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优秀孩子必备的9种思维10种能力
13221900000002

第2章 类比思维——学会比较,发现新知识

英国的培根有一句名言:“类比联想支配发明。”的确,类比思维方法是解决陌生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任何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类比思维。因此,每个青少年朋友都应该重视类比思维的培养。当然,类比思维离不开联想,只有有了联想才能有类比思维,不论是寻找创造目标,还是寻找解决的办法都离不开联想的作用。你若想用好类比思维,第一步就必须提高联想能力。

学会类比,有比较才有区别

类比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类比也是人类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青少年朋友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知道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隔壁邻居家的两姐妹长相十分相似,你经常叫错她们的名字;历史课上,老师为你讲解了两次历史事件,但你却经常混淆;英语课上,你经常将两个发音差不多的单词读错……那么,怎样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呢?其实,只要你仔细比较,就能发现被你混淆的对象之间的区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比较才会有鉴别”。这里,就考验了你的类比思维。

那么,什么是类比思维呢?

“类比思维”方法是解决陌生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它让我们充分开拓自己的思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陌生的、不熟悉的问题与已经解决了的熟悉的问题或其他相似事物进行类比,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语文课程中,你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实在太多了,而这些知识点是成体系的,当然,它们之间还有同类关系,有相背关系,有包容关系,也有排斥关系……如果你不对它们进行研究,然后比较的话,恐怕你很难看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也经常会将它们混淆,而你要比较的范畴很广,有时候会小到一个字的古音,一个词的语法含义等。

另外,作为一种古老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比较的方法也焕发了勃勃的生命力,比较文学、比较教育学、比较心理学、比较社会学等都是运用了比较方法的学科。在我们进行数学教育时,比较法同样可以拿来为我们所用,用来探究数学教育教学问题。

再以酒精和水为例。当你仅凭视觉来判断这两种颜色相同的液体时,你能观察出什么不同吗?当然不能,你必须借助嗅觉来实现,而如果没有比较的过程,你很可能因为混淆它们而出现一些失误。

英国的培根有一句名言:“类比联想支配发明”。他把类比思维和联想紧密相连,只有有了联想才能有类比思维,不论是寻找创造目标,还是寻找解决的办法都离不开联想的作用。

当然,你若想用好类比思维,就必须提高联想能力,学会联想方法,特别是掌握相似联想,是运用类比思维的重要条件。

具体来说,在生活中你可以这样培养自己的类比思维能力:

1.找出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两个事物之所以可以拿来作对比,就是因为它们有可比性,也就是存在一定的相同或者相似性。还以酒精和水为例,将它们相比,是因为它们都是透明的液体。

当然,有时候,某些事物之间看似是没有关联的,但其实,它们的相似性是隐性的,需要我们去挖掘,例如,某两道解答方式差不多的数学题,老师在出题的时候,为了锻炼你们的识别能力,他们会选择形式完全不同的表现方法。

2.找出事物之间的区别

这是类比的最终目的。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你“拨开迷雾”,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学会类比,能锻炼你的识别能力和记忆能力,最终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

以两片形状几乎相同的树叶为例。从表面上看,它们的形状相同,但如果你观察它们的经络,你就会发现它们的构造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其实,人们常说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就是通过这种比较进而得出结论的。

学会和掌握类比思维的基本思路,能帮助你迅速找出事物之间的异同点,最终形成自己的印象,帮你提高判断力和学习的能力。

运用类比思维法理清思路

类比思维不仅是培养人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形式,更是帮助人们理清思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它具有较强的探索和预测作用,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锻炼你的类比思维能力,能突出问题的本质,而且有助于培养你的创造能力等思维品质,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深知,每个青少年朋友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解答那些数理化题目时,你是否经常出现思路混乱的情况?其实,要解决这一问题,你可以采用类比思维法。因为类比思维法找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特殊性,进而将事物区别开。的确,类比的过程,就是从特殊到特殊,由此及彼的过程,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两个或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相似或相同的属性事实出发,推出其中一个对象可能有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已经具有的其他属性的思维方法。该方法是古今中外许多知名人士最常运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由这种方法所得出的结论,虽然不一定可靠、精确,但富有创造性,往往能将人们带入完全陌生的领域,并给予许多启发。

我们先来看下面一个故事:

玲玲是个很爱学习的孩子。上小学时,她的成绩一直是学校前几名,但到了初中,新增的理、化两门课让她很头疼。她上课很认真,甚至连老师讲的每一句话她都记下来,但不知道为什么,她就是不会做那些习题,而一旦她看了答案,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为什么我总是混淆知识点的应用呢?

