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能错过的儿童敏感期
13275000000014

第14章 秩序的敏感期——孩子比成人更能遵守秩序

有这么一段特殊时期,孩子喜欢给物品找“主人”;会把他所认为的不在正确位置上的物品“归位”;会因为事情没有合他心意或是顺序就要求“重来”……不要认为,此时的孩子是在与父母“作对”,他们只是处于一个被叫做“秩序”的敏感期。

捕捉孩子秩序的敏感期

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当婴儿出生后,就来到一个相对子宫来说极为广阔的空间,在这里,到处都有极其丰富的事物。由于婴儿自身对这个环境没有任何的先知,所以,他们会产生一种对环境的控制欲望,而这种欲望就是对秩序感的需求。这之后,通过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原有秩序,婴儿不断地巩固他的安全感,直到有一天,他把握了这个秩序的恒定,内化了守恒概念,明白在一定范围内的发挥不会影响后果,只有顺利度过这个阶段,他才能进一步发展。

可以这么说,每个孩子在出生时,内在就有一种基本的需求,婴儿恰恰是透过这个需求去认识自我,以及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秩序感。在这段秩序的敏感期,孩子对事物的顺序、物品摆放的位置、人物的呈现,都有一种在成人看来匪夷所思的执著。通常,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出现在2~4岁,而且呈螺旋式上升,一般有三个阶段:先是会因为秩序受到破坏而哭闹,但一旦秩序恢复就能平静下来;当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后,秩序感又体现为孩子为维护秩序而大声说“不”;之后,孩子会为了维护秩序而变得愈发执拗,如果发现有违反秩序规则的事情,他就要求一切都得重来一次。

事实上,建立了良好秩序感的孩子,便会体现在求学路上的各个阶段,他们会把自己的学习用品和教材收拾得整整齐齐,他们会轻而易举地找到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能自然而有条理地安排和使用时间。后来,当孩子参加工作后,他们知道工作中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比较重要的,而哪些又是次重要的。毫无疑问,这种秩序感将是陪伴终身的一种好品质。

没有秩序感就像在森林中迷路一样,总是让人摸不着头绪,不知下一步会遇到什么情况。这么看来,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生活在毫无秩序、杂乱无章的环境中,他的情绪、人格发展,甚至是专注力都会受到影响。其实,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例子。他们无法将精力集中在任何一件事情上,无法持续地完成一项“任务”。他们每到一处,只要看到好玩的,不多想也不多观察,只知道冲过去、抓起来,毫无理由地丢掉,再去抓下一个。可以断定,这样的孩子一般是秩序感被破坏掉了,是内心紊乱的表现。

然而,很多时候,成人未必知晓孩子心里到底有多少秘密,未必知晓孩子正处于秩序的敏感期,正如蒙特梭利所说,孩子的心灵是一个神秘的深渊,照料他的成人并不了解它。因此,在我们不了解的时候,不妨让我们怀着一颗敬畏之心,给孩子更多的爱和自由。

成长日记26:“场所”变了,情绪也变了

转眼间,丫丫已经2岁半了,从怀孕那时起,我就很少与同学保持联系。

半个月前,同住一个城市的大学同学要搞一次聚会,还特别强调凡是有了宝宝的,都要带上。

为了参加这次同学聚会,我准备了好一阵子。还时不时地将大学同学合影的照片拿给丫丫看,反复教她认识每一个人。

到了聚会那天,我把丫丫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带着她来到了聚会的地方。一路上,丫丫和我有说有笑,很是开心。

到了聚会的地方,丫丫站在大门口,探着脑袋往里一看,却怎么也不愿进去,不管我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

(丫丫妈妈)

教 子 心 得

当“场所”发生改变的时候,处于敏感期的孩子就会表现出内心的不安,就如故事中的丫丫一样。尽管在妈妈的引导下,她也一直在认识新事物,但是,一旦真正走入新环境,孩子就会变得无所适从。

对于0~4岁的宝宝来说,一个有序的环境是相当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事物、熟悉环境。然而,一旦孩子熟悉的环境消失,他就会不知道依从谁好,不知按哪个办法做才好,甚至会因无法适应新环境而哭闹、发脾气。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早教中心、幼儿园的大门口,我们常会看见第一次到这些地方的孩子会有躲在家长身后、到处游走、又哭又闹的种种场景。

