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能错过的儿童敏感期
13275000000008

第8章 口的敏感期——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口,不仅仅是用来饮食。在最早的时候,口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它是唤醒身体其他部分的神奇力量,它是认识外在世界的神奇窗口。每个孩子都是通过口来感知味觉和触觉,建构自己的大脑和心理世界,认识周围的世界。口的敏感期,就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捕捉孩子口的敏感期

每个孩子在他们出生的时候,能够使用的器官就是他们的口、眼睛和体感。尽管,在孩子刚一出生时便有了视觉的敏感期,但是脑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这个时候的孩子,他们的视觉还并没有达到足够完善的程度,他们眼里的世界其实还是非常模糊的,而孩子的口则并非如此。

每一个孩子,从他出生的那刻起,就能熟练地使用口。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口就是连接孩子自己和这个世界的一个最自然的通道。

在生命的初始,我们发现孩子仅仅是用口来认识手,但是,随着这个小生命的生长发育,我们会渐渐地发现并深深地被这样一种神奇的现象所折服:孩子会用口认识周围所有的一切,而他们认识的过程,也是那么的简单而单纯——拿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塞。

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知道这些举动究竟给幼儿带来怎样的感觉和认知,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并不是因为孩子不知饥饿,仅仅是因为孩子是用口来认识世界的。事实上,全世界的孩子都是通过这个过程,一步步地走向我们这个可触摸的五彩斑斓的世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孩子是用口来打开世界这扇大门的,也是用口来和这个世界建立密切联系的,这是一个幼儿发展必不可少的过程,而这也恰恰是生命初始的“神奇力量”。

婴儿3个月的时候,是口的敏感期最明显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他们能抓到物品送到自己的嘴巴里。多数儿童首先要使口的功能建立并独立起来,其次才用口来认识世界。直到孩子的手被完全地唤醒,并随着手的敏感期的到来,又进一步地帮助和加快了口的敏感期的发展。最终,随着孩子无处不在地到处触摸,口的敏感期也就这样逐渐过去了。

假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这一阶段,那么,未来的成长之路很有可能会出现许多的缺憾。对于那些口的敏感期严重得不到满足的孩子来说,他们很有可能会随意拿别人的东西、捡掉在地上的食物、抢别人的东西、注意力固定在食物上而难以专心学习。因此,家长在发现孩子进入口的敏感期或尚未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时,一定为孩子提供自由选择和享用食物的机会。

另外,如果儿童的敏感期被延误的话,有的敏感期会因为孩子的年龄已大而不会再出现,但是有的敏感期却迟早会出现,比如口的敏感期就是如此。

成长日记7:拿什么都往嘴里塞

最近一段时间,6个月左右的小儿子聪聪总喜欢拿起什么都往嘴里塞。

吃饭的时候,聪聪喜欢用嘴玩勺子,先是把勺子放在嘴里咬来咬去,然后不停地从嘴里伸进拿出,拿出伸进;也喜欢咬勺子把儿的前端,也是不停地伸进拿出,拿出伸进;最后聪聪还会把整个勺把儿塞进嘴里,我猜想他可能是想感知一下勺把儿的长度,有几次这个专注的小家伙竟然把刚吃下的饭菜都给呕了出来。不过,即便如此,在整个过程中,他的表情也仍然是放松的。

午睡的时候,聪聪的举止也很令人好奇。他喜欢先用一只手背不停地轻轻拍打自己的嘴唇,接着把大拇指塞进嘴里有滋有味地吸吮着,这个动作持续几分钟之后,他又拿出大拇指,把食指塞进嘴里,做同样的动作,就这样,他的小手指一个接着一个地轮流塞进小嘴巴里。“玩”得开心时,他还会一口气地把五个小手指统统塞进嘴里。最让我们吃惊的是,在整个过程中,他的表情是那么的放松、自如。

当然,聪聪的“喜好”还不止这些。有一次,他竟然在大人不注意的时候,“专心致志”地咬一只袜子的后跟儿!天知道,他是怎么把这只袜子搞到手的。我看到后当即制止,但是拿走袜子后,他马上又拿起另一只接着咬,一副迫不及待的神情。最后,我只好把他抱离卧室,即便这样,他还是恋恋不舍地回头望着那只袜子。

(聪聪妈妈)

