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有佛法就有办法
13271100000076

第76章 对动物残忍的,不会是个好人

如果我们有了怜悯心,而只是为了随顺一些人去杀害生命,这就等于泯灭自己的良心。

——索达吉堪布

很多人对“好人”很难界定,但对“不是好人”一定会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在索达吉堪布看来,对动物残忍的,不会是个好人。那么,为什么堪布对人好坏抱有这么肯定的态度呢?是堪布太武断了吗?不是的,堪布有自己的理由。他说:“可是现在很少有人遵守大德的教言,杀生的现象日益严重。人们的行为若不改变,这样下去的话,我们的世界将变得很可怕。可怕的不只是动物的痛苦与死亡,而是人们丧失了同情与悲悯。如果我们有了怜悯心,而只是为了随顺一些人去杀害生命,这就等于泯灭自己的良心。总之,无论是官员大亨,还是平民百姓,若残忍地杀害生命,那么他就是一个恶人。”

庞涓和孙膑打猎的故事就能很好地证明堪布的观点。

庞涓和孙膑两个人少年时代就在鬼谷子门下拜师学艺。在学习之余,师傅鬼谷子让他们上山打猎,以便学一些射杀之术。

庞涓和孙膑来到山上打猎,突然,一只麋鹿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庞涓张弓搭箭,一箭就射中了麋鹿。麋鹿一下子栽倒在地,嗷嗷叫个不停。师兄弟赶到麋鹿面前的时候,他们发现麋鹿并没有死,于是,庞涓拔出利剑,将麋鹿刺死。他们发现离麋鹿不远处有两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麋鹿,正眼泪汪汪地看着他们。庞涓看到后,高兴不已,说了句:“幼鹿最鲜美。”也将两只幼鹿砍死。

两个人继续打猎。这时,一只野兔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庞涓对孙膑说:“师兄,这个机会留给你,试试你的箭法。”于是,孙膑也张弓搭箭,去射杀那只野兔。可遗憾的是,孙膑的箭射偏了,差一寸就射中啦。

于是,每次打猎,庞涓都会满载而归,而孙膑总会因为“差一寸”而一无所获。

几年过去了,两个人都已经长大成人,也学有所成,准备下山去建立自己的事业。

就在两个人要下山的前一天晚上,鬼谷子悄悄地将孙膑叫到自己的房间,警告孙膑说:“每次打猎,你总是‘差一寸’而一无所获,我知道,不是你的箭术差,而是舍不得杀生呀。你的师弟每次都满载而归,说明他心肠狠,为了利益,他会不顾同门情义对你痛下杀手,你们在一起,你要对他多加防范。”

后来,果然被鬼谷子猜中,庞涓为了自己的私利加害孙膑。

鬼谷子正是看到庞涓随意荼毒生灵,才预判他将来不会成为一个心怀慈悲的好人。可能有人会问,是不是庞涓天生就是一个恶人,所以才会有如此恶行?其实,人的很多恶行,不是天生就有的,对动物残忍的,绝不是人的本性,之所以说“对动物残忍的,不会是个好人”,一是因为时常对动物残忍,就会渐渐磨灭人性中的那份慈悲,滋生更多的恶念;二是对动物残忍是人性泯灭的直接反映。所以说,对动物残忍的,不会是个好人。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对人类的朋友——动物,怀有一颗悲悯的心,懂得爱护动物。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人生,首先要从改变对待动物的态度,这对我们的人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比如少年儿童捉蜻蜓、蝴蝶,制作动物标本,只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增长残忍的习性,长大后对待生命(包括人在内)缺乏仁慈心。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难以善待他人及自己的父母,乃至于他自身。所以,培养一个人良知,不妨从爱护小动物做起。

一个人是善是恶,心中有没有爱,可以直接反映在他对动物的态度上。索达吉堪布从世人对待动物的态度去窥视人性,这样去看人心就更直观,更明了了。很显然,一个人要是漠视生命,他的心大多是冷漠的,很难爱他人,爱自然。懂得爱动物,就会懂得爱他人,爱自然,爱这个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