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地理未解之谜全纪录
13269000000149

第149章 东都洛阳之谜

洛阳位于黄河中游以南的洛阳盆地。自古就成为政治、军事必争之地。它有3000多年的历史,曾经做过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的都城,可以说,洛阳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古代史的缩影。

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回到镐京,对他的弟弟周公说:“我南望嵩山,北望太行,前有伊水、洛水,后有黄河,那里是我们建都的好地方。”其实周武王看中这块地方,除掉地势险要,主要是因为洛阳“居天下之中”,便于对东方诸侯加以控制。但周武王的计划没有实现,他说完这番话不久就死了。成王即位,周公、召公秉承遗志,又继续营建洛阳。成王执政的第二年,召公先到洛阳察看地形,接着周公到洛阳,把建城方案确定下来。在动工之前,照例进行占卜。卦辞上说,在涧水东,洛水西,滨临洛水这块地方建城大吉。于是,营建洛邑的工程正式开工了。因为有大批奴隶日夜施工,洛邑新城很快便告竣工。建成的洛邑包括两座城。西边的一座称为王城,东边的一座称为成周城。两城相距四十里。王城是周天子召见诸侯处理政务的地方;成周城是大臣们住的地方。后来周公把被征服的“殷顽民”也安置其中。

但洛阳正式成为都城,还是从周平王开始。周幽王在骊山被杀,他的儿子周平王为了躲避戎族的进攻,不得不迁都洛邑。这事情发生在公元前770年。从这一年开始历史上称为东周。而洛阳就成为东周的都城。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即位之初,曾定都洛阳。汉高祖自称是赤帝的儿子,斩白蛇而起义,以火得王天下。火与水不能相容,水能克火,这无疑犯了忌讳。他就把带水旁的“洛”改成“雒”,叫做“雒阳”。

但刘邦只在洛阳住了几个月,便把京城迁到长安去了。皇帝一走,洛阳也就冷落了。直到光武帝刘秀打跑了王莽,才又把洛阳定为都城。刘秀在成周城的基础上加以扩建,洛阳更加繁华了。但好景不长,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公元190年,董卓一把火,把这座古城焚烧一空。曹植曾经写道,“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洛阳已是一片荒凉了。

公元220年,曹丕当了皇帝,又重新营建洛阳。西晋、北魏先后在这里定都,洛阳又渐渐复兴了。

隋唐时期是洛阳的黄金时代,它得到了空前繁荣。唐代开国的时候曾以长安为都城,称洛阳为东都。武则天却正式移都洛阳。武则天心狠手辣,她得宠以后就将王皇后、萧淑妃砍断手足,塞进酒瓮里。事后,她很害怕。据说,她在宫里经常看见王、萧二妃“披发沥血”出现在她面前。她坐卧不安,就同唐高宗一起搬到洛阳,把洛阳改为东都,再也不回长安了。

隋唐时代的洛阳,科学文化十分发达。科学家、文学家、诗人、画家汇集在这里。他们为洛阳秀丽的山河,繁华的街市所吸引,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初唐四杰”王、杨、卢、骆歌咏过洛阳风光;李白八次游历洛阳;杜甫从四五岁开始就生活在这里,读书、学习、交友、成家,直到43岁才移家长安;白居易深居在洛阳的香山之中,以香山居士自称,死后就葬在香山上。他们流连名胜,尽情讴歌,创作了无数优美的诗篇,为古都洛阳,添加了无数的诗情画意。

五代以后,洛阳逐渐衰落了。后梁,后唐两朝建都洛阳不足20年。到金朝,洛阳虽还被称为“中京”,但已经是徒有其名了。

洛阳城东25里是白马寺。它是我国最早的一座佛教寺院,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历代封建帝王崇信佛教,白马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有一段神秘的传说。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正月十五的夜里,皇帝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一个高大的金人,头顶有一圈白光,在宫殿上空飞行。汉明帝很奇怪,天一亮急忙召集群臣,询问这梦是什么朕兆,金人是什么。大臣傅毅说是西方天竺国的佛。汉明帝马上就派使者去西方寻访,使者到达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看到佛教很流行,就住下来学习。他们抄录了一部《四十二章经》,搜集了大批佛教经籍和佛像,邀请天竺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用两匹白马,驮上佛经一起回国。公元66年,他们回到洛阳,受到汉明帝的隆重欢迎,并让他们翻译佛经。后来,就在译经的地方兴建了一座寺院。因为佛经是用白马驮回来的,所以就取名白马寺。从此,佛经在我国很快传播开来。白马寺也就以我国佛教的发源地而闻名于世了。现在每年还有许多中外名僧,大师到这里焚香礼佛,讲经说法。寺内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建筑。据说在魏唐之时,寺内僧人很多。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时,寺内诵经之声伴和着寺簪角上的铃声,散布开去,远闻数十里。这就是有名的奇景———“马寺钟声”。唐代诗人王昌龄夜宿白马寺时曾写诗:“月明见古寺,林木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生动地描绘了白马寺的幽寂和清静。

在白马寺的东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座著名的齐云塔。这是一座密檐式方型砖塔,有13层,24米高。它原为木塔,后被火焚烧,在金朝改建成砖塔。传说这座塔也是汉明帝时建造的。白马寺落成后,汉明帝常去寺里顶礼。他每次经过齐云塔址那块地方,都看见那里的泥土向上鼓动,慢慢变成一个土堆。汉明帝让人铲平,但没过几天,又隆起如旧。汉明帝便去问摄摩腾和竺法兰,他们说,这是舍利子(即佛骨)显灵,应该在上面建造一座宝塔。于是,汉明帝派人立即兴建。完工的那天,塔顶上突然出现一个五彩的光环,光环内显现着释迦牟尼的像,照耀得满天通红,红光几个月后才渐渐散去。所以又叫“舍利塔”。

与白马寺齐名的是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城南12千米处。这里“两山相对,望之若阙”,所以古称“伊阙”,隋唐以后,又称龙门。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野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可见从隋唐以来,这里就是一块风景宜人的胜地。

龙门石窟另一为人称道的是“龙门二十品”。石窟中的很多佛像都刻有“造像记”。造像记的书法绝妙,特别是北魏书法方峻雄强,颇多变化。清中叶以后,有人在北魏造像记中选取“始平公”、“杨大眼”、“魏灵藏”、“孙秋公”等二十种,拓本传布,这就是有名的“龙门二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