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地理未解之谜全纪录
13269000000147

第147章 青岛名称来源之谜

一个城市的名字总是和它的特色紧密相联的。位于山东半岛的青岛市风光旖旎,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冬不严寒,夏不酷热,为驰名中外的疗养、避暑和游览胜地。国内有“花园城市”雅称,外国人则誉之为“东方瑞士”。可是青岛这个城市的名称是怎样来的,至今学术界仍无一致的说法。

有人认为,青岛是由海上一小岛“小青岛”而得名。小青岛位于青岛湾内,与青岛市隔海相对。在德国侵占胶州湾后,在小青岛上建立灯塔,于是便用这个岛的名字来命名整个市区。而在这个岛的原名上加上一个“小”字,称为小青岛。

说“青岛”是由海上一小岛“小青岛”而得名,这种说法是缺乏文字记载的。道光年间的《胶州志》、同治年间的《即墨县志》均未明确两者的关系。从字义上说,凡带“岛”字的都是由岛命名也不确切,如青岛附近的薛家岛、顾家岛等村,都是陆地,并非海岛,这就不能说带“岛”的地名全为海岛。鲁海又引证了青岛原是一海口渔村名称,明万历年间开航为海上贸易港口。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建立海关分关。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开始成为一个市镇,也称青岛口。公元1898年至1929年间整个地区称“胶澳”,青岛是“胶澳”的一个市区名称。1929年后,青岛是指整个地区的名称。因此,青岛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含义。青岛自古以来南北航线有深水航线与沿岸航线,沿岸航线中胶州湾为必经之途。海岸线上的阴岛及麦岛以岩褐色深为著,黄岛以岭赭土黄为标志,而青岛树木繁茂,郁郁青青,可能由此而得名。

还有人认为青岛是由青岛村发展而来的。青岛在清朝末年已经是一个市镇的名称。公元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道员刘仓芬在《查勘胶州湾条陈》中说:“胶州湾湾口东青岛,高四十七八丈,有市有关,地属即墨。”文中所说“高四十七八丈”,实指青岛山,在陆上而不在岛中;“有市有关”,更非在岛。所以在清末青岛已是陆上一地区名,再后成为城市名。

现青岛市区历来属即墨所辖,清末属仁化乡范围,原有10个村庄,即青岛村、顾家岛村等,青岛村就位于青岛的对岸。按我国地名命名的特点,应该说青岛村以青岛得名。青岛村东部的小山,又命名为青岛山。据《胶澳志》:“青岛电报局始设于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初为报房。”又说:“我国于公元1890年春设邮局于青岛,兼辖青莱沂胶境内22分局。”可见青岛应是具有一定规模的较大市镇。据日文《胶州湾》所载:公元1899年10月12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这是青岛作为城市最早出现的名称。至于“青岛”这个村庄名称是怎样来的,还需进一步印证。

究竟是哪种说法更接近事实,我们还不知道。但是,从上面两种不同的说法我们可以看出,青岛的发展历史还是十分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