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有佛法就有办法
13271100000059

第59章 孝,不是简单的供养

如果子女只像养牛养马一样,供给父母吃穿住而不由内心恭敬尊重,那为人父母的是何等可怜啊!

——证严法师

百善孝为先,也就是说,一个人善不善,先看孝不孝。中国人把孝放在百善之首,可见是非常注重孝道的。可是,在中国人的眼里什么才是孝呢?老有所养就是孝道吗?不是!孔子的弟子子游曾问孝于孔子:“为人子女,应该如何做才算尽孝?”孔子回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儒家重视孝道,孔子讲学时一再提倡孝,所以他的弟子们常常要彻底追究“孝”的意义。孔子回答的这段话,也可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一些子女对父母的态度一一认为供给父母生活所需,让父母吃饱穿暖就是孝顺。但是孔子一再提醒大家,对待父母还要有一份敬重心。所以证严法师说:“如果子女只像养牛养马一样,供给父母吃穿住而不由内心恭敬尊重,那为人父母的是何等可怜啊!”

有人认为孝顺父母就是能奉养父母,这种对孝道的认识是错误的,对待长辈仅仅奉养还不够,还需要有顺从,有恭敬之心。

证严法师说:“人和众生的区别就在礼节,如果奉养父母欠缺恭敬的心态,这和饲养其他的动物并无不同。人之所以称为万物之灵,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有智慧,能够分辨善恶。人如果懂得怀念恩德,自然就会生出恭敬心来,如果不懂思德二字,那就没有礼义可谈了。”

魏文侯常常和他的一位贴身大臣谈话,每次谈话时大臣都会提起一位学者并赞美其德。有一天魏文侯就问这位大臣:“这位学者是不是你的老师呢?”大臣答:“不是。”文侯又问:“既然不是你的老师,为什么常常听你提到他的名字而赞叹呢?”

大臣回答道:“因为他为人谨守人伦,堪为我的模范,有很多事情我都要向他学习,所以我常常提到他的名字。”文侯再问:“那你的老师是谁呢?”大臣回道:“我的老师是郭顺子。”

文侯说:“为什么我从来没听你提起你老师的名字呢?”

大臣回答道:“若说我的老师,那根本是无与伦比,我的知识、人品、行为,没有一样赶得上他老人家。他的人品、思想、知识已与宇宙天地合而为一了!他讲的道理很深,他的人生思想我是万不及一,因此我从来都不敢提老师的名字。”

这位大臣有今天的成就是从哪里来的呢?身体是父母生的,才能是老师培育的。可是他却因为老师的学德行为超然,无与伦比而不提师恩,反而对和他较相近的人念念不忘。所以魏文侯感叹地说,仁义礼节真像一堆经不起风雨的泥土,“只要风雨大水一冲,泥土就松散流失了”,这实在令人感慨仁义礼节淡薄如纸啊!虽然这只是简单的小故事,但相信对有心人能有很大的启发。

有人说父母给予子女的恩德太大,反而让子女不知父母恩。所以佛经中说“不思爹娘”,不挂念父母亲,那挂念谁呢?当然是自己家中的配偶、子女。

百善孝为先,一切善都是从孝开始,有孝就会有恭敬心、有礼节。对上有礼节,对卑幼的人自然就会有无限的慈爱。

我们用什么心态来报答父母恩,才算是孝呢?佛陀说,父母年老了,行动不方便,若要远行,做子女的为了尽孝道,用扁担挑着米箩,让父母分坐在左右两边,担着父母走路。即使肩膀的皮磨破了,深可见骨,也不以为苦,甚至皮破见骨之后,又磨损到骨髓,为人子女的还是要担当得起。哪怕再远的路、再高的山,身为人子的还是要继续前进。挑着父母长时间地走路、爬山、绕山,挑到肩膀的皮破了、骨裂了,血从肩膀流到脚踝。即使是这样的付出,还是无法报父母的深恩。

人生最大的孝,莫过于让父母安心,并且让父母扬眉吐气。只要我们能发挥人生的功能,最起码不会令父母有所遗憾。什么事会让父母遗憾呢?不务正业,危害人群。所以为人子女者应,基本孝道就是要让父母欢喜安心。

父母这样用心养育子女,盼望儿女早日长大成人。一直到真的长大成人了,有些子女不但不孝顺,反而对父母忤逆伤害;即使亲族长辈好言相劝,仍出言顶撞,态度无礼,怒目以对。

看看“瞋’这个字——双眉拉直,双目睁大,一副凶恶相。我们应该以笑脸迎人,不可以恶眼相视,尤其是对父母。

有句话说:“和颜顺悦是孝。”为人子女若不会和悦顺从,常常性逆父母,即使给父母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住豪屋华厦,也不算尽孝道。反之,有些人虽然物质上无法让父母丰衣足食,但却能做到精神层面的孝敬——敬重顺从父母的心意,这样父母也会深感甘甜、贴心啊!

人与众生的区别,在于人能敬慎知礼、有节有度。礼节包括语言,也包括上下有序的行为,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知礼要行之于礼,千万不可以恶眼相向。如果大家都能注意谦善和气就可避免在人际间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我们常听为人媳妇的抱怨说:“不论我怎么做,我的婆婆还是不高兴。”我们也曾听为人子的说:“不论我如何对待父母,他们还是不满足。”

证严法师这样回答他们:“你们在父母的养育下长大,你有能力奉养父母的时候已经几岁了?相较起来,到底是父母疼你的时间长,还是你奉养父母的时间多呢?”孝顺父母不应该有计算时间的心理,供养父母不应该有衡量物质的心态。必须明白,父母养育子女的时候,他们从来没计较过;他们尽心尽力,把一切的时日、心力和物质都给了子女,做子女的如果能有如父母一样的心思回馈父母,那才称得上孝顺。

另外,要报父母恩,一定要有一份长久心,从自己有能力奉养父母开始,一直到父母临终的最后一日,甚至父母不在了,还要慎终追远,这样才是真孝。为人子女者应尽孝养之责,不管多恶劣、多辛苦的环境,为了尽孝道,还是要忍耐下去。即使已经做到这样,这份心还不及父母对你的慈爱啊!由此可知,父母对我们的恩德很大,要回报父母恩一定要用长时间,尽为人子女的力量去孝养父母,让父母安心、欢喜。

作为子媳,我们应该伸出双手,时时扶持自己的父母、公婆,让他们欢喜,给他们快乐,这才是最大的孝敬。有孝才有爱,有爱才能造福人群,能造福人群才是真正的智慧者,如此就是福慧双修的人间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