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61个故事学会高效听课
13228700000011

第11章 老师讲课有规律,学生听课有秘诀(4)

彼特拉克听到以后,不解地问:“但丁,但丁是谁呀?难道他对于你比母亲和我更重要吗?”

“傻孩子,你现在还不能理解爸爸的心情,等以后你就会明白了。我问你,让你背的西塞罗的那篇演说词,你背下来了吗?”“早就背下来了,要不然我背给你听?可你不能总让我读西塞罗的东西啊?”“怎么,你以为你读得够多了吗?西塞罗是古罗马最著名的政治家、演说家,你将来要想像我一样当一名律师,就必须熟读他所有的著作。”

“可我觉得维吉尔也不错,他是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写得可美了。”

“美也没有用,人们谈论他的时候,都说他是个土里土气的乡巴佬,细高黑瘦的,只能写些《牧歌集》或《农事集》,这些都不过是抒情诗罢了!”

彼特拉克很不满意父亲对维吉尔的评价,便和父亲争辩起来了,他说:“您应该读过维吉尔的《埃涅阿斯》吧?那可是纪念古罗马光辉业绩的最出色的拉丁文史诗了,也是最能体现维吉尔的作品了!”没等父亲反应过来,彼特拉克就用他那稚嫩的童声,背诵了起来:“他掌握武器的拳头是不可战胜的:在战争中敢于同他对抗的每个人,都要失败……”

听着彼特拉克充满激情的朗诵,父亲暗自欢喜,他不禁自言自语:“他不像是我的儿子,倒像是但丁的儿子,他简直和但丁一样迷上了维吉尔。”

彼特拉克没有盲从父亲的思想,而是勇敢地和父亲争论,还用事实证明给父亲看,他对待学习的态度,是真诚、勇敢的。所以在文艺复兴时期,他以惊人的表现成为了先驱人物。

我们在听课中也应该学习彼特拉克那种能够主宰自己的头脑,不盲目跟从别人的精神。听课不过是接受信息的一种方式,所以善于听课者一定要以我为主,分辨什么对自己是有用信息,什么是无用信息。请注意:所谓有用信息、无用信息,固然有一个客观标准,但也有个人的主观标准,老师讲的一些事情,对学习好的同学来说,可能算不上什么有用信息,可对学习差的同学来说,或许就是有用信息,这都没有一定之规。

以“状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学的郝睿禧同学就是一位善于把握“以我为主”原则听课的同学。她说,当老师在讲课本或资料上的例题时,不妨时听时不听。那么,什么时候听,什么时候不听,这就有讲究了。中学生学理化时,老师肯定要讲课本或相关资料上的例题。她当时的做法是:听课时先老师一步,开始自己做例题(比如提前一道题)。一边做一边听老师讲课。如果老师的解题方法与己不同,就停下来听一听,并可以将老师的方法记在课本或资料的相关处。她说这样“时听时不听”,使得上课时始终保持紧张、兴奋的状态,不至于如其他同学一样,听着听着就烦了。

由郝睿禧同学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以我为主”是一种高效但实际做起来有些难度的听课方法。因为你必须做到:其一,能迅速判断什么是新的、有用的信息,什么是旧的、无用的信息;其二,始终保持紧张、兴奋的状态,因为你一方面在自己做题(且要保持一定速度),一方面要听老师讲课。

郝睿禧同学这一方法的优点,极大地调节了听课时的情绪,使得听课变成一件与老师的解题思路竞争、与时间赛跑的兴趣盎然的事情。不过,这种“时听时不听”的方法不适合于文科学习。语文、英语、历史、政治这些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内容丰富而庞杂的科目,更需要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也许老师一句简单的话带过去的,就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所以切不能忽视听课。另外,理科复习越到综合阶段,越需要听课,因为综合题有好多巧妙的解法老师要讲,这些关键时刻如果时听时不听,可就吃大亏了。

对于老师讲的方法,我从来不直接接受。而是一边听,一边思考。想一想老师对这道题为何这样处理?换成自己该如何处理?老师是怎样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他的教学有什么值得自己学习的?重难点是怎样突破的?自己应怎样活学活用?老师的讲解是为了对学生能加以引导,加以启发,而不是让学生“取现成”。因此听课要以思考为主,汲取对自己有用的内容。思考之后,可以把老师的思路和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大胆地去粗取精,扬长避短,总结出符合自己特点的方法。

——甘肃省兰州市中考状元程丽丽

9.空手道表演

在一次空手道表演赛中,黑带高手以七段的实力,徒手劈开十余块叠在一起的实心木板,赢得观众热烈的喝彩。

表演结束后,一位好奇的小孩到后台找这位空手道高手,请教他是如何做到的。

黑带高手将十余块木板叠了起来,亲切地搭着男孩的肩膀,问他:“如果你想劈开这叠木板,你的着力点会放在木板的哪里?”

