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世上没有懒孩子:让孩子主动学习的101个策略
13253800000081

第81章 别再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受父母亲期望的孩子在若干年后发展得比其他孩子好得多。但是,这种期望是对孩子的赞赏、鼓励、支持和对孩子成长的关注,而不是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

很多妈妈总是害怕孩子饿着,就不分具体情况地希望孩子多吃;因为害怕孩子冻着,总是让孩子比别人多穿一层;因为害怕孩子累着,总是替孩子包揽一切,穿鞋、背书包、叠被子??

记得有一次,我去拜访很多年都没有见过的老同学。她的儿子都岁了,可是到了吃饭的时候,我却看到,孩子还是要妈妈喂,如果妈妈不喂,就拒绝吃饭。老同学当着我的面有些不好意思,解释说:“孩子从小到大喂习惯了。”我们都知道,这是给惯出来的“毛病”,因为她“爱”孩子。可是爱自己的孩子真的要这样吗?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省级著名的营养专家,她根据孩子的生长发育精心制定菜谱,可是,孩子的生长发育并不像她期望的那样。

孩子10岁的时候,和同龄人相比,长得又瘦又小,根本不像是10岁的孩子。

并且,孩子的脾气暴躁,性情孤僻。

一位育儿专家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概括这位营养专家的做法。

原来,这位营养专家精心地去制定菜谱,非常讲究科学,每天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吃,吃多少的量都做了明确严格的规定。每一周的食谱和要求都贴在厨房和孩子的房间里,时刻提醒着孩子。孩子吃得不标准,父母就不肯罢休,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完成任务”。这位育儿专家对此做法的评论是:他们的方法如果用于生产一台机器或培育一株稻谷,肯定会成功,可惜父母面对的是一个有独立意识的孩子。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心理和情感的需要。我们不能否认这位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她是为了孩子能拥有健壮的身体,才在生活上对孩子关怀备至,并且还建立出一系列的标准,让孩子定时定量去完成。但是,殊不知,除了吃饭,孩子还有自己的需求,还有生理之外的需求。心理学家通过对儿童成长的观察和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最为需要的,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充足的食物,而是爱和关怀。”如果妈妈把精力都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求上,而对孩子更高层次的需求漠然视之的话,必然会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呢?

柏拉图曾说:“最好的教育就是那种使得体魄和心灵尽可能得到美的熏陶,尽可能臻于完善的教育。”然而,“美的熏陶”早已被各个“英语班”“奥数班”所替代,即使是代表美的“舞蹈班”“绘画班”,也公然被罩上了功利的色彩。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并没有错。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的研究就发现,受父母亲期望的孩子在若干年后发展得比其他孩子好得多。但是,这种期望是对孩子的赞赏、鼓励、支持和对孩子成长的关注,而不是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

但家长们总是会不小心就犯了这样的错。他们往往会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揠苗助长,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有这样一件事情:一个5岁的小女孩,周五下午和老师学美术。已经下课了,小女孩的画还差一点就画完了,女孩还在继续画着。老师轻轻地告诉女孩:“回家再画吧,妈妈在外面等你呢。”这个漂亮的小姑娘,忽闪着大眼睛,含着泪花,恳求老师:“老师,你就再等我5分钟吧。我回家妈妈就不让我画画了!我必须要练钢琴。”老师在讲到这个女孩的时候,眼眶也红了,她说她总也忘不了孩子可怜巴巴的神情,那神情之中隐藏着和年龄不符的沉重。

不能否认,妈妈对孩子的期望是出于对孩子的爱,然而这样的爱,不但没有如父母所愿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相反却变成了孩子沉重的负担,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所以,父母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稚嫩的心灵,别再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只有这样,才能和孩子有效地沟通,才能让孩子从心里把父母当作朋友。

这样,孩子才会在学习上接受父母的建议,在学习上变得主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