与此同时,孩子对环境的认知是整体性的,只有在整体明确的环境下,他们才有可能让自己有目的地活动。一旦整体环境发生改变,他就无法与环境建立各种关系的认知,正如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蒙特梭利所言,“孩子对秩序是极其敏感的,秩序是孩子对生命的一种要求。”

这么看来,只有在周围环境处于有序状态时,孩子的内心才会得到满足,才会产生真正的快乐,并进行各种探索和活动。因为只有在有序的环境中,孩子才能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并使自己的智能得以建构、提升。

因此,面对孩子在场所改变后的种种表现,家长一定要极具耐心地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比如,你可以用愉悦的声音与新环境中的人说话;用新环境中好玩的玩具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介绍新的同龄伙伴给孩子做朋友,这些做法都能有效帮助孩子很快适应和认识新环境,形成对新环境的认同,同时建立起新的秩序——在新的环境中玩耍、交朋友、学习。

成长日记27:“该是谁的就是谁的”

一个秋日的周末,我们一家三口驱车去海边玩。炎热的太阳把海边的沙滩照得热极了,我们只好把外套脱下。

后来,天色突然转阴,还刮起了一阵凉风。媛媛的爸爸这几天有些感冒,咳嗽了两声就随手将我的外套披在肩上。

这时,刚刚还玩得不亦乐乎的媛媛突然停下手里的“工作”,朝爸爸走去。

只见媛媛拉了拉披在爸爸身上的我的外套,带着命令的口吻说道:“爸爸,脱下来!脱下来!”

看到媛媛这一突如其来的表现,我们都非常不解,她爸爸也没有照做,依旧披着我的外套。这可急坏了媛媛,甚至还哭了。

直到媛媛爸爸脱下我的外套,穿上自己的外套,并把我的外套放到我手中,媛媛才停止哭声。之后,这个奇怪的媛媛带着满意的笑容又去搭建她那“沙的王国”了……

(媛媛爸妈)

教 子 心 得

“该是谁的就是谁的”是3岁左右的孩子在秩序的敏感期一种常见表现。

在媛媛看来,妈妈的外套就不应该穿在爸爸身上,因为妈妈的外套不属于爸爸,妈妈的外套只属于妈妈,如果穿错了,就要从爸爸身上脱下来。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对物的拥有者的秩序感,是如此的敏感与执著,而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对外在的“所有物”都会有这种要求,就如故事中的媛媛一样。

当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的年龄,对于眼前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他们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感知与认识,在他的脑海中逐渐形成一些固定的“秩序”。在他看来,每个人都要遵守这种“秩序”,具体到使用物品这件事情上,一旦谁使用了别人的物品,他就会认为“秩序”被打乱了,并会为此而“强行干涉”。比方说,当孩子看到爸爸用了妈妈的杯子,他就会让爸爸换回自己的杯子;当妈妈穿了爸爸的拖鞋,他就要求妈妈把拖鞋还给爸爸。

然而,面对孩子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很多家长往往会觉得莫名其妙,会变得无所适从,会偏执地认为孩子又是在无理取闹,于是,对孩子的行为不理不睬,或是训斥一番。其实,你应该知道,孩子自身就有一种内在的秩序感,在秩序期内的孩子坚持谁的东西就是谁的,每样东西都必须物归原主,他人不得动用。一旦孩子所熟悉的“秩序”被打乱,他们就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还会因此而焦虑、哭泣,如果家长没有给予恰当的回应,只会让孩子更加焦虑,跟你拗着干。事实上,只有孩子和部分成人才会把规则融入生命,并努力去遵守,这关系到孩子长大后的文明素质、道德、智能状态以及安全感。

因此,作为家长要学会满足孩子的需求,这种满足不是惯着他,也不是纵容他,而是要学会配合孩子,帮助孩子度过秩序的敏感期。

成长日记28:凡事都要讲顺序

小凯2岁2个月时,一天早上,我和他一起从三楼下楼到一楼。

当时,不知道是谁在搬家,楼梯过道上堆满了杂物。而小凯则是嚷嚷着要自己下楼,因为楼梯上的杂物实在是太多了,我怕小凯被绊倒,就一直抱着他走到一楼。

最后,当我费劲地把小凯放下来的时候,他却不干了,坚持要再回到三楼,重来一次。

我知道小凯的秩序规则又来了。在他看来,被抱下楼根本不算下楼。

当我费了好半天劲儿又将小凯抱回三楼后,他的小脸立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而这时楼梯过道的杂物也被收拾利索了。就这样,小凯高高兴兴地从三楼的第一个台阶一个接着一个地走了下来……