男孩指着木板的中心:“这里,我想一定要放在中心点。”

空手道高手笑道:“也对,木板架高时的中心点,的确是最脆弱的部分。不过,如果你将着力点放在最上面这块木板的中心,当你的掌缘击中那一点时,将遭到同等的反弹力,令你的手掌疼痛不已。”男孩不解地问:“那究竟该把注意力放在哪个部分?”

空手道高手指着最下面那块木板的某一点:“这里,把你所有的注意力及使力点,放在整叠木板下方的某一点,当你的注意力只看到木板的下方时,由上而下砍劈的手掌,就能轻易地通过第一块板,而达到你心里所想的那一点。”说着,空手道高手右手一扬又劈开了那叠木板。空手道高手的话,是我们实现梦想、达成目标的最佳启示。

从案例中我们清楚地悟到,一般人之所以不成功,正是因为他们永远将注意力放在木板最上方。于是在他们的意识中,劈开第一块木板,才能见到第二块,之后是第三块、第四块……种种的阻碍横亘在他们的意识中,会让他们胆怯和害怕,在意志上他们也许首先就放弃了!

成功者和一般人的差别在于,他将眼光放在整叠木板最下方的那一点。成功者只看到他想达成的目标,并不惧怕自己需要突破多少层障碍才能实现目标。当他真正想达到那个目标时,便会激发出足够的能力,一举扫清所有障碍,直取最后的成功,正如空手道运动员一掌劈下来,目标直取最后一块木板,那么上面那一摞木板也就跟着被一举劈开了。

做任何事都要有最终的目标,课堂听讲也是如此。听课效果的好坏就在于你听课是否带有目的性,有些同学听课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老师讲到哪就听到哪,漫无目的跟着老师走。这样的听课方式不仅效率不高,而且难以集中注意力。就像空手道运动员把目标集中在整叠木板的最下方一样,我们在听课过程中也应该为自己设立一个目标,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听这堂课要掌握哪些要点、突破哪些难点,或是对课文的理解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层次。带着这种明确的目的来听课,你就会下意识地扫清你实现目标的一切障碍,你会发现整堂课内容的知识体系和讲课进程尽在你的掌握之中,听课的专注程度也有明显的提高。关于听课的“目的性”,这里介绍两种听课方法,即问题式听课法和表格听课法。

听课效果好不好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在于是否带着问题去听课。如果能够带着问题去听课,那么通过老师的讲解就能快速解决相应的疑问,从而当堂理解所听到的知识点;否则,则很容易陷入盲目的泛泛而听,不知道该听什么,也不知道哪里应重点听,从而导致上完一节课感到很茫然,不清楚老师究竟讲了哪些知识。

1.问题式听课法。同学们在听课之前,最好通过自己的预习提出一两个疑问,这样上课听讲的时候就有了目标,知道自己需要重点听什么,从而保证课堂上有不错的收获。注意对这些疑问自己先进行深入思考,这样听讲时可以将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如果相同,则可以加深对新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如果不同,可及时纠正自己先前理解的错误。

2.表格听课法。同学们也可以在预习的时候,先把听课的要点归纳出来,列在一个表格中,对于自己已经弄懂的内容,可以填写在表格上。对于自己不懂的部分,则可以留出空格。上课时就把表格作为听课的提纲,特别当老师讲到关于表格空格的内容时,要认真听讲,把老师所讲归纳起来,填入自己的表格中。

设计归纳听课的表格常见的方法有:①归纳联系。对有些零散的知识内容列表归纳,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②比较异同。对有些相对、相似的知识内容,通过列表比较异同,便于掌握各自的特点。通过这种方法有利于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融会贯通。

我们还可以采用要点式听课法。要点式听课是指听课中注重老师讲的要点,把要点听清,记录,围绕要点思考问题。下课前,要常常清点一下,本节课有多少要点,自己弄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明白。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优秀学生金如悦

10.一杯水的忠告

亨利·易卜生是挪威人民引以为豪的戏剧大师、欧洲近代戏剧新纪元的开创者,他在戏剧史上享有同莎士比亚和莫里哀一样不朽的声誉。他因《玩偶之家》出名后,被请到利勒哈默尔的一所高等院校讲学。他针对当前学生宣称压力过大的问题,讲述了缓解压力的最有效方法。

易卜生来到课堂上,他端起一杯水,然后问学生说:“各位认为这杯水有多重?”