教 子 心 得

对于聪聪的举止我们无需质疑,此时的他正在尝试用嘴唇来帮助自己辨别眼前所有的神奇物体。通常,5~6个月的宝宝已经能够主动伸手抓住眼前的东西,这是孩子身心发育的一大进步。但是,光靠抓和看,他们还不能确定物体的种类与性质,在他们的小脑袋瓜里,一定在琢磨: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这时,孩子与生俱来的“神奇力量”会激发他们用“口”来帮忙,于是,在接下来反反复复的尝试中,他们渐渐学会用舌头、用嘴唇来帮助自己确认各种物体。可以说,这是孩子天生就有的一种本能,反过来这种活动也能促进口部感觉的发达。当然,家长也要注意,不要在宝宝身边随手放置不卫生或有危险的东西。

成长日记8:吃手就是他的工作

嘟嘟刚出生的时候,就像她的名字一样,粉嘟嘟、肉乎乎的,看着这个老天赐予我们的小天使,全家人都欢喜得不得了。在她3个月大时,这个小小人儿竟然有了自己的“工作”——吃手。可不要小瞧我们的嘟嘟,做起事情来还真是蛮像样的。

每当嘟嘟躺在我的怀里时,她总是先高度专注地将手往嘴里放,这样反反复复试了好几次,才算“完成任务”。即便如此,嘟嘟也没有忘记接下来的“任务”——吮吸她的小指头。吮得投入时,她还会发出很大的“吧唧吧唧”的响声。

这时坐在一旁的嘟嘟妈却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想法。她会一边说上几句“那样不卫生,快把手放下来”的话,一边又迫不及待地将嘟嘟的手从她的嘴里拿出来。可是,专注的嘟嘟哪里理解她的“良苦用心”,不是“嗷嗷”地哭,就是“哇哇”地闹。看到这一切,嘟嘟妈又会关切地说:“哦,宝贝,你怎么了?是尿湿了吗?是哪里不舒服吗?”

看着嘟嘟的“工作热情劲儿”,尤其孩子因为自己的“工作”被人干扰而恼怒哭闹时,我这个做奶奶的,自然是一百个不愿意。但是,每每这个时候,又找不出更好的理由来说服嘟嘟妈。

(嘟嘟奶奶)

教 子 心 得

看到眼前的小嘟嘟,也许,你会有这样的猜想:她究竟用嘴干什么?手究竟能让她感觉到什么?在成人看来,无非是这样:无味的和有味的,硬的和软的,不可吃的和可吃的,还能有什么呢?但是,对于低幼龄的孩子来说,吃手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调查研究显示,不满1岁的宝宝中,绝大多数有吃手的习惯;1岁6个月的宝宝中,19.2%有吃手的习惯;3岁宝宝中,10%仍然爱吃手;而3岁6个月的宝宝中,有吃手习惯的比例已下降至7.8%。

事实上,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时,吃手也并非什么坏事。对于一个3个月的婴儿来说,对吸吮有一种天生的需要,如果吸吮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想办法自己满足自己,而吃手恰恰是一种最好的替代和安慰。与此同时,宝宝也尝试用吃手这种方式感觉口的各种能力、口的部位功能以及口的极限。而且在孩子吃手的过程中,他们也在体验着这个未知的世界,学会选择究竟能把什么塞进他的嘴里,从而更好地建构只属于他的自我世界。另外,吃手也是宝宝对爱的呼唤,尤其是那些成长过程中,缺少爸爸妈妈或看护人的肌肤相亲,在饥饿、患病时也不能及时给予抚慰的孩子,就更倾向于选择从吃手中找到慰藉。

当然,家长也不必过分紧张。因为初到人世的宝宝大脑发育还不够完善,大脑的定位系统还没有足够成熟,把手放在嘴里吃也仅仅是他们的“兴趣爱好”,还不能说是一件可以完成的“任务”。而作为家长,最应该做的是让宝贝享受吮吸的快乐,多陪陪他,为他营造一个宽松、温馨的家庭环境。

这么看来,在吃手这件事情上,嘟嘟奶奶可以笑着对嘟嘟妈妈说:“她正在工作,等她的手再放进嘴里,她就会安静下来了。”

成长日记9:家有爱咬人的小宝贝

这一天刚吃完早饭,2岁多的小男孩噜噜就缠着妈妈去小区花园里玩。大约玩了个把钟头,在这帮小朋友堆里,突然传出一声刺耳的“嗷嗷”声,之后,就听到不满2岁的娟娟“哇哇”地大哭起来,小嘴还委屈地嘟囔着:“噜噜咬我、噜噜咬我。”

当时我也在场,虽然没有亲眼目睹真实场景,但是,还是觉得有些奇怪。在我眼里,噜噜从来都是一个乖巧、讨人喜欢的孩子,平时也没有发现他有什么侵犯性行为,怎么可能会咬小朋友呢?