周末这天,玲玲还是和往常一样在家恶补一周以来做错的习题,同学盈盈找她玩,玲玲没心思地应付她:“对不起啊,你自己去吧,这些习题不解决,我今晚睡不着的。”

“什么题目让我们的大小姐这么头疼啊?”

“哎,就是那些单元习题咯,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做错。”玲玲深深地叹了口气。

“好吧,看在你是我好朋友的份儿上,我就教你个绝招吧。”盈盈开玩笑说。

“什么绝招?”

“那我先问你,你在运用那些公式解答的时候,你是不是经常感觉有很多公式都适合?是不是觉得有点模棱两可?”盈盈问道。

“是啊,你怎么知道?”

“那就对了,这是因为你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只记住了每个公式和知识点的形式,而没有将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系以及不同的运用范围弄清楚,很多题目,其实只要你抓住一个关键字眼,就知道怎么解题了。”

“是啊,我怎么没想到呢?还是你厉害,怪不得有人叫你‘理化小皇后’呢,哈哈。”

得到盈盈的指点后,玲玲很快解答了手上的这道题。

生活中,可能有很多青少年朋友在学习上都遇到了和玲玲一样的困惑,如果你也能接受盈盈的建议,先弄清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它们进行对比,那么,在解题时,你的思路就会清晰很多。

类比思维是一种或然性极大的逻辑思维方式,它的创造性表现在发明创造活动中人们能够通过类比已有事物开启创造未知事物的发明思路,其中隐含有触类旁通的含义。它把已有的事和物与一些表面看来与之毫不相干的事和物联系起来,寻找创新的目标和解决的方法。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我们都要善于运用类比思维,它会使你拥有一双慧眼,能鉴别出事物之间的差异,最终帮你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直接类比:寻找最直接的相似点

直接类比就是从自然界或已有的成果中寻找与创造对象相类似的东西作比较。直接类比是其他类比方法的前提和基础。

“类比思维”方法是解决陌生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类比思维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就有直接类比法。什么是直接类比法呢?简而言之,直接类比就是在自然界或社会现象中寻找与思考对象相类似的事物,在原型和已知成果的激发下产生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这种类比的例子,古今中外比比皆是。我国战国时期墨子制造的“竹鹊”、三国时期诸葛亮设计的“木牛流马”、唐代韩志和创造的能飞行的飞行器等,都是仿生学的直接类比。鲁班发明锯子,也是同带齿的草叶把人手划破和长有齿的蝗虫板牙能咬断青草获得直接类比实现的。

19世纪20年代,英国要在泰晤士河下面修建地下隧道。传统的地下施工方法是“支护施工法”,这种方法施工进度非常慢,而且经常会遇到塌方事故。工程师布鲁内尔为如何更好地在地下施工而大伤脑筋。

有一天,布鲁内尔无意之中看到一只木虫在挖橡树,它先用嘴挖出树屑,然后将自身的硬壳挺进去再继续向前挖。他突然想到,这和挖隧道不是一样的道理吗?如果先将一个空心钢柱体打入松软的岩层中,然后在这个“构盾”的保护下进行施工,不就安全多了吗?他把这个设想付诸实践,于是就有了世界上著名的“构盾施工法”。

可以说这是类比法的重大成果。现在市场上紧俏的电瓶脚踏车,其动力系统就是通过与电瓶车的动力系统的直接类比制成的。

有趣的是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他在创立动植物世界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理论时,竟在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一书的浏览中获得了直接类比,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直接类比的思维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把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第二阶段: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即把其中和某个对象有关的知识或结论推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这种类比法主要是把事物中显而易见的外在结构作为思考点,如在荷叶结构的启发下发明了雨伞。直接类比法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应用很广。

运用直接类比法,你可以尝试把自然界中或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原理为我所用,让它们在你的研究领域中发挥作用。当然,青少年朋友,你若想训练自己的直接类比思维能力,还需要具备很好的观察力,大自然处处向我们显示神奇,但是这需要我们去发现。

拥有一双十分敏锐善于发现的眼睛,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然界和生活中对我们有用的属性,然后将其应用于更广阔的领域中,从而带给我们更大的价值。

