还怎么在一块儿呢,所以这都是对父母的考验。

我给大家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孩子们在一块儿交往的时候,是很有可能出现一些冲突的。最聪明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来解决自己的冲突,父母之间要宽容。你要相信孩子有办法解决他们的冲突,而且他解决自己冲突的过程就是他提高交往能力的过程,你不要替他去解决。

当然,在设计这样一种合作模式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应用成年人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智慧来规避掉一些没有必要的麻烦。

比如,你在选择其他家庭的时候要慎重一点,你至少要选择你觉得可以接受的家庭,几家孩子之间有一定的能在一起玩的情感基础,父母之间有一定的了解基础,愿意相互接纳,这是你可以选择的。另外也应该制定一些相应的规则,比如说开支AA制,不用说什么我们家有钱到我家来。天天吃你们家住你们家,有一天你也会发现负担很重,心里就别扭了。对孩子也不是说让他们在一块儿就行了,爱怎么打怎么打爱怎么闹怎么闹,父母对孩子还是要有个引导的过程,告诉孩子注意事项是什么,要注意安全,要有礼貌。

父母要积极配合。父母们最好能轮流负责组织活动,每次活动的内容、场地要提前设计好。活动可以不拘一格,可以走出去,也可以在家庭中进行,只要是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活动都可以进行。

活动应尽可能注意以孩子们为主体。活动应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由孩子们自己设计活动方案,父母只做一些辅助工作。孩子如果年龄小一些,可大多以娱乐活动为主,等孩子大一些的时候,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们的活动向深层次发展。

另外,现在城市家庭里边有一个问题,家里都装修得太漂亮精致了,孩子可不管这些,来了就像猴子大闹天宫,家里估计得弄个底朝天。所以,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为了孩子能在一起玩,你是要付出代价的。例如宽容,要容忍孩子不够整洁,孩子可能会在你床上翻跟头。你不要把家里搞得太干净,家里有个孩子,要想把家里搞得过于干净过于整齐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一条要培养,这个我们后边也会讲到,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比如你们可以自由地玩耍,但是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这就是需要对孩子进行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