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母把一次孩子偶然的失败看得太重,那么,失败就成了给孩子心理施加压力的包袱。这包袱会越背越重,越背越大。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自我恫吓的心理习惯,把用来学习的脑细胞挤得没有时间兴奋、没有时间思考了。
有一天,我和沐沐去公园游玩,当时看到一件事,令我很受启发。
我们当时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见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在公园里玩耍。突然,孩子不小心被路边的一块小石头绊倒了,趴在了小路的中间。
孩子刚开始还没有哭,只是很委屈地皱着眉头,撇着嘴巴。但是,孩子的母亲看到孩子摔倒了,急忙拉起孩子,忙不迭地问孩子哪里摔坏了。
一边询问孩子,还一边用力地跺着那块绊倒孩子的小石头骂道:踩死你,踩死你!让你绊倒我家宝宝!”孩子本来还没有哭,但看到妈妈愤怒的表情,立刻吓得大哭起来。
其实,孩子并没有感觉到跌倒是多大的事,反而是母亲过激的反应让孩子感到了事态的严重。事实上,是母亲的行为加深了这件事情的“严重性”,才让孩子大哭不已。
这件事让我印象深刻,它告诉我们:当孩子失败时,要淡化失败。
否则,像上文中的那位母亲那样做,只会让跌倒的孩子加深恐惧,从而变得裹足不前。
而心理专家的一个实验,同样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实验是这样的:先把孩子分成三组,然后问他们一连串同样的问题:第一组——孩子回答对了,就告诉他们对了;回答错了,就告诉他们错了。
第二组——孩子回答对了,就告诉他们对了;回答错了,并不告诉他们。
第三组——孩子回答对了,并不告诉他们;回答错了,就马上严厉地告诉他们。
然后,把这三个组的孩子合起来,再一起问他们问题。当问题简单时,第三组成绩最好,反应最热烈。但是,如果问题很难,却是第二组的孩子成绩最好。
因为,第三组的孩子先前的错误被严厉指出,事实上是放大了孩子的失败,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产生恐惧,失去信心和勇气。而第二组的孩子的错误被淡化,所以在他们面对困难时,反倒是信心十足,因此成绩是最好的。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这种心理反应。如果偶尔的失败被夸大,就容易意志消沉,失去信心。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会缺乏勇往直前的斗志,容易形成裹足不前、画地为牢的懦弱个性。
反之,如果孩子的失败被淡化,就不会对失败产生恐惧的心理反应。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也会不畏艰难地全力以赴,不在意一时的失败,这样孩子就能养成一种屡败屡战、勇往直前的性格。
由此可见,淡化孩子的失败,往往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因此,当孩子在学习中犯错,遭遇挫折时,父母不要轻易地夸大孩子的失败。如果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而父母把孩子偶然的一次失败又看得太重,那么,失败就成了给孩子心理施加压力的包袱。这包袱会越背越重,越背越大。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不良的自我恫吓的心理习惯,把用来学习的脑细胞挤得没有时间兴奋、没有时间思考了。这样,考得不好——忧虑害怕——考得愈加不好——更加忧虑害怕——当然考得更不理想,形成了恶性循环。
所以,父母要淡化孩子的失败,多赞美孩子的优点,使孩子因得到适当的鼓励而充满自信。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勇于突破现状的性格,还有敢于接受新挑战的勇气。在学习中,他会更独立、自信,他会不断地提高自我要求,积极主动地学习。长大后,孩子的前途必将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