间接类比:非同类事物的间接对比

运用间接类比法的重要意义在于某一理论或事物的某一特征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青少年朋友们,相信你已经认识到类比思维的重要性,但你也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在运用类比思维解决问题时,如果找不到同类事物进行类比,该怎么办呢?其实,此时,你可以运用间接类比。间接类比法是指将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创新方法。间接类比虽然不像直接类比运用得那样广泛,但是它可以扩大类比范围,使更多的事物进入我们的思考领域。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开拓思路,产生新的创造活力。

其实,类比思维的精髓就在于触类旁通,生活中的很多道理都是相同的,某一领域的经典原理同样可以适用于另一个领域。运用间接类比可以使你打开思路,从另一个崭新的角度看待我们所熟悉的问题,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对于你熟悉的物理学中学到的惯性原理,可以把它运用在乐器演奏中,演奏中巧妙地运用它便能自如地运气,进而使口腔和手指的动作更加轻松、自如、流畅,演奏出更加精彩、美妙、动人的乐曲。

再如,我们都知道负离子在医疗中的作用,它可以消除疲劳,对于治疗哮喘、高血压、心血管病都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但是,为了享受负离子带来的美妙功用,人们不得不经常去度假,因为这些负离子只在高山、森林、海滩、湖畔处才较多。这无疑会耽误人们的时间,因此,为了帮助人们实现不亲临自然界就能享受负离子的功能,科研人员运用间接类比的方法研制出用水冲击产生负离子,后来又发明了电子冲击法。市场上销售的负离子发生器运用的就是这个原理。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间接类比的特点,即我们希望得到某种有益的属性,但是又不可能全盘模仿,只能通过另一个途径来达到这个目的。

如果你是个细心的孩子,那么,你会发现,你的班主任老师在管理班级方面很有一套,其实,他也是运用了间接类比的思维方法。正如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的:“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

当他准备把一项任务交给某人去做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此人能不能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个责任类似于杠杆的支点,责任越重大,支点离施力点越远,就越不容易撬起来。相信这就是班主任老师会让那些成绩优异、品性良好并且有管理能力的学生当班长的原因了。

那么,到底该怎样使用间接类比思维法呢?在进行间接类比训练的时候,你可以随便选取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然后把其中一个事物的某个特征应用到另一个事物,看看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当你用间接类比处理问题的时候,应该以思考对象为中心,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各种理论与思考对象相匹配,看能否从中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当你看到了事物的某一特征之后,要问一问自己,这个特征还能够在哪些领域应用呢?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如果你经常去作这些间接类比,并且通过自己的大脑有意识地思考,那么,你的思维就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或者说是一种创新的思维。

形状类比:在形状的启发下进行创造

事物的形状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是最强的,对事物的形状进行联想和对比,是发明创造活动最直接的灵感来源之一。

细心的青少年朋友,当你看到荷叶时,你能想到什么?荷叶很美?荷叶能承载雨水?也许你只能想到这些,而我们的木匠祖师鲁班就能想到怎样发明雨伞。

传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鲁班曾在路边建造过很多亭子,方便过路人在亭子里休息,雨天的时候可以避雨,晴天的时候可以遮阳。有一次,他在雨天遇到一个匆忙赶路的人。那人怕耽误时间,只在亭子里待了一会儿就又冒雨前行了。鲁班心想,如果有一种能够随身携带的亭子就好了。

有一天,鲁班看到一群孩子在水边玩耍,每个人头上都戴着一片荷叶。他想到荷叶既能遮阳又能挡雨,不就是一个移动的亭子吗?回家以后,他受荷叶外形的启发,先用竹子做了一个支架,然后在顶上蒙了一块羊皮,模仿荷叶的外形制作了一把伞。后来,为了方便携带,他又发明了能开能合的伞。

这里,鲁班之所以看到荷叶而想到雨伞,就是运用了类比思维的方法,只不过他类比的切入点是事物的形状,这就是形状类比。

形状类比包括形象特征、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等几个方面的类比,不论哪个形式都依赖于创造目标与某一装置或客体在某些方面的相似关系。如飞机与鸟类、飞机与蜻蜓,由鸟的飞行运动制成了飞机,飞机高速飞行时机翼产生强烈振动,有人根据蜻蜓羽翅的减振结构设计了飞机的减振装置。天津一个学生根据小狗爬楼的运动方式创造了狗爬式上楼车等都是类比的结果。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

