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是孩子的问题
13276000000032

第32章 36计之32儿童需要生活教育

这部分我们讲第四计“儿童需要生活教育”。这句话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新意,但仔细想想又觉得似乎是一个新问题。因为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有点变味了,我们今天的家庭注重的似乎不是生活的教育,而偏重于知识的教育,我们的家变得像教室,我们的父母也更像老师,最关心孩子的就是学习、学习、学习,技能、技能、技能。所以我们经常能听到这么一句话“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

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儿童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觉得,儿童教育最基本的特点应该是生活的教育。孩子首先要学会生存,学会生存就一定需要学会生活,而要学会生活就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能力,这才能像一个正常的社会人。

2009年8月,我应北京师范大学的邀请到新疆的库尔勒去讲过课。当地一位领导说,孙老师,我们这儿属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你要不到那里去看看?我很有兴趣,结果没想到两天时间就跑了2000公里。新疆人所说的“出去转转”可跟咱们想象中的“转转”不是一回事。一开车,一上午的目标就是500公里,要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穿过“死亡之海”,还去看了楼兰古城。所以我就了解了新疆的司机多么辛苦,经常需要翻越天山,穿行在戈壁中,到处没有什么人烟。

那在这样的家庭中,他们是怎么培养孩子的呢?

那时,我认识了一对新疆夫妻,他们让我很感动。丈夫是一个转业军人,在部队的时候就开车,转业之后还是开车,而且是开长途车。

他妻子就经常让孩子和爸爸一起干活。比方说,爸爸开车回来了,车坏了要修。他们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一家人就都聚集在一起,陪着爸爸修车。新疆冬天零下几十度,爸爸躺在卡车的底下修车,有的孩子拿着手电筒帮他照明,有的帮着递工具,还有的怕爸爸修车无聊,给爸爸唱歌,慰劳爸爸,妈妈则给爸爸准备好吃的喝的,等爸爸修好了回来吃饭。一家人的关系非常融洽、密切。

有的时候,比如双休日或者是节假日,爸爸就拉上孩子,说你们不是有时间吗,就跟老爸去跑跑车,体验体验。于是,一出去就是好几天。冬天翻越天山的时候,有的路上结着冰,上坡也很难上。这个时候爸爸就使劲踩油门,跟孩子说,看见了吗?这就像人生的路上,在关键时刻一定得使劲冲上去,孩子就在旁边大喊爸爸加油加油。最后终于冲上去了,就能够看到非常壮丽的天山风光。

他说,人生就是这样,咬着牙闯过最艰难的地段之后就会看到灿烂的前景。

这位父亲就是用这种方法来教育孩子。虽然他本身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但是这样的体验会让他的孩子意志坚定,意气风发,特别懂得奋发向上,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因为知道家里没钱,都好好学习争取得奖学金,以能够自己支付自己的学费,这三个孩子最后都考上了博士。

所以我觉得这个父亲真的是很不简单。他用他的开车经历让孩子亲身体验到一个人该如何去面对自己的生活,面对生活应该有什么样的积极态度,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有很多父母会说自己很忙,但是具体忙什么,孩子也不知道,只知道经常见不到父母,父母没时间陪着自己。而这位父亲直接让孩子跟着自己,去直接感受自己工作时的艰难,虽然有艰辛的时候,但也有取得成功后的巨大喜悦。这样的方式能够直接而有效地感染孩子。

美国有这么一种教育方法,就是带孩子上班一天。倡导员工把孩子带到父母的工作岗位,让孩子看一看,自己的父母是怎么样勤劳工作的,能够让孩子明白维持家庭生计的不易,从而有更好的家庭责任感。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生活教育方式。

东北有个农民,有五个孩子,这五个孩子后来都成为大学生。这件事情当时还传为美谈,他是怎么教育的呢?

