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资治通鉴
13217300000050

第50章 唐纪:智退突厥(9)

开元宰相

【原文】

唐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开元二年

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请知古摄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遣吏部尚书宋璟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它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卿安从知之?”对曰:“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崇固请曰:“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上久乃许之。辛亥,知古罢为工部尚书。

开元三年,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

黄门监魏知古本是小吏出身,因为姚崇的引荐,才得以与姚崇同朝为相。姚崇在内心里对他有点轻视,所以只让他代理吏部尚书的职务,并负责主持东都洛阳的官吏铨选一事,另外派吏部尚书宋璟在门下省负责审定吏部、兵部注拟的六品以下的职事官。魏知古因此对姚崇有些不满。姚崇的两个儿子分别在东都洛阳的中央行署任职,倚仗着其父曾经对魏知古有恩,所以大肆揽权,为他人暗中向魏知古求官;魏知古回到长安以后,便把这些事悉数禀告给了唐玄宗。有一天,唐玄宗不露声色地问姚崇道:“你的儿子才干品性如何?如今在担任什么官职啊?”姚崇揣摩到了皇上的意图,忙回答道:“臣有三个儿子,有两个在东都任职,他们生性欲望很强,做事也很不检点;现在他们肯定是暗地里托魏知古办事,只不过臣还没有来得及征询他们而已。”唐玄宗原本以为姚崇必定会为他的儿子隐瞒,等到听了他的这番回答之后,唐玄宗高兴地问道:“您是从哪里知道这件事的?”姚崇回答道:“魏知古当初地位卑微时,我曾经在多方给予他关照。我的儿子都是愚鲁之人,认为魏知古肯定会因此而对我感恩戴德,进而会容忍他们胡作非为,所以才胆敢向他请求。”唐玄宗因此而认为姚崇忠贞无私,而轻视魏知古的忘恩负义,打算罢黜他的职务。姚崇坚持为他向唐玄宗求情道:“这件事都是因为臣两个儿子的罪过,扰乱了陛下的法度,陛下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臣已经感到十分荣幸了;假如因为臣的缘故而罢免了魏知古,那么天下的百姓必定会认为是陛下在偏袒臣,这样朝廷的声誉也会跟着受到牵累。”唐玄宗沉思了好长时间,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公元714年5月25日,魏知古被罢免了宰相一职,而改任工部尚书。

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姚崇曾经为儿子办丧事而请了十几天的假,因此使得等着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做出决断,感到惶恐不安,于是便入朝向唐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所有事情都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从而镇抚雅士俗人罢了。”等到姚崇假满重返朝廷后,仅仅用了一会儿的工夫便将许久以来未决的事情全都处理完毕了,不禁脸上颇有些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瀚说道:“我做宰相,可以和历史上哪些宰相相比呢?”齐瀚没有作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怎么样呢?”齐瀚回答道:“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尽管未能在后世流传,但最起码还能终身得到实施。而您所制定的法度则可以随时更改,好像不如他们。”姚崇又问道:“然而我究竟是怎么样的宰相呢?”齐瀚回答道:“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大喜过望,将手中的笔随手往桌案上一扔,说道:“救时的宰相,那也是不容易求得的啊!”卢怀慎与姚崇同时出任宰相,自认为才能比不过姚崇,所以每逢遇到一件事,都会推给姚崇来处理,因此在当时被人们称为“伴食宰相”。

【原文】

山东大蝗,民或于田旁焚香膜拜设祭而不敢杀,姚崇奏遣御史督州县捕而瘗之。议者以为蝗众多,除不可尽;上亦疑之。崇曰:“今蝗满山东,河南、北之人,流亡殆尽,岂可坐视食苗,曾不救乎!借使除之不尽,犹胜养以成灾。”上乃从之。卢怀慎以为杀蝗太多,恐伤和气。崇曰:“昔楚庄吞蛭而愈疾,孙叔杀蛇而致福,奈何不忍于蝗而忍人之饥死乎?若使杀蝗有祸,崇请当之!”