明明今年上初二,他是个聪明并且很孝顺的孩子,每年爸妈的结婚纪念日,他都会精心准备一份礼物。

今年,明明准备给爸妈一个惊喜。这天早上,他拿出自己的压岁钱买了一兜橘子在班上派发,大家感到莫名其妙,明明说:“大家帮个忙啊,剥橘子的时候,尽量别毁坏橘子的大致形状,今天是我爸妈结婚纪念日,我想用这些橘子皮做些灯,肯定很浪漫。”

女生尖叫起来:“明明,你太浪漫了,你爸妈真幸福。”

当然,同学们都很配合他,大家按照明明的指示,利用几个课间的休息时间就做好了灯。晚上放学后,明明就给爸妈打电话,让他们在外面先吃顿烛光晚餐,等到八点再回来。明明这样做,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做足准备工作,他考虑得很周到,如果用蜡烛做灯芯,万一着火就不得了了,因此,他买来一些声控的小灯,然后放在被掏空的橘子皮中,再用绳索将它们串联起来,灯光看起来非常柔和。

八点的时候,爸妈开门进来了,看到满屋晕黄的灯,再看到屋子里的横幅:“儿子祝爸妈百年好合。”他们很吃惊,但同时也很高兴,妈妈还感动得流下泪来。

晚上,爸爸问明明:“你是怎么想到用橘子皮做灯的?”

“那天晚上,我们在小区公园散步,我看见小区的路灯是用乳白色的玻璃罩住的,灯光很美,那时候我们正在吃橘子,我马上想到,橘子的形状不正好和玻璃罩差不多吗?”

“嗯,好小子,将来你拿这招来追女生肯定百发百中啊,你瞧见没,你妈感动得不行了。”

……

故事中,明明制作橘子灯的灵感就是形状类比思维的成果。的确,很多时候,那些发明创造者都是利用这一思维方法来寻找灵感的。

青少年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当你看到某个形状特别的事物时,你不妨也联想一番?它像什么?它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多思考,你就可能找到发明创造的灵感。

形状给人的感觉是最直观的,也最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你若想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培养自己的观察力。

功能类比:依据相似的功能进行类比

功能类比的精髓在于将事物间的功能进行对比,善于运用功能类比思维的人,必定是个有创造能力的人。

在类比思维的几种方法中,除了形状类比、直接类比、间接类比外,还有一种类比方法——功能类比。功能类比是根据人们的某种愿望或需要类比某种自然物或人工物的功能,提出创造具有近似功能的新装置的发明方案,这种方法在仿生学研究上有广泛应用,如各种机械手、鳄鱼夹等。

人们发现,蚂蚁在外出寻找食物的时候,会不时地返回蚁巢中心调整导航系统,以防迷路。蚂蚁不但通过路标来确定方向,还拥有一种名为“路径整合器”的备份系统,会对其走过的距离进行测量并通过体内的罗盘不时地重新测算蚂蚁所在的位置,这使蚂蚁能够找到直线返回巢穴的路径。现在科学家利用这一理念制造出了更加智能化的机器人。苏黎世大学的马库斯·克纳登教授指出,如果从蚂蚁那里学到路径整合以及识别路径的知识,就能够将这些知识用到机器人身上,包括在重要位置重新设置、调整导航系统,这将会使机器人在辨别方向的性能上更为可靠。

利用蚂蚁的行走路径发明了机器人,这就是功能类比思维的结果。青少年朋友们,你们在观察事物时,也要多观察事物的功能,然后再进行一定的联想,你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发明创造者。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故事:

19世纪的某一天,有一位贵族小姐找雷内克医生看病,只见她面容憔悴,手捂胸口,好像病得不轻。听她讲述完病状之后,雷内克认为她可能得了心脏病。但是要想诊断,还得听心脏的声音。那时的做法是隔着一条毛巾把耳朵贴在病人的胸廓上进行诊断,但是这种方法显然不适合用在贵族小姐身上。雷内克心想能不能用别的方法呢?

