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有佛法就有办法
13271100000083

第83章 看清生死,活出淡定

在因果循环中,生命过程中的苦与乐、逆与顺、成与败、得与失、寿与夭、健康平安与多灾多难,都应该面对并接受。

——净空法师

生死相对,同时相成,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命中不能缺少死亡这一环,虽然死亡是人生必然经历的过程,但人人都怕死。佛教以解脱生死、觉悟成佛、弘法度生为首要目标,他们并不执著于肉体生命,因为身体只是装载灵魂的“臭皮囊”。

净空法师说:“在因果循环中,生命过程中的苦与乐、逆与顺、成与败、得与失、寿与夭、健康平安与多灾多难,都应该面对并接受。”平常人惧怕死亡,是因为不知道人死之后要去向何处。然而,死也是我们要承担的人生义务之一。

寂寥秋日的黄昏时分,若独自行走在一条铺满梧桐叶的路上,必然心生感慨。当一片片枯黄的叶子从枝头静静地飘落时,地面似乎就是深秋赋予它的归宿。

不知何处吹来的风,如同兰花手,悠然自适间,生命便已陨落。风与树叶之间,总有细数不尽的故事:春风吹绿了叶,夏风吹肥了叶,秋风把叶儿染黄,冬天的风把叶儿吹进尘埃。树叶的轮回,就像是人生的兜兜转转,循环往复间,没有永生,也没有消亡。每段生命的开始意味着过去的陨落,每段生命的结束又昭示着下一个未来。

生死从来不由人,甚至连佛祖也无法改变。

人们总是问佛陀:“佛死了到什么地方去呢?”

佛陀总是微笑着,保持沉默,什么话也不说。

但是,这个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出来,看来人们对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关心的。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佛陀对他的弟子说:“拿一支小蜡烛来,我会让你们知道佛死了到什么地方去。”

弟子急忙拿来了蜡烛,佛陀说:“把蜡烛点亮,然后拿过来靠近我,让我看看蜡烛的光。”

弟子把蜡烛拿到佛陀面前,用手遮掩着,生怕风把蜡烛吹灭了。

但是,佛陀训斥他的弟子说:“为什么要遮掩呢?该灭的自然会灭,遮掩是没有用的。就像死,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

于是,佛陀吹灭了蜡烛,说:“有谁知道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它的火焰到什么地方去了?”

弟子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说不上来。

佛陀接着说:“佛死就如蜡烛熄灭,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佛死了就到什么地方去了。和火焰熄灭是一样的道理,佛陀死了,他就消失了。他是整体的一部分,他和整体共存亡。火焰是个性,个性存在于整体之中,火焰熄灭了,个性就消失了,但是整体依然存在。不要关心佛死后去了哪里,他去了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成佛。等到你们顿悟的时候,你们就不会再问这样的问题了。”

不论是人的死亡,还是佛的死亡,都是人死如灯灭。但即使灯灭了,也并非什么都没有了。曾经的光依然在闪烁,蜡烛的意义在于其燃烧的过程。生生死死,且由他去,不要执著于如何永生,也不要总惦记着人究竟如何做才能在死后上达四方乐土,这都是虚无缥缈无踪可觅的乌有,最好趁着生命还在时,多做善事,认真修行。

面对死亡,要有如落叶归根的自然;面对死亡,要有如空山圆月的明净。缠绕心灵的那条生死线,只有自己才解得开。

人的一生很短暂,百年也只是一瞬,在茫茫历史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当人的生命消逝时,我们常常觉得它比叶子的凋零更加悲凉,花谢了会再开,潮退了会再来,可是人的生命逝去之后,将以怎样的方式重新回归呢?

法师说:“接受自己逐渐步入高龄的事实,明了外表、容貌、体力上的改变,都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于死亡也要以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体认到那不是结束,而是另一阶段生命的开始,便能坦然面对,不再有任何的恐惧和忧虑。”

在净空法师眼中,生命的逝去不需要回归。因为真正怀有一颗佛心的人能够明白人的一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别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人也该如此,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将生命的光与热发挥到极致,为更多的人带来幸福,也给自己的人生,创造出更大的意义。

深秋时分的风,吹在身上总是有些凉。但若慢慢地张开十指,任风从指间穿行,那一刻,你手中可以握住的,或者是一片落叶,或者是一粒尘埃,或者是一束阳光,不管是什么,你都曾经把握住了那一瞬间。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改变人生的佛学课/杨承清编著。—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6

ISBN 978-7-5044-7339-4

Ⅰ。①改? Ⅱ。①杨? Ⅲ。①佛教—人生哲学—通俗读物 IV。①B948-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114032号

责任编辑:王彦

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010-63033100 www。c-cbook。com

(100053 北京广安门内报国寺1号)

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发行所经销

北京瑞禾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 ? ? ? ?

787毫米×1092毫米 1/16开 18印张 150千字

2011年7月第1版 2011年7月第1次印刷

定价:38.00元

? ? ? ?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可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