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地理未解之谜全纪录
13269000000179

第179章 西湖曾是海湾之谜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历来为人们认作美的化身的西湖,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至今学术界仍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而弄清楚西湖形成之谜对西湖的现在和未来发展都有重要价值。

一种说法认为西湖是由于筑塘而形成的,这是古今比较一致的看法。西湖本与海通,东汉时钱塘郡议曹华信为防止海水侵入,招募城中人民兴筑了“防海大塘”,修成后,“县境蒙利”,因之便连钱塘县衙门也迁来了,这就是今日杭州市的前身,西湖从此与海隔绝而成为湖泊。历代学者都承袭此说,流传至今。

1909年,日本地质学者石井八万次郎提出,是火山爆发喷出岩浆阻塞海湾从而形成西湖。

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详细调查研究,认为西湖原是一个泻湖,否认了石井八万次郎的推断。他认为,西湖本来是一个海湾,后由于江潮挟带泥沙在海湾南北两个岬角处(即今吴山和宝石山)逐渐沉淀堆积发育,最后相互连接使海湾隔绝了大海而形成为泻湖。

魏嵩山先生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会稽,“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认为当时(杭州附近)的钱塘江水面仍相当辽阔。而《汉书·地理志》所载“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则更清楚地表明直到西汉时期西湖仍为海湾,杭州市区尚未成陆。因此,魏氏确信刘道真《钱唐记》所载华信筑大塘之事,认定西湖与海隔绝成为内湖,时间应当是在东汉。

林华东先生对“西湖是因为东汉华信筑塘成功后才形成”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倘确有华信筑“防海大塘”,其功能也应是防御海潮冲击吞没陆地的捍海塘,认为东汉华信筑防海大塘时,内侧地带早已成陆,筑塘是为保护陆地不被海水吞没,而不是促成西湖的成因。林氏主张最迟在东汉之前,西湖就已形成。

吴维棠先生从西湖东岸望湖饭店地下四米深的钻孔采样中,发现有一黑色富有机质和植物残体的粘土层,通过碳14年代检测得知在距今2600年左右。白堤锦带桥两侧的五六米深处的钻孔中,有一炭化程度较高的泥炭层,厚10厘米至50厘米,用其上部的标本作碳14年代测定,为距今1805年左右。泥炭层之下是青灰色粉砂质粘土,富有机质和炭化的植物于枝,孢粉分析结果,有黑三棱、眼子菜等陆上浅水生植物,表明当时西湖已是沼泽。据此估计,西湖在春秋时代已经沼泽化。在疏通西湖的时候,工人们曾发现一些石器和战国至汉代的铁斧,很可能是人们从事渔猎生产活动失落的。因此,吴维棠先生推断:在西汉前,杭州非但不是海湾,连海湾成陆后遗留下的残迹湖(西湖)都已沼泽化。这就无怪乎《史记》《汉书》《越绝书》等古籍中,只记及钱塘县和别的湖泊,而没有古西湖的记载。

尽管至今人们还不能清楚地知道西湖的成因,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科学家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