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有佛法就有办法
13271100000040

第40章 生气的时候不要做决定

佛家说“不知常,妄作凶”,醉生梦死,盲目人生,那将没有好结果的。

——南怀瑾

南怀瑾说:“地球是你的、他的、大家的,也是自己的。这是知常。我们生命的本来,不生不灭,对这不生不灭的本源,要把握得住,认识得透彻。佛家说‘不知常,妄作凶’,醉生梦死,盲目人生,那将没有好结果的。”大师告诉我们,虽然天广地阔,生命充满自由,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而为。告诫我们做人不要太任性,要学会把持自己,学会叫停。

不难发现,一切坏事都是从率性而为开始的。人生一世,好像开车进行一次漫长的旅行。无论你心里多么急于到达目的地,红灯亮了你得停,绿灯亮了你才能开,该限速时要减速,上了高速才能风驰电掣爽一把。如果由着性子胡来,如入无人之境,迟早会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所以南怀瑾说:“培养自己的自制能力,对于刚踏上社会的青年人特别重要。因为青年人最少保守,却易冲动;最少因袭的重负,却易想入非非。为此,便需引导他们学会自制。”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制力,听任感情发泄,那会有什么结果呢?任凭情感的潮流激荡、冲动、涌撞,不用意志的堤坝加以控制,潮流便泛滥开来,悲剧就可能发生。

不久前,电视上报道了一则刑事案件:某男子跟邻居争论场地里一棵小树的归属问题。双方言高语低,越说越激动。男子怒从心头起,找来一把刀,将邻居一家四口全杀死了。当他被逮捕归案后,自己都闹不明白:我怎么会为了一棵树闯出这么大的祸呢?其实,不是一棵树的问题,而是率性而为的习惯在支配自己的行为。有了这种习惯,一棵树,都可能将自己引向毁灭。

如何克服率性而为的习惯呢?南怀瑾替我们找到了答案,他说:“人生不一定全是一往无前的,很多时候更要记住两个字:叫停。当自己心里冲动,忍不住想去做某件事时,就及时‘叫停’,让自己等一等,冷静思考一下,这样做是否值得。”不难理解,当一个人养成了“叫停”的习惯,虽然不能事事做得恰到好处,起码不会因为率性而为,走上毁灭的道路。

为了新婚的妻子过得更好,丈夫出门打工。不久,就被一个老板录用了。

丈夫在那里整整工作了20年,中间没有休假。一天,他对老板说:“我要回家了。”老板说:“不过我有个建议,要么我给你钱,要么我给你一个幸福的忠告,你好好想想再给我答复。”他想了两天,然后找到老板说:“我想要那幸福忠告。”老板提醒他说:“如果给了你忠告,我就不给你钱了。”可他还是说:“我想要忠告。”于是老板就给了他幸福的忠告。老板对他说:“不要让自己生气,要是控制不住,就不要在生气的时候做决定,否则你以后一定会后悔。”老板接着说:“这里有三个馒头,两个你路上吃,另一个等你回家后和妻子一起吃吧。”

在远离自己深爱的妻子20年后,男人踏上了归家的路。

在一天的黄昏时分,他远远地望见了自己的家,屋子的烟囱正冒着炊烟,还依稀可见妻子的身影,虽然天色昏暗,但他仍然看见在妻子的膝头伏有一个男子,她抚摸着他的脸。看到这一幕,丈夫的内心充满了怒火,他想跑过去杀了这两个人。这时,他想起了老板给他的幸福忠告,于是他停了下来。天黑后,他已恢复冷静,虽然很悲伤,但已经不怒火了。他想:“我不能杀死我的妻子,我要离开这个家,在这之前,我想告诉我的妻子,这20年来我没有背叛她。”

他走到家门口敲了敲门,妻子打开门,看到丈夫,一下子扑到他怀里。他推开妻子,眼含泪水对妻子说:“我对你是忠诚的,可你背叛了我……”

妻子吃惊地说:“什么?我也一直忠心于你,我也等了你20年。”

他说:“那今天下午伏在你膝上的男人是谁?”

妻子说:“那是我们的儿子,你走时我就有了他,今年他已经20岁了。”

丈夫高兴地走进家门,拥抱了自己的儿子。接着,一家人坐下来一起吃最后一个馒头,他把老板送的那个馒头掰开,发现里面全是金币,是他20年的工钱。

从此,一家三口过着幸福的生活。

就差一点点,故事中的男主角就毁了自己的幸福,多亏是他让自己冷静一下,接受别人的忠告,才不至于做出出格的事,保全了自己的幸福人生。假如这个人没有及时“叫停”自己,一场流血惨剧就发生了。家破人亡后再来痛苦流泪,又有何益?有一句俗话说得好:“看得破,忍不过。”一个人只要知“常”、把握住道的本源,就会懂得做人,就会懂得做事。知“常”便能“容”,胸襟可以包容万象,盖天盖地。因为有此胸襟,智能的领域扩大,不可限量。对普通人来说,要达到此种境界,恐怕很难,但起码要学会“叫停”,让事情停留在危险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