有一个细节我印象很深,有一年,老二该到县城去上学了,每次去都得背着他的干粮,大概一个星期才能回来一次。有次他拿着自己的干粮和书包往学校走的路上,突然想起忘了拿一样东西,就又折回了家。

结果一幕场景让这个孩子眼泪都出来了。因为他这才发现家里吃的东西都让他带走了,再没有别的吃的了,他妈妈正在舔他刚才喝过粥的碗。这个孩子看到这个场面当然是非常非常难受,就拿出一个窝头给他妈妈,一定要让他妈妈吃了。然后这个孩子说,妈妈我不去上学了,我帮你们干活吧,我帮你们挣钱。他妈妈说,儿子,咱们家砸锅卖铁都会支持你学习。这个你放心,一定支持你学习,你要是说你实在学不进去了,你就可以回来。你要想有出息你就坚持读书,只有读书才会有出息。

这个孩子还能说什么?就去勤奋读书,不但文化学习成绩好,体育也好。体育比赛时,别人都穿着运动鞋跑,这孩子是光着脚丫子跑,也能跑第一。这五个孩子相互鼓励,觉得父母这么支持我们,我们一定要学习,一定要奋斗,后来真的是个个都很有出息。

所以说,这些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们,虽然并没有多少学问,但是他们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一面,能够让孩子自觉认识到生活的真面目,从而负起自己应该负的责任。

前面说过,青岛市妇联曾经评选出27个优秀母亲,出了一本书让我给写序,我当时看了之后非常有感触。这么多母亲,来自各个阶层,在教育孩子时却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重视孩子生活方面的教育。我给那本书写了挺长的序言《教育的智慧在民间》,用咱们老百姓自己的方法,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教育孩子,这是非常有效的。

所以我们现在不要把教育搞得越来越知识化,光强调智商、特长什么的,我觉得做人首先要有一种基本的生活态度,要有生活的热情。

生活教育并不只是简单地让孩子直接看到生活真实的艰难的一面,在进行生活教育时还要注意方式方法。

青岛有一位母亲,她的孩子学习很好,但她知道她孩子做事不抓紧,总是临到头来才肯定下心来做事,而且过于自信。虽然说了多少次,但她女儿还是改不了这缺点。有一次,她妈妈知道女儿下午一点半有一场重要的考试。女儿说,妈妈我要睡会儿觉,养养神,你回头叫我。结果这妈妈就一点四十才去叫她。孩子一睁眼就傻了,怎么回事?她妈妈说,我也看错表了。孩子就飞快地往学校跑,到学校还得二十分钟。一共是两个小时的考试,这样一来至少耽误了半个小时。她妈妈就故意的,就是让她在重要的考试时迟到,看看能考成什么样子,看看她怎么处理这样的事情。

我当时就觉得这位妈妈真是手段非常,一般来讲,有几位家长敢那么做呢?结果,孩子的潜力就被激发出来了。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就特别需要这样的生活智慧和勇气,而不单单是学习。

我的一个朋友现在也是一位教育专家,我们都觉得这个人很能干,也很有主意。我们就问她,你怎么这么能干呢?她说,她记得在12岁的时候,她妈妈把编成一大串的大蒜往她身上一挎,说闺女到城里卖蒜去,你爸爸病了,没有钱看病,能不能有买药的钱,就看你这大蒜了。她一听觉得责任重大,就去卖吧,挎着蒜就往北京城里走,想方设法把大蒜给卖出去。她说她的独立从那几捆大蒜往身上挂的那一刻就开始了。现在想想看,我们12岁的孩子,谁敢这么做啊?

生活的智慧一定来自生活的体验,这种直接经验对一个人的能力培养是关键性的。我们经常讲要培养责任感,没有人希望孩子会没有责任感。但是这话总是容易流于空泛,因为没有给孩子分配任务,没有给孩子相应的岗位,没有具体的生活体验,孩子就不可能有责任感。

在学校里,有的老师会给孩子一些锻炼机会,比如让哪个孩子负责拿着教室的钥匙,每天早上负责开门。那这个孩子每天都必须早起,必须按时开门,提前开门。看上去这是一件非常简单的小事情,但对小孩子来说,是非常难做到而且能够坚持下来的。能够做下来的孩子就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可以信任的孩子。