(小凯妈妈)

教 子 心 得

很显然,小凯进入了秩序的敏感期,对外在的“顺序”会有自己的要求,坚持每个举动都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尽管妈妈认为抱着小凯下楼也是可以的,可是在小凯看来,这件事情没有完成是不可以出门的。

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只要事情不合自己心意,都会固执地要求“重来”。比如,上楼梯时不可以妈妈先上去,否则必须退回来,重新来一次;听到门铃响必须由他来开门,如果大人开了,孩子就会哭着要求大人出去,重新再开一次;睡前一定要先脱袜子,再脱裤子,最后脱上衣,一旦顺序错了便不肯睡,而且还要穿戴好后,重新脱一遍……

然而,在大人眼里,却往往认为,是不是孩子变固执了、不听话了?于是,武断地为孩子的行为下定义。其实,作为家长,当孩子感到自己做事情的顺序被打乱而哭闹着要求“重来”时,一定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多去了解一下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只要你满足了孩子内心的需求,每个孩子都会顺利地度过秩序的敏感期,而家长也不会再认为,“重来”这一阶段就是大人最为苦恼的时期。

另外,当家长发现孩子十分注重秩序,要求凡事都要严格按照顺序来办的时候,也可以利用孩子强烈的秩序感,培养他们做事的条理性。比如,吃饭时,家长可以每次都让长辈先坐下,然后再让孩子入座,一旦孩子习惯了这种顺序,就能在这个秩序的敏感期内养成“长者先,幼者后”的好习惯。

成长日记29:承诺的事就要做到

3岁半的笑笑自打上了早教中心,接送的任务就全权交给了奶奶。

有一天,我下班进门,却看见笑笑和他的爷爷大眼瞪小眼,爷爷看了看,没好气地说:“这个小没有良心的,今天他奶奶去医院看望一个老街坊,我好意送他去早教中心,他却对我说,‘爷爷,我不喜欢你送我。’”

听笑笑爷爷这么一说,我知道又是孩子的秩序感在“作怪”了,于是,急忙安慰了爷爷几句,紧接着又把笑笑叫到身边,笑着问他:“笑笑,平时都是谁送你上学呀?”

笑笑干脆利落地答道:“是奶奶。”

“那今天奶奶呢?”笑笑接着问道。

我说:“奶奶外出了,去医院看一个病人。”

“喔,奶奶不在了,今天爷爷送笑笑上学,你是不是觉得和以前不一样了?”笑笑嘟着嘴点了点头。

“那奶奶有事不在,你觉得她还能陪你去早教中心吗?”笑笑听了,摇了摇头。

之后,我让笑笑对爷爷说:“爷爷,对不起!我不是不喜欢您送我去早教中心,是我习惯了奶奶带我去。”

(笑笑妈妈)

教 子 心 得

面对由谁送笑笑去早教中心的事情,笑笑变得执拗,甚至是有些任性,这正是处于秩序敏感期孩子的典型表现,在他们的头脑里,既然是大人答应的事情就一定要实现,这件答应要做的事情绝不仅仅是随随便便的一句话,它早已成为孩子和成年人之间的一种“约定”。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在建构精神的内在秩序的同时,对周围环境中的人会有“约定”的要求。

然而,很多家长并不理解孩子的这种想法,于是,在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当孩子为某件事情闷闷不乐,跟你又哭又闹的时候,或在爸爸妈妈心情很好的时候,大人往往会为了哄孩子高兴就随口说句“你要是乖乖的,爸爸明天给你买小汽车”之类的话,但家长并没有打算给孩子买小汽车。

事实上,家长的这种作为只会破坏你与孩子之间的“约定”,如果又是多次发生类似事情,就会使孩子与父母之间产生不信任感。这么看来,作为家长,我们不可轻易、草率地和孩子约定事情。而一旦承诺的事情就一定要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