有的学生说400克,有的学生说500克不等。

易卜生则说:“这杯水的重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拿多久?拿一分钟,各位一定觉得没问题,拿一个小时,可能觉得手酸;拿一天,可能就得叫救护车了。其实这杯水的重量是不变的,但是你拿得越久,就觉得越沉重,这就像我们承担着压力一样。如果我们一直把压力放在身上,不管时间长短,到最后就觉得压力越来越沉重而无法承担。我们必须做的就是放下这杯水,休息一下后再拿起这杯水,如此我们才能拿得更久。所以,各位应该将承担的压力于一段时间后适时地放下并好好地休息一下,然后再重新拿起来,如此才可承担得越久。”

俗话话:“千里无轻担”,一个再轻的担子,哪怕是空筐挑着它不停地走上一公里,也会让人无法忍受。因此,课堂上不要让身心过于劳累,缓解压力的最好办法就是有张有弛。

一节课45分钟,要集中精神一字不漏地听讲,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人的注意力不可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经常间歇地加强或减弱,这就是指注意力的稳定性。中学生的持续注意力一般在20分钟左右,随着年龄的增大,注意力的保持时间也逐步延长。根据注意力的这一特点,有经验的老师常常在一堂课内以几种不同的形式组织教学,如讲授15分钟新课后,安排一定时间的讨论或进行随堂训练,或穿插一些演示实验操作,或在短暂的时间内用诙谐的语言调节一下课堂气氛以免学生出现听课疲劳状况,维持注意力的稳定性等。作为学生,我们也应该掌握这一规律,主动跟上教师课堂上对注意力调换的节奏。因此听课也要学会巧方法。听到要点、重点、难点和疑点时,要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其他时候则可以稍微放松一下。这样有张有弛,张弛有度,才能提高听课的质量。那么,听课时具体如何有张有弛呢?

1.提纲式听课。开始上课时,一般老师会对这一课的内容做一个总结介绍,所以,刚上课的十几分钟,一定要集中精神认真听讲,同时,把老师讲的内容归纳一下,列出一个提纲,这就为以下的听课理出了一条线索。

2.漫游式听课。接下来可以采用漫游式的听课方法,一边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一边尽量展开自己的思维,发散地思考问题。老师讲到自己不懂的内容要认真听,讲到自己已经懂的内容可以放松些,让头脑休息一下,只要记得过一段时间,对照一下刚开始列出的提纲,抓得住老师讲课的主要线索就可以。

3.追踪式听课。在老师讲课快结束时,你要像讲课刚开始时一样密切注意。结束语往往是对本节课重点、难点的总结,它对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本内容、掌握知识要领、领会知识的实质,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另外,有些老师讲课的速度没有把握好,可能不得不把一半内容放到最后五至十分钟内讲。因此,这一段时间讲的内容都是一节课的“精华”部分,同学们要像雷达追踪目标一样,打起十二分精神认真听讲,同时注意做好笔记,如果需要的话,下课后还可以在座位上多留几分钟,尽量将你所能记住的东西都记下来。

听课时不平均使用注意力,而是要善于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处。新课开头,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新旧知识联系的关键处要注意听。听课时,保持注意力有张有弛,比整节课高度注意、过分紧张效果反而更好。

——河北省石家庄第二十八中学优秀学生严顾元

11.蚌与珍珠

一个小女孩要去外地读书,在她离家前,靠养殖珍珠为生的母亲把她叫到一旁,送给她一颗珍珠,告诉女儿说,当工人把沙粒放进蚌壳内的时候,蚌觉得非常不舒服,但又无力把沙子吐出去,所以,蚌面临两个选择:要么是抱怨,让自己的日子很不好过;要么是想办法包容这粒沙子,使沙粒跟自己和睦相处。

蚌一般会选择包容的办法。于是,蚌开始把它的精力和营养分一部分出去把沙粒包起来。当沙粒裹上蚌的“外衣”时,蚌就觉得它是自己的一部分,不再是异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