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地理未解之谜全纪录
13269000000158

第158章 热河行宫之谜

承德的避暑山庄,又叫热河行宫,是中国现存皇家园林中名列前茅者。它占地面积达564万平方米,宫墙周长约10千米。总面积大于颐和园一倍,比北海公园大8倍,也大于和它同时修建的圆明园。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开始兴建,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建成,共用了九十年。

热河行宫的东北方有一处淡温泉,称为“热河泉”,“热河”因而得名。它之所以命名“避暑山庄”,是因这里群山苍翠,树木葱茏,“六月无暑,九夏生风”,夏季平均气温19.3℃,是理想的避暑胜地。然而,清朝早期在此经营皇家园林,不是单纯为了满足帝王游乐消闲的需要,而是从政治的需要出发的。据史籍记载:山庄的修建目的是:“怀柔、肄武,会嘉宾”。从康熙帝到乾隆帝,为了接待和联系各地少数民族上层人士,来此进行比武、赛马、狩猎等活动。从北京到承德之间,修建了大小行宫达20处之多,以供皇帝沿途休息和储备物资之用。其中以避暑山庄的规模最大,地位也最重要。古北口以外的行宫都属于避暑山庄管辖。山庄建成以后,清朝有所作为的皇帝康熙、乾隆祖孙两代,曾多次在山庄召见与宴赏蒙古王公,以及藏、哈萨克、维吾尔、柯尔克孜等族的上层人士。“恩益深而情亦联”,终于达到“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政治目的。

避暑山庄还在设计建造时,就考虑到政治上的需要。“烟波致爽殿”是皇帝的寝宫,在皇帝睡觉的床后,就设计了隐蔽的门,可通向秘密夹道。假若发生了什么政治风险,皇帝就可从夹道出逃。还有“万壑松风殿”,则是专为皇帝批阅奏章,引见官吏而建造的。

后来,在行宫发生的政治事件就更多。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十七日,文宗帝因“暑泻日久,元气愈亏,以致弥留不起”。这天早晨,他在寝宫的西暖阁内,召集他所契重的八位大臣: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和焦裕瀛,叮咛他们辅佐年方5岁的儿子载淳(慈禧所生,即后来的同治帝),在载淳亲政之前,负责处理全国军政事务。与此同时,文宗把一方田黄石印章,上刻“御赏”二字,留给慈安皇后,一方寿山石印章,上刻“同道堂”三字,留给载淳,并嘱咐说,在他死后,八位“赞襄政务大臣”,负责起草谕旨,代小皇帝发布政令,然后交慈安和载淳,在谕旨首尾处盖上“御赏”和“同道堂”印记,作为符信,号令全国。

可是,比慈安大两岁的皇贵妃慈禧,却工于心计,怀有极大的政治野心,从皇帝寝宫的床后夹道小门溜了进去,躲在床后偷听了文宗帝的遗嘱,了解到了文宗帝煞费苦心的皇权安排。于是,就在文宗帝咽气的当天,决心先下手为强,自恃同治是她的亲生子,急忙为自己“正名”,以载淳名义发布“圣母应尊为皇太后”的上谕,从而取得了“太后”的尊荣。按皇权的规定,皇贵妃和皇后的地位在宫中有所不同,这样一来,她和慈安就平起平坐了。然后,慈禧又把“同道堂”印记掌握在自己手里,代子钤印。这就为后来的“垂帘听政”揭开了序幕。

康熙生前在承德修建行宫,首先是出于政治目的。因此行宫是清代前期的第二个政治中心。但是,山庄以“避暑”命名,当然也与皇帝怕热有关。清初,满人贵族不习惯北京城里夏天的干燥炎热,喜旅行塞北度过夏天。早在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摄政王多尔衮就准备在今承德市郊营建避暑城,就在这一年他病死了,工程才停止。康熙亲政以后,每逢有病,就出塞疗养。他说:“朕少时始患头晕,渐觉清瘦,至秋塞外行围,蒙古地方水土甚佳,精神日健……”因此,他先在喀喇和屯修建了行宫,后来发现相距四十里的热河上营(今承德市)条件更好,那里“形势融结,蔚然深秀”,兼有南秀北雄的特色,具备造园的各方面的条件。于是,立意在承德修建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