各位父母可以想想看,你的同事、你的部下、你的领导,什么样的人你觉得可以信任?不是说谁拿的薪水高谁家庭条件好我就会信任谁。能够得到信任的一定是责任感强的、为人忠厚诚信的、能吃苦能合作的人。而要想让孩子成为这样的人,都必须对其进行成功的生活教育。生活教育会让孩子变成一个会生活热爱生活的人。

§§习惯决定命运

36计之33: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

36计之34:儿童教育需要细节指导

36计之35:好习惯是训练出来的

36计之36: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现在我们来讲破解家庭教育九大难题的第九难题“习惯决定命运”。坏习惯让人终身麻烦,而好习惯可以让人终身受益,所以希望父母们要通过良好的习惯培育孩子健康的人格。

儿童的教育,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孩子的好与坏,成与败,最关键的就是看孩子习惯的培养。

所以日本的教育家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能不能掌握习惯培养的方法是家庭教育的关键。

什么叫习惯呢?有的父母跟我说,哎呀孙老师,我的孩子真麻烦啊,我都说他八百遍了,他都改正不了。我说你要说八千遍的话更改变不了。一位著名的教授曾跟我说,一句话跟别人重复三遍就等于是对别人的折磨,你都说了八百次了,不就更是折磨了吗?有的孩子也跟我说:孙老师我真烦恼,我妈妈一张嘴,我就知道她要说什么。她上句话还没说完,我就知道她下句话是什么。让她别再说了,她还说,说个没完。

全国父母说的话基本上都是些什么呢?无非都是“别看电视了”“别玩游戏了”“赶快写作业”“你不好好学习能考上好学校吗?考不上好学校能找到好工作吗?找不到好工作难道你去喝西北风吗?”这些话说个一遍两遍还可以,真要说上一百遍,自己想想,是不是真的很烦人。所以我给大家一句忠告叫“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成为好孩子,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学习好,他之所以管不住自己,往往就是有了坏习惯,习惯成自然嘛。

先举些例子说明什么叫习惯。我在讲课的时候我的手机不会响,因为我一进会场就一定关机或者调成静音或震动。而绝大多数人的手机这时候也都不会响,这说明大家也都有这个习惯,进会场或者课堂教室就关机,以免妨碍别人,这都是好习惯。

再看看有的人是怎么打电话的:一手拿电话,一手比划。好多人都会这么打电话,虽说手机是高科技产品,但是一般也没有可视功能,表情再怎么夸张别人也看不见,完全是多余的,但是很多人打电话都是张牙舞爪的,这就是典型的动作习惯。偶尔会有人打电话时声音很大,别人都会侧目而视,这同样可以归结到习惯问题。坏习惯是一个人藏都藏不住的缺点。

习惯是人的一种稳定的自动化行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习惯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链接。有的人很有礼貌,一见到人就微笑。见到一个人是刺激,反应就是微笑。有的人一撞到人就会马上说“对不起”,有的人夜里走路撞到树上也会条件反射似地说“对不起”。这些都是可以后天培养起来的一种习惯。

那么,习惯是怎么形成的?美国的心理学家发现,人的一种行为重复21天后就会初步形成一个习惯。如果这个动作能够重复90天,就会成为一个成熟的稳定的习惯。英国的心理学家发现,人的饮食习惯大约需要66天养成。比如说,到了广东吃饭,不管大店小店肯定先喝汤,在广东生活吃上66天饭,马上就有喝汤的需要。因此要改掉坏习惯和培养好习惯都需要逐渐地采取办法,我在后边会讲到这个问题。

能不能把孩子培养好,最关键的就是看孩子能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改掉不良的习惯。所以我说,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每个人仔细想想,自己会喜欢什么样的人?一定是喜欢有良好习惯的人,而不能接受那些有不良习惯的人。

因此,给大家提一个建议,一定要用心地探讨习惯培养的方法。我认为,习惯的培养是儿童教育的核心技术。我主持了教育部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经过近十年年的研究,总结出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习惯的培养需要经过五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叫提高认识;第二个叫明确规范;第三个叫持久训练;第四个是及时评估;第五个是形成环境。在我的网站和新浪博客里有与此相关的大量文章,大家如果需要的话,可以上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