这时,再看我那小宝贝,满脸歉意和恐惧,语无伦次地为自己辩解,大概意思是说,他和娟娟为了争抢一个玩具而吵了起来,吵着吵着,他就张嘴咬了娟娟一口。

听到这里,我赶忙上去安慰娟娟,让噜噜给她赔礼道歉,并示意两个小朋友拉拉手。费了好大一番功夫,才算平息了这场“咬人风波”。

面对噜噜咬人的事实,我还是心存不安,这时突然想起,就在前些日子我发现噜噜用嘴巴啃过桌子,那叫一个“津津有味”,就连下巴、脖子上都满是他的口水。

还有一次,噜噜和院里的几个小朋友在爬栅栏玩。我也在旁边看着他,以防出现意外。突然,噜噜抱住一旁的甜甜,在她的小脸蛋上咬了一口,速度之快让周围的人都猝不及防!甜甜奶奶见状,赶快抱起甜甜,她的脸上明显有了一圈牙印,而噜噜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只是在一旁愣愣地看着甜甜,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

(噜噜妈妈)

教 子 心 得

孩子咬人了?是不乖了吗?作为家长又该如何是好呢?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孩子咬人不都是他们有意识的行为,而且通常不会对别人造成严重伤害或产生生命威胁。事实上,许多孩子在3岁之前至少都曾咬过别人一次,但是,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多数都能停止这种咬人行为。如果孩子在3岁以后还经常咬人的话,就需要接受一些治疗了。

其次,面对孩子咬人的问题,作为家长也不能一概而论,在不同的年龄,孩子的咬人也会有不同的解释。

对于5~7个月的孩子,最易咬他们的妈妈或是其他看护人,有些孩子甚至会在妈妈喂奶的时候出其不意地咬上一口。这些孩子之所以会咬人往往是因为他们感觉到嘴里不舒服或是出牙产生的疼痛,让他们觉得异常难受,忍不住才会咬人。不过,这个年龄的宝宝还不能从别人的表情和反应明白咬人的做法是不应该的。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可以咬、尝的东西,比如各种软硬不同的食物,干净的、不同质地的物品等,以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进而缓解孩子的不适感。但是,一定要选用安全健康的产品,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如果没有备好这种物品,也可以暂时用干净的冷毛巾代替,这样也能缓解孩子出牙的疼痛感。

对于8~14个月的孩子,通常会在情绪兴奋的时候咬人,可能是一起玩的小朋友,也可能是身边的父母。如果父母对他大声说“不”的话,他可能就会停止这种咬人行为。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家长应该明确告诉孩子:“我们不能咬别人,我们只能咬食物,比如,苹果或是饼干。”跟孩子说这些话的时候,你的表情一定要严肃。如果家长不慎被咬到的话,应该尽你所能地夸大你的痛苦表情和肢体动作,告诉孩子被咬是很痛的,尽管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能完全听懂你的话,但是他们能够明白你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声音的音调,这样有助于帮助孩子了解咬了别人的话被咬的人会不高兴。

对于15~36个月的孩子,常会在情绪低落或是想要控制别人的时候,突然咬别的小孩。故事中的小噜噜就是一个典型。通常,不满3岁的孩子还不善于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如果在与其他孩子一起玩的时候,抢走了别人的玩具或是别人把他的玩具抢走了,他们的反应往往不是打人就是咬人。作为看护人,如果可能的话,最好马上制止这种情况的发生,试着缩短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间,或是带他去人数相对较少的孩子群里。尤其是在两个孩子想玩同一个玩具,为此有可能发生争抢的时候,要聪明地将他们分开。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如果他们感到无助或是恐慌的话,比如,跟别的孩子打架输了或是认为有人要伤害他们的时候,会有咬人的行为。如果你的孩子有这种行为的话,家长一定要注意,适当情况下,有必要接受专业的治疗,因为这很有可能是孩子不能控制情绪和表达情感出现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这么说,咬人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就如故事中的噜噜一样,他们是在用“咬人”这种方式告诉你“我的口腔敏感期”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