他想到前些天在街上看到的一件事:几个孩子在木料堆上玩,一个孩子用铁片敲打木料的一端,让另一个孩子在另一端听有趣的声音,雷内克一时兴起,也听了听。想到这里他灵机一动,马上找来一张厚纸,将纸紧紧地卷成一个圆筒,一头按在小姐的心脏部位,另一头贴在自己的耳朵上。果然,小姐心脏跳动的声音甚至连其中轻微的杂音都被他听得一清二楚。他高兴极了,告诉小姐的病情已经确诊,并且一会儿就可以开好药方。随后,他请人制作了一个中空的木管,长30厘米,直径0.5厘米,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当然,要学会功能类比思维法,还需要你做到:

1.善于观察,找到事物的最本质功能

就如同故事中的雷内克医生一样,听诊器的发明,就是因为他对生活留了个心眼,平常孩子们玩的游戏,也许你会一笑而过,但他却能看到事物背后的本质问题,并最终发明了听诊器。因此,如果你也是个对生活热心和细心的人,那么,生活也会回报你。

2.善于联想,寻找到有类似功能的事物

其实,这就是一个反向思维的过程,如果你想要发明创造什么,你就要去寻找有类似功能的事物,并从这些事物中找到它的功能所在,然后加以运用。

如果你能在生活中多加留意,多加思考,多加比较,你就能成为一个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人。

幻想类比:幻想也能发明创造

在我们进行幻想类比思考训练的时候,应当让大脑尽可能地打开思路发挥想象,不受任何逻辑和常规思路的限制。这对于解决问题是非常有益的。

青少年朋友们,在你很小的时候,你是不是有过这样一些幻想:要是有一双翅膀就能飞了;要是能隐形就好了,爸爸妈妈就找不到了;要是……其实,千万不要因为这些只是幻想,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它们都能变成现实。的确,人类的进步、很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人们的幻想。如《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幻想了一种能长时间在海底活动的潜艇,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制成的现代潜艇即是这种幻想的产物。

这种发明创造法就是幻想类比法。所谓幻想类比,指的是根据幻想中的某种形象、某种作用、运动装置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戈登就该法指出:“当问题在头脑中出现时,有效的做法是,想象最好的可能事物,即一个有帮助的世界,让最能满意的可能见解来引导最漂亮的可能解法。”

爱因斯坦构思相对论问题时曾想:如果以光速追随一条光线运动,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这条光线就会像一个在空间中振荡着而停滞不前的电磁场。正是这一类幻想类比,打开了“相对论”的大门。科学中的“理想实验”,都包含着许多幻想类比因素。甚至,古今中外先进思想家关于人类社会各种“理想模式”的理想,也包含着许多幻想类比因素。

这种思考法有两条思考路径:

第一条,用神话故事或者科幻小说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进行类比,改进现实中的事物,赋予它前所未有的特性与功能。例如,人们想要设计能自动驾驶的汽车,就会想到神话中用咒语启动地毯飞翔的故事,由此启发人们运用声电变换装置来实现汽车的自动驾驶。

古代的神话、故事、童话,大多是不能解决问题时产生的幻想。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们利用幻想解决问题已成为现实。

借用幻想、神话和传说中的大胆想象来启发思维在许多时候是相当有效的。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强调的是,幻想类比就是要运用幻想来激发想象力。幻想就如同帮助我们能够顺利过河的“垫脚石”,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幻想并不是我们马上就要实现的目标。由于古代的神话故事是当时的人们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不能解决问题时产生的幻想,而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幻想反而会带给人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有一个物理学家正在研究如何扩大电压的变压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传说中雷公的画像,画像中的雷公身穿虎皮、背负大鼓、手持铁锤,形象十分威武庄严。他看到虎皮的花纹是黄色夹有黑色的条纹,忽然头脑中有了主意:“把电线按照虎皮花纹那样排列成一个线圈,而电流通过线圈要产生磁场,磁场又能转化成电能,那么对于强如闪电般的瞬间电流,岂不可以产生强大的电阻吗?”在这个想法的引导下,经过不断研究,他终于发明了变电器。

第二条,从眼前的事物着手进行幻想,创造出新的事物。通常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文学家、艺术家利用幻想类比是理所当然的,而科学家或工程师则不应当让白日梦占据自己的头脑。相对来说,科学家和工程师理应更严谨审慎,确实需要具有更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幻想对他们没有作用。事实上,科技工作者应当而且必须给自己一定的幻想空间和自由才能获得突破性的发现和发明。

运用幻想类比思考法,首先你要把自己当做无所不能的天神或者超人,你具有改造自然的超强能力,至少你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解决问题。然后,请你运用神奇的幻想寻找可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