开元四年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乾曜常谢实然。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崇子光禄少卿彝、宗正少卿异,广通宾客,颇受馈遗,为时所讥。主书赵诲为崇所亲信,受胡人赂,事觉,上亲鞫问,下狱当死。崇复营救,上由是不悦。会曲赦京城,敕特标诲名,杖之一百,流岭南。崇由是忧惧,数请避相位,荐广州都督宋璟自代。

【译文】

山东遭受严重的蝗虫灾害,有些灾民干脆在受灾的田地旁边焚香膜拜设祭求福,却不敢着手捕杀蝗虫。姚崇于是向唐玄宗奏请派遣御史督促各州县自行捕杀掩埋蝗虫。有人认为蝗虫数量众多,不能赶尽杀绝,唐玄宗也对此举能否奏效深表怀疑。姚崇说:“如今山东的蝗虫遍布山野,黄河南北两岸的老百姓逃亡殆尽,哪里能坐视蝗虫吞噬禾苗,却无动于衷,不实行自救呢?纵然这样做不能将蝗虫全部除掉,也比养蝗虫造成更大的灾害要强得多。”唐玄宗随即准许了他的请求。卢怀慎认为如果杀蝗虫杀得太多,恐怕会因此损害到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的调和。姚崇说:“昔日楚庄王吞食了水蛭,他的病因此得以痊愈;孙叔敖杀死了两头蛇,从而得到了上天的赐福。为何不忍心看到蝗虫被杀掉却忍心眼睁睁地看着百姓被活活饿死呢?假如杀死蝗虫会招来祸患,那么就请让我姚崇一个人来承当罪责好了!”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姚崇没有自己的府第,寄居在罔极寺中,因为身患疟疾向唐玄宗告假,唐玄宗常常派使者前去探询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多达数十次之多。源乾曜上表言事时,每当他的回答合乎唐玄宗的旨意,唐玄宗就会说:“这肯定是姚崇的主意。”假如有时他的回答不符合唐玄宗的旨意,那么唐玄宗就会说:“你为何不事先与姚崇商议一下呢?”源乾曜因此时常向唐玄宗谢罪,承认的确是这样。朝中每逢大事,唐玄宗就会让源乾曜到罔极寺去征询姚崇的意见。源乾曜向唐玄宗请求让姚崇从罔极寺搬到四方馆居住,并准许他的家属入馆照看他的病情,唐玄宗答应了这个请求。姚崇认为四方馆内存放有官署的文书,并非病人适宜居住的地方,所以坚决推辞。唐玄宗就对他说:“设置四方馆原本就是为官员服务的;朕让你住进来,是为江山社稷考虑。如果可以,朕恨不得让你住到宫里去,你还有什么好推辞的呢?”

姚崇的两个儿子光禄少卿姚彝和宗正少卿姚异,平时广泛结交狐朋狗友,聚敛了很多财物,在当时很受人们的非议。主书赵诲向来颇受姚崇的亲近信任,他收受胡人的贿赂被告发,唐玄宗亲自审讯此案,本应当处以死刑,姚崇出面营救,因此惹得唐玄宗很不高兴。正赶上因特殊情况大赦京城的在押罪犯,唐玄宗在赦免敕书中特地标出赵诲的名字,另外处以杖刑一百,并流放到岭南一带。姚崇于是深感担忧和恐惧,便多次向唐玄宗请求辞去宰相一职,并举荐广州都督宋璟代替自己担任宰相。

【原文】

十二月,上将幸东都,以璟为刑部尚书、西京留守,令驰驿诣阙,遣内侍、将军杨思勖迎之。璟风度凝远,人莫测其际,在涂竟不与思勖交言。思勖素贵幸,归,诉于上,上嗟叹良久,益重璟。璟为相,务在择人,随材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璟与苏颋相得甚厚,颋遇事多让于璟,璟每论事则颋为之助。璟尝谓人曰:“吾与苏氏父子皆同居相府,仆射宽厚,诚为国器,然献可替否,吏事精敏,则黄门过其父矣。”姚、宋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它人莫得比焉。二人每进见,上辄为之起,去则临轩送之。及李林甫为相,虽宠任过于姚、宋,然礼遇殊卑薄矣。紫微舍人高仲舒博通典籍,齐澣练习时务,姚、宋每坐二人以质所疑,既而叹曰:“欲知古,问高君,欲知今,问齐君,可以无缺政矣。”

【译文】

十二月,唐玄宗将要巡幸东都洛阳,让宋璟担任刑部尚书、西京留守,并让他日夜兼程奔赴京城受封,还派内侍、将军杨思勖前去迎接他。宋璟此人风度凝重深沉,让人很难揣度,他在赴京途中竟然没有和杨思勖说一句话。杨思勖向来深受唐玄宗的宠幸,等到回京以后,他便当面向唐玄宗诉说了宋璟的沉闷,唐玄宗听后慨叹了好久,自此对宋璟更是越发器重。

宋璟作为宰相,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对人才的选拔上,他往往根据个人才能的不同而授予他们相应的官职,使得文武百官都很称职;宋璟对人的奖惩从来不徇私情,对皇帝也敢于犯颜强谏。唐玄宗因此对他敬畏有加,有时他的奏疏不合乎自己的旨意,唐玄宗也往往能够曲意听从。

宋璟与苏颋之间有着深厚的交情,苏颋遇事常常谦让宋璟,宋璟每次提出什么意见,苏颋都会鼎力相助。宋璟曾经对人说:“我与苏颋父子都一同担任过宰相,苏仆射为人宽容敦厚,的确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可是在对朝政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及处理政务的精敏程度方面,苏颋比他的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

姚崇和宋璟相继出任宰相,姚崇善于借助随机应变来出色地完成任务,而宋璟则擅长遵循法度主持正道;两个人的志向情操各不相同,却能齐心协力辅佐唐玄宗,使得这个时期的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在唐代的诸多贤相当中,前有贞观朝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后有开元朝的姚崇和宋璟,其他的人根本无法与这四人相提并论。姚崇与宋璟每次进见,唐玄宗都要亲自站起来上前迎接;等到他们离去时,唐玄宗仍要亲临殿前相送。后来李林甫做宰相时,虽然受到的宠幸信任超过了姚崇和宋璟,然而得到的礼遇就十分微薄了。这一时期的紫微舍人高仲舒博通典籍,齐瀚通达时务,姚崇和宋璟每逢遇到疑难问题,都要征询高仲舒和齐瀚的意见,得到满意的答复后定会感叹道:“想了解往古之事,可以请教高君;想通晓当今之事,可以请教齐君。这样一来,处理政事就可以完美无缺了!”

【评析】

姚崇曾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为开创“开元盛世”起了关键作用。姚崇辅佐朝政,革除旧弊,开辟了一代之风,推进了社会进步,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贤相”。宋璟生性耿直,博学多才,为官清正廉明,从不附会权贵佞臣,遇到不法的事就敢站出来指正,坚持自己的立场。唐朝前期,政治清明,人民富庶,社会安定,与唐朝初期选拔正直贤明、敢于犯颜直谏的宰相大臣有很大关系。

安禄山反

【原文】

唐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天宝二年

春,正月,安禄山入朝;上宠待甚厚,谒见无时。禄山奏言:“去年营州虫食苗,臣焚香祝天云:‘臣若操心不正,事君不忠,愿使虫食臣心;若不负神祇,愿使虫散。’即有群鸟从北来,食虫立尽。请宣付史官。”从之。

唐玄宗天宝六载戊寅,以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兼御史大夫。禄山体充肥,腹垂过膝,尝自称腹重三百斤。外若痴直,内实狡黠。常令其将刘骆谷留京师诇朝廷指趣,动静皆报之。或应有笺表者,骆谷即为代作通之。岁献俘虏、杂畜、奇禽、异兽、珍玩之物,不绝于路,郡县疲于递运。

禄山在上前,应对敏给,杂以诙谐。上尝戏指其腹曰:“此胡腹中何所有,其大乃尔!”对曰:“更无余物,正有赤心耳!”上悦。又尝命见太子,禄山不拜。左右趣之拜,禄山拱立曰:“臣胡人,不习朝仪,不知太子者何官?”上曰:“此储君也,朕千秋万岁后,代朕君汝者也。”禄山曰:“臣愚,向者唯知有陛下一人,不知乃更有储君。”不得已,然后拜。上以为信然,益爱之。上尝宴勤政楼,百官列坐楼下,独为禄山于御座东间设金鸡障,置榻使坐其前,仍命卷帘以示荣宠。命杨铦、杨锜、贵妃三姊皆与禄山叙兄弟。禄山得出入禁中,因请为贵妃儿。上与贵妃共坐,禄山先拜贵妃。上问何故,对曰:“胡人先母而后父。”上悦。